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明,張忠玲,邢海霞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 外科門診,2 外科醫學部,3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450052)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數量近年呈遞增趨勢。 結腸造口是治療結腸癌最常用的方案,是對糞便出口進行改道。 但手術會損害患者機體,影響患者胃腸功能,同時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嚴重影響著患者身心健康[1]。 研究[2]指出,機體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的極限和穩定決定了患者遭受疾病或創傷的最終結局。 而臨床護理路徑在改善患者機體損傷狀況、緩解不良心理狀態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可加速患者康復進程[3]。 基于此,本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結腸癌術后造口患者中,探討其對患者焦慮情緒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4 月于我院進行結腸癌術后造口治療的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結腸癌診斷標準; 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配合研究者。 排除標準: 手術耐受力弱者; 患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疾病者; 患精神疾病者; 其他不符合條件者。 78 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 例。 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8 例; 年齡22~74 歲,平 均 (42.51±4.16)歲; 病程3~13 個月,平均 (8.13±0.95) 個月。 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9 例; 年齡23~72 歲,平均 (41.11±4.08) 歲;病程4~14 個月,平均 (8.18±0.88) 個月。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記錄、用藥指導、造口護理等。 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包括: ①術前護理: 成立臨床路徑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造口治療師2 名、責任護士2 名。 根據患者結腸癌病情嚴重程度,組內提出并討論腸造口術中的應急措施及并發癥等問題,會后整理共同學習; 針對上述的常見護理問題,護理人員尋找文獻支持,結合患者病情制定相對應的護理方案; 對患者采取必要的術前檢查,包括心率、血壓、體溫等; 開展健康宣教活動,普及結腸癌、腸造口術等相關知識,告知患者腸造口術的注意事項、術后不良反應的表現; 護理人員主動觀察患者情緒,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予以患者支持與安慰,緩解患者術前壓力,疏導其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開展經驗交流會,向患者推廣手術康復者的臨床治療經驗,強化成功案例的心理暗示,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 ②術中護理: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全程陪護,實時追蹤手術進度,監控術中生命指標,協助醫生高效手術。 ③術后護理: 安排責任護士進行全程陪護,加強巡查,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 指導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轉移其注意力,減輕患者術后應激反應; 合理調整患者術后飲食,保證搭配合理、營養均衡。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食多餐,補充能量; 根據患者胃腸功能康復情況制定按摩及訓練方案,避開切口用適當力度于兩側自上而下按摩; 進行定量的上肢訓練,根據患者耐受力決定上舉、伸曲、抓握等動作的訓練頻率、強度; 待患者機體指標穩定后,細化訓練內容如完成床上坐起、抬臀離床、扶床站立、攙扶行走等練習,首次下床堅持10 min,逐步增加強度,同時避免意外發生; 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訓練,不斷提升肺功能,前期進行吹氣球及咳嗽訓練; 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調整用藥量,告知患者用藥注意事項,加強巡視,若患者出現不適,立即停用藥物并報告給醫師進行對癥治療。
1.3 評價指標 ①焦慮自評量表 (SAS) 評分[5]: 護理前及護理2 個月后,采用SAS 評估患者的焦慮程度,共計100 分,正常為總分<50 分,輕度為50~60 分,中度為61~70 分,重度為>70 分。 ②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記錄兩組的初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腸鳴音恢復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AS 評分 護理后,觀察組的S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9 64.91±2.28 33.97±2.04 63.156 0.000對照組 39 64.46±2.65 42.75±2.19 35.234 0.000 t 0.804 15.864 P 0.424 0.000
2.2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的初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腸鳴音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s,d)

表2 兩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s,d)
首次腸鳴音恢復時間觀察組 39 3.65±0.81 1.82±0.55 1.46±0.52對照組 39 4.31±1.19 3.11±1.23 2.38±1.15 t 2.863 5.979 4.552 P 0.005 0.000 0.000組別 n 初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
結腸造口挽救了許多結腸癌者的生命,但也給患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和精神上的痛苦。 研究[6]指出,腸造口是伴隨終身的,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認知在內的一個漫長的康復過程。 一個效果良好的造口不只與手術本身,更與術前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術后長期康復治療密切相關。 因此,尋求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來緩解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尤為重要。
造口手術后會形成永久性腸造口,使原有的陰部排便方式轉變為側腹部排便,患者于造口術后佩戴造口袋,造口袋可以用來裝放排泄物,保護患者的局部皮膚免受感染,減少并發癥的產生,但這也不能排除因處理不當造成的局部皮膚潰爛、排泄物外露等情況,這無論對患者的生理還是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當前,臨床治療中對腸造口患者采取的護理干預大多停留在健康教育等初級階段,已經不能滿足患者對腸造口相關醫療知識的需求,由于疾病本身應激反應及造口手術創傷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從而造成的患者身體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改變也不能被有效改善[7]。 在常規護理干預工作中,只關注護理知識層面指導,患者不能獨立處理造口,自我護理能力低,這就大大增加了造口污染和感染概率,延緩了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 而臨床護理路徑以患者住院治療到出院期間的每日護理成效作為標準,實施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工作,護理人員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并引導患者也主動參與到護理全過程中,實施護理人員主動護理和患者主動參與高效結合的護理工作模式。 臨床護理路徑加大與患者的溝通力度,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術前壓力、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干預后患者的造口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可獨立進行造口處及造口袋的清潔、養護,進行康復訓練,在減少感染率的同時增強自護能力,利于恢復胃腸功能,從而達到減少患者平均住院時長、減少醫療費用、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等目的[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初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表明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結腸癌腸造口術患者中,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等不良情緒,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進程。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可緩解結腸癌術后造口患者的焦慮情緒,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