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秀蓮,張舒媚,陸世紅,溫偉誼,彭鼎
(清遠市人民醫院,廣東 清遠511518)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老齡化的加劇,高血壓已成為威脅現代中老年生命健康的頭號疾病[1]。 高血壓可導致患者動脈血壓增高,血管阻力增大,嚴重影響大腦及腎臟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同時由于外周血容量的增加,會加重心臟負擔,心室代償性增厚,心臟擴大,造成心功能不良,患者常表現為氣喘、氣促等,最終導致左心衰竭[2]。 心臟彩超是唯一能動態顯示心腔內結構、心臟搏動和血液流動的臨床診斷手段,具有操作簡單、準確率高且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傷的優點。 相關研究[3-4]證實,采用心臟彩超技術可提高高血壓左心室肥厚的檢出率。 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心臟彩超在高血壓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2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診治的160 例高血壓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作為觀察組,均符合《臨床實用心血管病學》[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高血壓收縮壓(SBP) ≥140 mm Hg,舒張壓 (DBP) ≥90 mm Hg; 超聲查左心室肥厚; 心電圖示胸導聯: RV5或RV6>2.5 mV,RV5+ SV1>4.0 mV (男性) 或>3.5 mV (女性); 肢體導聯: RⅠ>1.5 mV; RavL>1.2 mV; RavF>2.0 mV; RⅠ+ SⅢ>2.5 mV; 左心衰主要臨床癥狀為左心室代償性增大,以肺循環淤血為特征。 另隨機選擇同期來我院體檢的160 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 觀察組中男88 例,女72 例; 年齡43~76 歲,平均年齡 (56.4±10.5) 歲; 體重59~87 kg,平均體重 (61.9±11.7) kg; 病程1~18 年,平均病程 (10.4±2.5) 年。 對照組中男90 例,女70 例; 年齡42~79 歲,平均年齡 (56.3±10.7) 歲; 體重58~85 kg,平均體重 (62.1±11.6) kg。 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體重等比
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60 例觀察組患者的發病原因如下: 高血壓性心臟病104 例,冠心病23 例,擴張性心肌病16 例,肥厚型心肌病17 例; 根據NYHA 標準[6]進行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患者分別57 例、54 例、49 例。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心臟彩超檢查,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Philips IE33) 進行診斷。 操作時研究對象取左側臥位,從其胸骨左緣開始探測,各切面掃描完成后,再掃描心尖處、胸骨旁。 觀察心尖四腔心、五腔心、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記錄心臟形態大小、血流動力學參數、心臟舒張功能參數、心臟血管解剖參數等。
1.3 觀察指標 ①血壓。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收縮壓 (SBP)、舒張壓 (DBP)。 ②心臟相關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左室射血分數 (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 (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LVEDD),并比較不同心功能等級患者的心臟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壓比較 觀察組的SBP、DBP 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1)。 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壓比較 (±s,mmHg)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壓比較 (±s,mmHg)
組別 n SBP DBP觀察組 160 145.7±7.4 92.1±5.4對照組 160 109.6±6.5 70.4±6.1 t 46.362 33.693 P 0.000 0.000
2.2 兩組研究對象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LVEF 低于對照組,LVESD 和LVEDD 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0.01)。 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LVEF (%) LVESD (mm) LVEDD (mm)觀察組 160 63.7±3.5 35.7±2.3 52.6±6.8對照組 160 75.7±5.4 28.7±1.9 47.4±2.8 t 23.588 29.680 8.944 P 0.000 0.000 0.000
2.3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等級患者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等級越高,LVEF 越低,LVESD 和LVEDD越高。 見表3。
表3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等級患者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s)

表3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等級患者的心臟相關指標比較 (±s)
心功能等級 n LVEF (%) LVESD (mm) LVEDD (mm)Ⅱ級 57 68.7±5.9 30.1±2.1 49.4±6.1Ⅲ級 54 63.4±4.1 35.4±2.4 53.2±6.6Ⅳ級 49 59.6±4.5 39.7±2.9 56.6±6.3 F 9.768 7.649 8.517 P 0.024 0.031 0.029
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是高血壓患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常見并發癥,多由于長期高血壓、血壓控制不理想及波動較大,導致左心房體積增大、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外周循環增加,誘發左心室代償性增厚,最終導致左心衰竭,而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又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血壓控制難度,加重高血壓癥狀,形成惡性循環。 有研究[7]顯示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的發病率在0.4%左右,中老年患者的發病率更高。 該病起病較急,診斷治療不及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采用有效手段盡早確診顯得尤為重要。
心臟彩超是唯一能動態顯示心腔內心臟結構、血流動力學變化和心臟活動的儀器,能為臨床診療提供客觀依據[8]。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SBP、DBP 高于對照組,LVEF 低于對照組,LVESD 和LVEDD 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等級越高者,其LVEF 越低,而LVESD 和LVEDD 越高; 以上研究結果與高沖見[9]和宋榮娟[10]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左心衰竭會進一步誘發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導致心臟泵血功能減弱,且伴隨著心臟功能減弱程度加重,患者左心室增厚程度越顯著,左室射血分數降低越顯著。
綜上所述,高血壓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臟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變化,心臟彩超可作為診斷該病的有效工具,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