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冠/江蘇省泰州市副市長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事關廣大農民福祉,事關農村社會和諧。2019年以來,泰州市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組織領導,抓實措施舉措,鄉村面貌日新月異,美麗整潔、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成了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風景線,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泰州市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全面謀化、系統推進、久久為功,著力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推進體系。
堅持系統思維。泰州市聚焦全面小康關鍵任務,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脫貧攻堅一起,列為優先發展任務,堅持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文明新風、促進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系統推進,不搞“單兵突進”。在鄉村振興目標管理績效評估辦法中,設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廁所糞污治理等10個人居環境整治指標,績效評估權重、分值最高。各地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將目標任務分解細化,責任到人。
堅持任務銜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內容多、涉及廣,泰州市運用加法思維、發揮乘法效應,既做到市級牽頭協調,又促進市(區)統籌扎口,把握時序節點、提升整治效果。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住建、城管、衛健委等部門緊密配合,將推進農村戶廁改造與糞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統籌考慮,將“三沿”綠化、庭院美化與經濟林果、園藝蔬菜種植有機結合,將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文明創建、“活水工程”有機結合,既促進了人居環境整治重點任務的協調推進,又解決了部門“各忙一頭、相互掣肘”的現象。當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理率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新增垃圾分類試點鄉鎮22個、試點村460個,配套建設農村有機易腐垃圾就地處理設施20座;全市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比例超過95%;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行政村數量615個,占比超過40%;“五面清潔”率達98%。
泰州名片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區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堅持考核推動。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導向,泰州市出臺“1123”示范鎮村建設工程績效評估辦法,加大投入,壓實責任,以點帶面,啟動實施鄉鎮集鎮區、示范引領村、特色發展村、集聚提升村的示范創建。鄉鎮集鎮著重圍繞“八整治兩提升”,做好生活垃圾、轄區河道、亂堆亂放、占道經營、戶外廣告、各類桿線、建設工地、交通秩序治理,著力抓好生活污水治理、易腐垃圾處理站建設、鄉鎮創業富民服務中心建設等重點工作,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村一級著重圍繞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垃圾處置、改廁、污水治理等重點工作。2019年,共有33個鄉鎮集鎮區和300多個行政村開展示范創建,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和示范樣板。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鄉鎮肩負著統籌推進、組織協調、承上啟下的重要功能,泰州市堅持抓村必先抓鄉鎮的思路,通過政策引導,將鄉鎮建設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指揮部”。
強化規劃引領。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泰州市強化規劃引領和制度設計,通盤考慮交通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空間布局,以市(區)為單位統籌制定鄉村建設規劃,分類推進鄉村集約發展,已完成規劃編制的村鎮占比達到54%。“國家生態鎮”“中國最美鄉鎮”姜堰區婁莊鎮出臺小城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舊城改造、人居環境整治和小城鎮建設,用三年時間投入6000萬,全面實施煙墨公園整體提升、鄉賢館建設、架空線纜改造等27項民生工程,不斷完善公共設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打造“留得住詩意,載得動鄉愁”的新婁莊。淤溪鎮推動土地收儲規劃、村莊建設規劃、人居環境整治規劃“三規合一”,將土地收儲獎補資金投向人居環境整治領域,2019年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新建里溪、北橋等5個村污水管網,投入600多萬元疏浚河道120多條,新增綠化3.8萬平米,清理坑塘150畝,拆除“五破場所”800多處,打造節點景觀300多處,留住了里下河地區特有的垎岸文化和鄉愁鄉味。
