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浩/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2019年是值得特別銘記的一年,全國上下滿懷喜悅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農發行也迎來了成立25周年,江蘇省分行在履職服務、創新發展中也取得了可喜成績。這一年,該行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前所未有,各類貸款投放達87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幅達14%,高出全省同業4個百分點以上;這一年,該行的支農規模首次邁上3000億平臺,目前貸款余額接近3200億元;這一年,該行在金融系統中率先支持蘇北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業務全面覆蓋蘇北5市,市場份額穩居全省金融同業首位;這一年,該行集全行之力服務長江大保護,超600億元的信貸授信助力大江兩岸增綠添彩;這一年,該行精準服務脫貧攻堅,同比翻番的信貸投放帶動了更多貧困農戶走上致富路;這一年,該行讓利惠農的初心始終如一,貸款平均利率低于全省同業平均水平40個基點。
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該行緊緊圍繞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瞄準鄉村振興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擴大服務,全力推動江蘇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扮靚鄉村風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農民的熱切期盼。該行圍繞江蘇特有的田園風光、農耕旅游等資源特色,服務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風貌打開了“濾鏡”和“美顏”。在鎮江市,該行通過“林業+旅游+休閑”模式,支持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等景區及周邊鄉村發展園林綠化苗木、花卉產業,對修復周邊環境、帶動就業、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江寧溪田,該行支持的集生產生活、科普休閑、度假養老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體即將建成,預計2020年,項目區域內的農民人均收入漲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8%-10%,綜合體機械化率達95%,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的田園綜合體共建共享目標。
服務農房改善。該行把改善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服務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重中之重,爭當蘇北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融資主辦行。創新開發“富民安居貸”產品,配套設計“統規代建、公司自建、村企合作”等三種融資模式,構建多元、合規的融資方式。在睢寧縣的深度貧困村高崗村,貸款支持建成了現代化農村社區,住房整齊劃一,超市、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衛生室、足球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成為全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典型。截至2019年11月末,該行已向蘇北5市農房建設累計授信近200億元,支持項目52個。
振興鄉村產業。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該行聚焦民營小微企業、農業園區、鄉村特色產業等領域,積極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通過“糧食購銷、供應鏈金融、政銀保、同業合作、優質產業”等“五個依托”模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新支持小微企業近90家。在連云港西棘蕩村民創業園區,該行支持園區企業采購廢舊漁網循環加工再利用,讓污染之源變身為環保園區,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創業之路。在句容何莊村,通過支持土地綜合整治,建成了1萬畝高效葡萄產業園,幫助園區果農每人每年增收超2萬元,獲得了來訪的泰國農行代表團高度贊譽。
助推文化傳承。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該行先后支持了南京楊柳村古村落保護項目、民族特色村常州雪堰回民村等具有濃郁鄉村特色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揚州,該行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指示,支持大運河文化的標志性工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設,項目從調查到投放僅用時28天,為保護和傳承中國大運河綿延千年的文脈氣息印上了農發行烙印。
促進民生福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2019年以來支持交通配套、綜合管廊、學校、醫院、文化、體育等項目16個,惠及6.46萬農戶,努力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在揚州,創新采用“政府采購合同融資”模式,支持揚州市建設全省第一批公交優先示范試點,購買新能源公交車518輛,促進城鄉公交出行一體化。此外,還支持了泰州、贛榆、新沂等地智慧公交項目,新增村鎮公交車796輛,建設智能綠色、便捷高效的鎮村公交線路服務系統,促進了城鄉互聯互通。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該行提升政治站位,主動擔當作為,推出“四個優先”專項服務措施,即:資金規模優先安排、優惠政策優先使用、重點項目優先審批、保障資源優先配套。2019年1至11月累放長江大保護貸款213億元,是上年同期的9倍。
聚焦“三水”共治,重現“母親河”碧水清波。立足打造“水利銀行”的品牌定位,全力支持長江沿線水污染治理、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2019年投放貸款近80億元。南通市五山濱江片區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在該行的信貸支持下順利推進,項目通過沿江碼頭整體搬遷、土壤修復整治、岸線復綠等措施,打造集森林公園、時尚休閑、濱江旅游于一體的“城市客廳”,實現了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長江沿線綜合整治及碼頭區域環境打造三者有機統一。支持的長江江寧段岸線景觀綠化提升項目,通過岸坡改造、清淤截污、水生態保護等綜合化整治,有力改善了水生態環境,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重現長江碧波之中。此外,還支持了江陰市窯港口長江水源地保護、如東縣“三河六岸”治理工程等“三水共治”項目34個,近3年來疏浚河道7600公里,解決了320萬農村居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聚焦產業升級,增添區域可持續發展動能。該行對接沿江地方政府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助力沿江各地淘汰低端落后產能、搬遷化工污染企業、培育綠色產業和先導性產業,已支持泰州、南通等地沿江4個園區產業升級、27家化工企業搬遷。中以常州創新園是中國、以色列兩國領導人高度關注、大力推動的創新示范園區,2019年該行投放貸款7億元,支持產業園依托石墨烯產業,打造一個集孵化加速、產業化、投融資服務等功能與一體的創新綜合體,加速以色列高新技術成果在中國轉移利用,目前園區產業已涵蓋健康醫療、電子信息、新材料以及科技服務等諸多行業。
