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芳 馮秀娟
(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臺山529200)
2 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并發癥是導致患者住院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見、預后最差的并發癥即是周圍神經病變(DPN),不僅會導致患者住院次數及住院時間增加,更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對于DPN 治療仍無特效藥物,甲鈷胺作為基礎用藥雖能緩解臨床癥狀,但治療效果有限,并不能滿足患者需求。依帕司他也是目前用于改善神經癥狀的常用藥物,對神經傳導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目前對兩者聯合使用治療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將兩者聯合使用與單獨使用甲鈷胺治療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12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2 型糖尿病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老年患者98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9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0 例;年齡(59.12±9.14)歲;神經病變時間(4.52±1.32)年。研究組男27 例,女22 例;年齡(61.72±8.34)歲;神經病變時間(4.64±1.56)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2 型糖尿病并且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老年患者[1]。排除標準:由中毒、外傷、腫瘤等原因造成的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伴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者;伴有明顯心、肺、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藥物過敏史患者;不愿參與研究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常規降糖方案治療,包括血糖監測、定期使用降壓藥、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定期隨訪。對照組予以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31126)0.5 mg 飯前口服,2 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依帕司他(國藥準字H20020012)50 mg 飯前口服,2 次/d。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GHb)水平,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 評分和神經病變自覺癥狀(TSS)評分,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TCSS和TSS 評分[2]用于評估患者神經病變情況:TCSS 評分系統包括癥狀評分、反射評分、感覺檢測評分三個部分,最高分為19 分,得分越高說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越嚴重。TSS 評分量表對下肢的感覺、疼痛、麻木、燒灼感發生的次數、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總分為14.64 分,所得分數與患者癥狀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成正比。隨訪兩組治療期間惡心、過敏、嘔吐、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和GHb 水平比較
?
2.2 兩組治療前后TCSS、T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TCSS、T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TCSS、TS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SS、TS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SS、TSS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3 個月,研究組中有1 例出現嘔吐癥狀,有1 例出現過敏癥狀。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周圍神經病變是2 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與病程長短呈正相關,特點是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依帕司他和甲鈷胺對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均有緩解作用,但單獨使用改善作用有限[3~4]。為了更好控制肢體癥狀,改善神經反射功能,本研究將兩者聯合使用,探索其臨床效果。
雖然2 型糖尿病患者伴發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尚無定論,但已經達成共識的是其發病基礎與體內多元醇的代謝異常有關[5]。多元醇的異常代謝將導致神經細胞發生水腫,從而產生變性,進而導致神經沖動異常傳導[6~7]。依帕司他是一種醛糖還原酶抑制劑,通過調控Na+-K+-ATP 酶的活性,可減輕細胞的水腫程度,恢復細胞功能,恢復神經細胞的傳導速度[8~10]。甲鈷胺通過增加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對神經細胞軸突的再生、修復有促進作用[11]。
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監測最主要的指標。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2 型糖尿病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老年患者,兩種治療方案的血糖控制情況無明顯差異。依帕司他雖參與了多元醇糖代謝過程,對血糖有一定控制作用[12],但甲鈷胺無明顯降血糖作用,兩者聯合使用與單獨使用甲鈷胺相比血糖控制作用并無明顯差異。TCSS、TSS 評分是能準確評價神經病變嚴重程度的無創性指標,研究組患者TCSS、TSS 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即患者的肢體疼痛、感覺障礙、肢體麻木等癥狀緩解更為顯著。胡一俊[8]也提到依帕司他能更好的緩解神經癥狀。甲鈷胺的使用提高了神經修復水平,與此同時依帕司他的使用可以對醛糖代謝通路進行調控,改善細胞水腫,恢復神經傳導速度,兩者相互協同,對神經功能的恢復作用優于單純使用甲鈷胺治療[13]。同時研究結果提示兩組雖均有極少數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但兩組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未見顯著性差異,故兩者聯合使用不會增加臨床治療風險。
綜上所述,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的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在甲鈷胺治療基礎上輔以依帕司他治療能更有效改善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