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西京學院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蘇州市區西部,占地面積4.6km2,該濕地公園包括濕地展示區、漁業體驗區、濕地生態棲息地、原生濕地保護區、濕地生態培育區、游賞休閑區、生態科教基地等功能區域。濕地類型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及河漫灘濕地四種。綠地面積203.60hm2,占濕地公園面積的44.3%;公園水域面積227.90hm2,占濕地公園面積的49.6%。太湖濕地公園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物有7門97種,動物有443種,其中重點保護動物63種。
首先,篩選評價指標,建立評價體系。蘇州太湖濕地公園建立了三個層次的評價結構:目標層、指標層和因子層,其中指標層因素包括景觀質量、公園美學、公園生態、社會文化等,因子層因素包括水文連通度、物種多樣性等。其次,按照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標準《HJ192-2015》進行評價,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人工復制,如通過科普價值、美學指標等進行量化評價;通過游客問卷調查、公園調研進行定性評價。由20位調研人員進行打分評價,運用AHP的數學計算方法,獲得各項因子的權重。最后,經過調研,太湖濕地公園獲得0.802的綜合得分,處于良好狀態,表明景觀價值良好,有待進一步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景觀評價結果
首先,人工設計痕跡明顯,弱化了公園的自然景觀特征。太湖公園有著平坦的地勢,水岸形態也比較自然。工業景觀建設對公園的改造比較多,人工痕跡明顯,弱化了公園的地域和生態特色。
其次,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問題。目前對于濕地公園景觀建設存在短期性思想,即將短期效益放在首位,忽視了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濕地功能退化。隨著游客數量不斷增多,在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生態破壞情況日益嚴重。例如,周邊農業和工業生產排放的污染物威脅到動植物的生長,出現水質退化及生態系統多樣性退化等。
首先,加強對植物群落的保護。提高植物種群的數量,引入一些適宜在濕地公園種植的種群,如荷花、藻類、水生鳶尾、睡蓮等;也可適當引入經濟作物,如在濕地周邊區域建設防護林,種植灌草植被,對生態系統進行有效補充。
其次,加強對動物群落的保護。太湖濕地公園有著較多數量的島嶼,是動物天然的棲息地。我們應加強對島嶼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對動物群落中的重點保護動物,可以通過完善食物鏈的方式,打造適宜動物生活的棲息地。
最后,采取多樣化地措施保障濕地公園的生態多樣性。例如,增加魚類的種類,如食草魚類,增加水生植物,提高種群密度等,以維持生態平衡。
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現代化的科普宣傳系統;其次安排專業的濕地專業人員,宣傳濕地公園的相關知識,如什么是濕地、濕地的物種、濕地公園的意義等,讓更多的人了解濕地,參與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維護,提高其關注度。此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大對濕地公園建設的支持力度,如對其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增加濕地公園的相關建設。
首先優化生態。可以在濕地公園多種植喬木,如銀杏、水杉、榕樹、迎春花、櫻花等,加強濕地公園植物群落的層次感,給人呈現不同的景觀效果。并利用生態系統的邊緣效應,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香蒲、水蔥、荷花等,讓植物造景變得多樣化。其次多視角營造優美意境,優化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要盡可能模擬自然濕地中各種植物的組成、分布狀態等,合理搭配植物、浮水等,讓植物景觀變得更加有意境。
水網城市濕地公園有著水域、陸域的生態系統景觀,我們可以利用其優勢,營造多視角的優美景觀。然而目前對濕地公園的評價不是很高,因此,本文建議再多配置一些水生植物、喬木、動物等,豐富群落種類,增強層次感,讓濕地公園變得更加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