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蓓
(1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鄭州450016;2 河南省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 鄭州450016)
心臟介入治療技術為心肌血流重建術中創傷性最小的術式之一,不僅能夠促進灌注區域心肌供血的恢復,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科手術對身體的過度創傷。在手術過程中,即使是具有微創性的先進術式,診療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治療的效果,加之多數患者對心臟介入治療的認識較少,易產生心理應激反應,與軀體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發展過程中起到相互影響的效果,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患者預后[1]。因此,有效護理模式對于改善心臟介入患者術后并發癥意義重大。心理分級護理模式能夠根據患者具體心理狀態與相關癥狀為依據,給予程序化、全方位的心理護理,以提高特定領域的行為目標所需要的信心或信念,有助于促進病情盡早恢復[2]。但是目前關于該護理方法在已行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中的應用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對心臟介入治療者術后應激反應及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為選擇更好的心臟介入治療護理方法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于我院接受心臟介入治療的患者84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 例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58.20±8.76)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90±1.52)年;急診手術16 例,擇期手術26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14 例;年齡44~80 歲,平均年齡(58.87±8.71)歲;病程1~11 年,平均病程(5.87±1.65)年;急診手術20 例,擇期手術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術前均行胸部X 線片透視檢查,確定不存在心臟介入手術禁忌證[3];(2)無腦出血史及合并主動脈夾層;(3)完成復查及隨訪,且臨床資料完整;(4)患者均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2)近3 個月內接受大手術或發生心血管意外者;(3)合并惡性腫瘤或血液系統疾病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住院期間接受常規護理,發放《心臟介入術后院外宣傳教育手冊》,病人以自學為主,可向醫護人員咨詢,出院后給予用藥指導、定期隨訪和健康教育,并提供24 h 電話咨詢等。研究組實施心理分級護理模式。(1)術前護理干預:患者入院時對患者睡眠指數、疼痛評分進行有效評估,其中疼痛評分選擇五指疼痛評價量表,睡眠指數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以測定結果為依據進行等級劃分,在術前實施干預。一級護理:睡眠指數<10 分,疼痛評分<2 分。護理方式主要為共同心理護理,建立整潔、無菌、舒適及良好的治療環境,為患者能正常接受床旁治療提供保障,并將打鼾與失眠者分離,詳細記錄患者睡眠質量狀況。此外,讓患者能夠了解到手術相關的健康知識以及自身的病情發展情況,并充分鼓勵病人,堅定其積極治療的決心。二級護理:睡眠指數10~15 分、疼痛評分2~4分。糾正患者過往對疾病及治療的錯誤認知,并與患者家屬共同探討臨床治療與護理的有效方法,打消患者緊張恐懼心理,樹立治療信心,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此外,護理人員運用精神松弛法,包括深度冥想、腹式呼吸等方式,并囑咐患者想象美好事物,以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三級護理:睡眠指數>15 分,疼痛評分>4 分。臨床醫生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詳細講解手術過程和預期治療效果,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的必要性與療效,以引導幫助其建立積極的心態。在醫護工作中,盡可能調動一切社會力量,讓患者家屬、朋友等給予患者充分關心,減少患者獨處時間,并使其獲得精神心理方面的幫助。(2)術后心理分級護理。一級護理:通過護患關系維護,讓病人及時獲取手術治療效果,同時讓病房中保持溫和而充足的光線,減少噪聲以及溫度與濕度的影響,盡可能避免這些因素對患者造成的刺激。二級護理:讓患者了解更多的信息,保持對提問的信息及時反饋,以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狀況。疼痛強劇時可通過讓患者聽喜歡的音樂、與他人交談等方式來分散注意力,降低疼痛感知,并針對患者疼痛部位,遵照醫囑定時定量予止痛藥。三級護理:對可能影響患者生命安全的問題優先解決,強化對其術后并發癥狀況的觀察,疼痛難以耐受時可適當使用鎮痛藥緩解疼痛感。此外,術后1 d 內每2 h 嚴密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護理人員穩定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并且告知家屬患者的狀況,鼓勵家人給予病人更多的支持與關愛。
1.3 觀察指標 (1)應激反應。術前及術后1 d 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競爭性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皮質醇(Cs)等含量,測定試劑盒均為美國BD 公司產品。(2)不良心理狀態。術前及術后7 d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患者焦慮情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抑郁程度,分值越高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3)睡眠質量。術前及術后7 d 采用PSQI 量表評價,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4)疼痛評分。術前及術后7 d 采用五指疼痛評分表評價,0~5 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應激反應比較 術前兩組Cs、ACTH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1 d 兩組Cs、ACTH 均明顯高于術前,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激反應比較

表1 兩組應激反應比較
?
2.2 兩組HAMA、HAMD、PSQI、疼痛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HAMA、HAMD、PSQI、疼痛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7 d 兩組HAMA、HAMD、PSQI、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MA、HAMD、PSQI、疼痛評分比較

表2 兩組HAMA、HAMD、PSQI、疼痛評分比較
?
心臟介入治療能及時將阻塞血管疏通,安全性較高,但由于病人存在認知偏差,同時手術結果對于生命保證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得病人出現負面心理應激反應,對其情緒和行為有一定不利影響[4]。因此,加強心臟介入治療患者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加快術后痊愈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在改善心臟介入治療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睡眠質量等方面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可能為該干預模式通過不同等級病人心理狀況實施相應干預,并確保所實施護理執行力度,幫助病人轉移對疼痛注意力,讓病人在最佳的生理狀態下接受醫療診治,同時亦為病人提供舒適安全住院環境,盡可能避免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產生,切實做到通過護理實現改善疼痛、提高睡眠質量的目標。
臨床實踐證實[5~6],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與情緒應激和行為特征密切相關,加之手術創傷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損傷機體功能,造成微循環受損,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處于不良情緒中的患者面對此重大生活事件難以調整適應,變得敏感多疑,甚至不愿與人交往,產生隔閡,導致治療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如何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已成為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問題。心理分級護理以臨床分級護理為基礎,在對實際概念與模式進行分析后,再實施程序化心理護理,以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進而顯著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從而保證治療周期的完整性和治療有效性,降低各種不良情緒因素對機體的負面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分級護理模式能夠改善心臟介入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其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后期恢復。當人體處于緊張、焦慮狀態時,往往造成患者處于應激狀態并引起內分泌的改變,促使腺垂體合成分泌ACTH,同時伴Cs 升高,誘發諸多不良心理及生理反應。本研究發現,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干預能改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更加有利于手術的開展及術后的康復。綜上所述,心理分級護理模式干預能有效降低心臟介入治療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及疼痛程度,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改善睡眠質量,加速術后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