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理珍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 鄭州450003)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癥狀,并非是一種疾病,主要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結、排便困難等。小兒以功能性便秘多見,因挑食、偏食等原因造成纖維素食物攝入不足,再加上排便無規律、長期抑便等形成[1]。小兒便秘常伴惡心嘔吐、頭痛、腹脹、食欲下降等癥狀,長期便秘者甚至會出現脫肛、肛裂等,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西醫多依賴飲食、改變排便習慣、增加活動量等基礎治療,但療效存在一定局限,具有依賴性。中醫認為患兒便秘多因小兒胃腸功能薄弱,其治療關鍵為消積、通腑、泄熱,兼健脾養胃[2]。本研究采用消積通秘湯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秘,獲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便秘患兒100 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12 歲,平均(7.15±1.69)歲;病程1~5 個月,平均(2.61±0.34)個月。觀察組男32 例,女18 例;年齡3~12 歲,平均(7.25±1.71)歲;病程1~6 個月,平均(2.70±0.32)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入組患兒符合《2017版便秘的分度與臨床策略專家共識》[3]中兒童功能性便秘標準;(2)每周排便次數不足2 次,大便失禁超過1 次;(3)存在排便困難、排便疼痛史;(4)患兒家長或法定監護人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機械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者;(2)伴消化道惡性腫瘤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應合理飲食,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食物,每天定時排便,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增加運動量。對照組采用乳果糖(國藥準字H20103621)治療,≤6 歲患兒晨起服用10 ml,1 次/d;>6 歲患兒晨起服用15 ml,1次/d,連續服用14 d。觀察組采用消積通秘湯治療,組方:炒萊菔子、麩炒枳實、郁李仁、火麻仁各10 g,酒大黃、木香各6 g,焦檳榔9 g,升麻、炙甘草各3 g。1 劑/d,由我院科室統一煎煮,每劑取藥汁2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14 d。
1.4 觀察指標 (1)便秘癥狀評分:結合Bristol 糞便性狀圖譜分型[4]擬定。大便性狀(0~3 分):0 分,軟便或糊狀便;1 分,呈表面裂縫的臘腸狀糞便;2 分,成塊的臘腸狀糞便;3 分,堅果狀的硬塊糞便。排便間隔(0~3 分):0 分,1~2 d;1 分,間隔3~4 d;2 分,5~6 d;3 分,≥7 d。排便困難(0~3 分):0 分,無;1分,輕度;2 分,中度,需輔助開露塞協助排便幾率25%~75%;3 分,重度,輔助開露塞協助排便。大便失禁(0~3 分):0 分,無;1 分,1 次;2 分,2~3 次;3 分,>3 次。總分0~12 分,分值越高,便秘癥狀越嚴重。(2)臨床療效:根據便秘癥狀評分下降程度評價。顯效:便秘癥狀評分下降75%以上;有效:便秘癥狀評分下降25%~75%;無效:便秘癥狀評分下降<25%。(3)相關癥狀評分:根據食欲不振、腹脹、腹痛,按嚴重程度(無、輕、中、重)評為0~3 分。(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治療期間因藥物導致的腹瀉、惡心嘔吐及腹痛加劇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相關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癥狀評分比較

表2 兩組相關癥狀評分比較
?
2.3 兩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便秘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便秘癥狀評分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表3 兩組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對照組出現4 例腹瀉,2 例惡心嘔吐,3 例腹痛加劇,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44,P=0.020)。
功能性便秘指結腸、直腸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性改變為特征的便秘。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外邪入侵極易化熱,再加脾胃不足,飲食不知自節,積滯腸胃,郁久化熱,致大腸傳導失常,糟粕內停,秘結不通而形成便秘[5]。因此中醫治療便秘時,宜消積通秘、清熱潤腸、健脾調氣。
消積通秘湯治以消積通秘、清熱潤腸、健脾調氣。方中炒萊菔子為君藥,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枳實、酒大黃為臣藥,其中枳實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之功;酒大黃有瀉熱通便之功,對大便秘結、腹脹、腹痛等病癥有明顯作用。其余藥物為佐藥,郁李仁初載于《本經》,可潤腸通便,兼有利尿作用;火麻仁有潤腸通便之功效,藥效較郁李仁緩和;木香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功效;焦檳榔有消食導滯功效,可用于食積不消、瀉痢后重病癥;升麻有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功效。同時輔以炙甘草,以消除藥物毒性,調和諸藥藥效,并起到滋陰益氣、通陽復脈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便秘、食欲不振、腹脹、腹痛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乳果糖相比,消積通秘湯改善便秘的作用更佳。乳果糖是由半乳糖及果糖組成,對便秘有一定作用,但療效針對性并不強;而消積通秘湯根據患兒便秘癥狀,基于中醫整體觀念給予針對性治療,能夠提高患兒治療效果,改善臨床便秘癥狀。該結果與麻建輝等[6]學者報道相一致。在藥物安全性方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乳果糖在結腸內滲透及藥理作用緩慢導泄,對腸道菌群、電解質等影響小,但在治療期間有可能出現腹脹、腹痛及腹瀉等不良反應;消積通秘湯作為中藥湯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更適用于患兒。綜上所述,便秘接受消積通秘湯治療,可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使便秘、腹痛、腹脹等癥狀緩解,且不會增加患兒用藥副作用,安全性高,臨床價值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