強化重點重抓。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必須完成的硬指標硬任務,各鄉鎮黨委政府緊扣工作重點,攻堅克難,穩步推進。興化市昌榮鎮將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培育、扶貧幫困、鄉村治理有機結合,投入500多萬元,打造全長8.1公里、涵蓋5個村、鄉村紋理清晰的昌林生態宜居美麗線。通過“三比三賽”“四助四出”等活動,部分臟亂差地段變成了最美風景,部分貧困戶家庭變成了最美庭院,部分經濟薄弱村變成了產業最強村,部分軟弱渙散村變成了隊伍最強村,先后涌現出“馬路書記”“以黑為美”等佳話,實現了讓農民群眾得實惠、讓鎮村干部增能力。泰興市廣陵鎮圍繞“三清一改”,投入1000多萬元大力實施“三清兩防一提升”工程,壓實河長責任制,推進清河行動和“八亂”清雜行動,持續加強人防技防體系建設,實現水陸空立體監測、鎮村組聯防聯控,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興化市合陳鎮以“廁所革命”為突破,激發民智民力,巧解無米之炊,通過干部職工帶頭捐、鄉賢能人踴躍捐、他鄉游子主動捐、百姓群眾自發捐等形式籌集資金1030萬元,在70個責任區內新建農村公廁200多座,把廁所革命建成了暖心工程。

姜堰區淤溪鎮周莊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新
強化特色彰顯。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各地立足資源稟賦,著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特色小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興化市沙溝鎮堅持綠色發展,提升生態含金量,大力發展五大協會、50畝示范基地、500畝養殖聯盟、5000畝自由水面、50000畝蝦藕套養“五個5工程”,促進鄉村產業持續發展。在做好古集鎮、沙溝新區和村莊空間布局規劃的同時,統籌推進風情旅游小城和國家“最美漁村”打造,挖掘漁文化元素,打造古法捕釣“十八幫”漁事體驗基地,留住鄉愁鄉味,涌現出“官莊映荷”“崔垛望月”“菩提新莊”“生態高桂”“水美興龍”等一批魅力宜居鄉村。高港區大泗鎮圍繞“大健康特色產業集聚鎮”和中藥科技園建設,累計投入500多萬元,全面完成村莊河道“活水工程”,建成“四好農村美路”14公里,整治“三亂兩違”120多處,推動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覆蓋,開展主干道路段桿線整理,生態宜居的健康特色小鎮初步建成。
針對不同村莊類型,泰州市制訂示范引領村、特色發展村、集聚提升村創建標準,分層次、分類別、分區域梯次推進,形成“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百花園”的格局。
注重鄉土鄉愁。興化市昌榮鎮在昌林線建設過程中,堅持原汁原味,將破舊房屋拆下的磚瓦和各類壇壇罐罐統一收集起來,巧妙構思,變廢為寶,打造成獨具特色的鄉村小游園,讓有形的村莊充滿無形的魅力。泰興市新街鎮吳岱村堅持就地取材,在清理垃圾雜物的基礎上,巧妙地運用磚頭、竹子等本土材料打造竹柵欄、小菜園、青磚小道,投入小,效果好,展現出詩歌般的田園景色。姜堰區淤溪鎮堅持舊物利用,將土地收儲、“兩違”整治中的青磚、小瓦、浮雕、木頭等舊物,鋪設巷道小路、打造節點小品、修筑古色古香花墻,留住了鄉愁鄉味。全鎮累計打造小品景點300多處,修筑花墻1萬多米,節約建設成本200多萬元。
注重管護創新。靖江市實施“五面清潔”行動,大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農村改廁等重點工作,統籌集成農村人居環境與“1189”(11項江蘇省地方標準,8即“八位一體綜合管護”,9即九大運行保障機制)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兩項工作,經驗做法被農業農村部宣傳推廣。其中,《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導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導則》的“靖江經驗”寫入了國家標準,兩次獲得江蘇省農村工作創新獎。泰興市借助“美麗鄉村”管理平臺,通過AI先進技術,對村莊環境實行全覆蓋全時段監測,實現了考核方式轉變和無死角監管,《農民日報》刊發了相關經驗做法。“美麗鄉村”平臺的使用,在村莊環境與管護干部、保潔人員之間建立了實時連接機制,構建了從村干部到中心戶長再到保潔員的一套考核管護體系,有效解決了城郊結合部和偏遠莊臺等薄弱地區的“臟亂差”問題。
注重群眾參與。興化市合陳鎮動員全鎮上下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共收到捐款1030萬元。該鎮“合陳好人”夏鳳勤慷慨捐資60萬元,許港村村民沈娟已嫁到上海多年,主動找到村里捐出1萬元。桂山村65歲殘疾五保老人劉鳳文,雖然疾病在身,但仍然捐出500元支持環境建設。昌榮鎮以“眾人拾柴火焰高”“我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為主題,積極開展“四助四出”活動,引導群眾助困助衛助綠助美,出智出錢出工出物,收到“金點子”200多條,鄉賢能人捐款106萬元,群眾義務工551個,各類珍稀物件150多件。泰興市廣陵鎮木行村與群眾簽訂“美麗約定”,村民對家前屋后環境整潔實行責任包干,村里對先進戶授予“美麗庭院”稱號,并給予100至300元的獎勵,大大調動了群眾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