周煒琦

摘要:本文系統地分析了小說《蘇菲的世界》在寫作手法上是如何展現其哲學知識內涵的藝術特色,從哲學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構思引人入勝、知識呈現方式豐富多彩三個方面闡述了這本小說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本深受歡迎、深入淺出的哲學史啟蒙小說的必然性。
關鍵詞:蘇菲的世界;藝術特色;哲學
一、緒論
哲學,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實在是一門高深玄妙的學科,可望而不可及。
哲學是什么?世界為什么需要哲學?哲學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蘇菲的世界》巧妙地回答了這一系列問題。這是一本充滿文學藝術特色的哲學啟蒙小說,它圍繞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的親身經歷和對一些哲學根本問題的思考與認知,逐步展開整本書的故事情節。主人公蘇菲在15歲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哲學老師艾伯特以書信的方式為蘇菲開設了哲學課程。作者巧妙地將哲學觀點和理論通過蘇菲的經歷、思考和認知為讀者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書中處處設置懸念,以一種偵探懸疑的風格延續著整個故事,讓讀者跟隨著蘇菲的步伐和思索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直到知道真相為止。
這本書通過通俗易懂的哲學語言、引人入勝的情節構思、豐富多樣的知識呈現方式,讓讀者在好奇中以自然而然、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了解了哲學歷史和哲學道理。
二、哲學語言通俗易懂
哲學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是“熱愛智慧”的意思,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與總結。在一般人眼里,哲學是抽象高深的,但《蘇菲的世界》卻以一種簡單明了的大眾化語言將難以理解的哲學理論表述出來,使抽象事物想象化、具體化,讓讀者更快、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正是這一突出的藝術特色,使得這本書在出版之后,立即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長期雄踞于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蘇菲的世界》在描述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論時,沒有直接講述原子唯物理論的哲學推測、萬物的本源是原子與虛空等這些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概念,而是以蘇菲玩積木的方式來將積木比擬成原子,積木也有“鉤”與“刺”,使得它們可以組合在一起,形成任何你想得到的形狀。組合完成后,你也可以將它們拆掉,用同一批積木再組成新的東西。通過具體而形象的積木游戲,作者巧妙地講解了德謨克里特斯的哲學觀點。同時,也將深奧的哲學世界以一種普通人能夠很好理解的語言、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識的方式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在書中,作者還通過生動活潑的例子,活靈活現地向讀者介紹了很多哲學家的觀點,比如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類并非萬能和無所不知的道理;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通過光著身體的男人來表現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等。
美國的《新聞周刊》曾評價:“該書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習哲學概論的人,可以把它作為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而學習過此門課程但已忘卻大半的人,該書則是溫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三、情節構思引人入勝
大多數讀者對具有哲理性的小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對于有關哲學理論知識方面的書籍很難一氣呵成地讀下來,比如柏拉圖所著的討論關于“公道正義”“衛國者教育”等國家治理方面的《理想國》,黑格爾所著的關于依據實踐性和周圍世界的性質來闡釋空間性的《存在與時間》等,這些都是哲學領域的經典名著。而《蘇菲的世界》卻以奇妙的情節構思和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引導讀者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哲學世界,心情愉悅地領悟了哲學史上眾多哲學家的觀點和理論。
在《蘇菲的世界》第一章中,蘇菲就收到兩封匿名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讀者立刻就被這個奇怪的問題所吸引,萌發了想與蘇菲一起走進哲學世界,去探究未知、尋求答案的好奇心。隨后,蘇菲又收到來自陌生人寄來的寫著“請蘇菲轉交席德”的明信片,讀者不禁會問:誰是席德?蘇菲怎么把明信片轉交給席德?還有神秘的哲學家艾伯特寄來給蘇菲上“哲學課”的信件等。帶著這些“蘇菲的困惑”,讀者也跟隨蘇菲在艾伯特的引導下投入了對人生、對世界的哲學思考中。令人驚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席德父親書中的一個角色,是其意識的一部分。書中的世界像一個迷局,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在這種現實世界與虛擬情景交融中,讀者不由自主地沉迷于作者所要表達的關于哲學觀點的真實意圖之中。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地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這本書有如懸疑小說一般的新穎而獨特的構思,達到了故事情節曲折和哲學知識傳授同步同行的理想效果。正如著名作家和評論家馬德蘭·藍格爾所說,“《蘇菲的世界》一書有助于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游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這種曲折、引人入勝的情節設計,極大地增加了書本的趣味性、可讀性,增強了書本的表現效果,也收獲了教授哲學理念的良好效果。
四、知識呈現方式豐富多樣
知識以什么方式或什么形態呈現在讀者面前將直接影響讀者對知識的興趣度與深刻性。《蘇菲的世界》中哲學知識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包含書信、明信片、口述、電腦等各種知識呈現載體,還包含至少三個敘述者,分別是哲學家艾伯特、蘇菲和席德。載體身份和角度的不斷切換,使得深奧的哲學知識以內容活潑、形式新穎的方式展示給廣大讀者。這也是該書非常突出的一個藝術特色。
在書中,主角蘇菲的哲學課從哲學家艾伯特的來信開始,信中從簡短地提出幾個哲學問題,到用“食物”和“溫暖”對一個饑餓的人和一個快要凍死的人的重要性來解釋哲學的重要性……隨后,艾伯特開始面對面向蘇菲授課,他們在交談中向讀者傳授著哲學。接著,小說又以席德讀書、明信片等形式使哲學知識變著花樣向讀者表達出來。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書中的三個敘述者的世界交叉在一起,現實中也存有虛幻,讓讀者覺得怪異離奇的同時,也更有了進一步探索后續情節發展的動力與渴望,期待和蘇菲一起探索下去從而解開眾多謎團。
作者這一精妙的構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該書成為一篇純粹的哲學作品,而是使讀者能從不同的載體上獲得知識,自然而然地接受傳遞的信息,充滿好奇地尋求故事發展。
五、結語
小說《蘇菲的世界》之所以深受廣大讀者青睞并在全球暢銷,是因為它能夠將晦澀的哲學理論以發生在人們身邊的積木游戲、古典故事等容易理解的事物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示出來,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與匿名來信、追蹤哲學家行蹤、尋找神秘的席德、轟轟烈烈的逃跑計劃等懸疑而神秘的故事情節相結合,將難以表述的內容以多種知識載體和多個敘述者的身份、角色、角度的不斷切換而構成了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中亦幻亦夢的故事。這些突出的藝術特色使得這本書毫無爭議地成為一部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與好奇的哲學史啟蒙教材,更是一部極具文學特色、深受歡迎的文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