聚焦江海聯動,構建長三角立體交通走廊。依托江蘇轄江臨海的區位優勢,支持沿江港口碼頭、現代物流體系、沿江交通體系建設,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讓“黃金水道”的成色更純、更足。對接省港口集團,支持通州灣港區碼頭一期工程建設,提升港區吞吐能力;支持泰州揚子江港務節能環保工藝改造項目,幫助改造現有泊位和堆場。目前,正在與省交通控股集團對接泰常過江通道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連接常州、泰州兩市的快捷通道,支撐常泰跨江聯動,促進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推動泰州實現“蘇中崛起”。

農發行江蘇省分行支持的南通五山濱江片區修復工程項目
糧食問題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發行因糧而生、伴糧成長,做好糧食信貸、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不變的初心和使命。2019年,該行圍繞“站穩購銷、延伸兩頭、做強全產業鏈”的思路,全力支持糧食收購、全產業鏈發展,服務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定發揮糧食信貸主導銀行作用。糧食的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與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該行堅決扛起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的責任,統籌推進政策性收儲和市場化收購,夏糧貸款投放量和收購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農發行系統前列。2019年投放夏收貸款181億元,同比增長51%,支持收購量約占全省社會商品量的80%。與此同時,主動適應糧食收購市場化改革形勢,將優質民營企業、財務制度完善和風險承受能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納入支持范圍,穩妥支持多渠道多主體市場化收購,形成豐富的糧食市場化客戶群,2019年,累計投放市場化收購貸款86億元,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
積極服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江蘇存在人多地少、經營分散的省情農情,為此該行重點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土地整治項目,支持各類耕地質量保護和提質工程。在無錫惠山,支持了稻蝦稻蛙共養項目,幫助當地平整土地及改良土壤10800畝,預計將提高綜合地力50%以上,同時配套建設稻蝦、稻蛙無公害養殖系統,每年可增加畝均收益近千元。截至2019年11月末,全行投放土地流轉及規模化經營貸款近50億元,支持全省新建集中連片、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的高標準農田超50萬畝,占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的15%。
大力支持糧食全產業鏈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升級、農產品產業升級的趨勢,延伸服務鏈條,推動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加工、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發展,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覆蓋。寶糧集團是全省第一個縣級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單位,該行信貸支持企業開展良種繁育,建設優良種植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實現糧食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截至2019年11月末,支持全產業鏈條上的客戶超270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70家,新投放貸款達295億元;全省大米、面粉、油脂、紡織等行業前10強企業,支持數量占比超過40%。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該行突出精準、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努力架起東西部協作扶貧橋梁。2019年1至11月累放精準扶貧貸款23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幫扶貧困人口1.5萬人,被授予江蘇慈善精準扶貧“慈善之星”稱號。
產業“造血”助脫貧。聚焦產業扶貧,引導優質客戶企業赴西部貧困地區,通過投資、用工、采購等方式,開展扶貧工作。該行支持維維集團在國家級貧困縣陜西洛南縣建立核桃深加工工廠,帶動當地核桃產業發展和貧困人口就業。此外還支持了蘇州協鑫、江蘇林洋、蘇州蘇高新科技等企業在西部地區投資建廠,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69名實現脫貧。
市場“搭橋”助脫貧。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現代化的市場體系聯接貧困地區,搭建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該行不斷深化與蘇寧易購的戰略合作,支持該企業發展智慧零售模式,并在西部近百個貧困縣設立“扶貧實訓店”,推動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幫扶近千名國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同時還幫助為吉林大安、陜西耀州等貧困地區農產品開辟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購買定點貧困縣大米等農產品,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實現精準脫貧。
經營協作助脫貧。創新“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幫扶模式,支持東臺國貿大廈有限公司在國家級貧困地區陜西楊山村,建設畜禽養殖大棚,幫助貧困農民獲得務工收入及養殖分紅。此外,還支持了江蘇大生集團等企業與西部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經營協作,投入幫扶資金建設畜禽、藥材、水產等養殖基地項目13個,帶動貴州、陜西、內蒙等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31人,人均可獲益近2000元。
教育融智助脫貧。該行發揮江蘇教育大省的優勢,幫助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引導政府和企業向云南馬關、貴州錦屏、廣西隆林等地投入教育扶貧基金200萬元,累計資助貧困學子700余名。依托蘇州干部學院,配合總行做好定點扶貧縣干部培訓工作,受訓人數超千人。
在支持東西部協作扶貧的同時,該行積極服務省內工作,加大信貸資金傾斜力度,補區域發展短板,2019年累計向12個省定重點幫扶縣(區)累放貸款91億元,全力支持蘇北地區經濟發展、農村面貌改善,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好“三農”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比以往更加突出,也更加需要農業政策性銀行發揮好補短板、強弱項、逆周期調節等戰略支撐作用。2020年,農發行江蘇省分行將繼續保持和擴大對江蘇城鄉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持續提升農發行戰略響應快速、執行政策堅決、資金保障充足、系統管理高效、金融服務普惠等“五大優勢”,努力發揮好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作用、糧食信貸主導行作用、蘇北農房融資主辦行作用、金融扶貧先鋒模范作用等“五大作用”,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新的貢獻。□

(本欄目得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