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輿情分析研究所
【大數據】科技經濟輿情聚合監測平臺顯示:“科技戰疫”近1個月來累計相關報道157151篇,點擊量97305577次,評論數265749條,關注網站1115家。其中網媒5907篇(省內226篇,省外5575篇,境外106篇),論壇195篇,平媒391篇,政府網站216篇,博客2篇,微信349篇,微博115篇,視頻72篇。
【研 判】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多個國家和地區蒙上了烏云,絕大部分人閉門不出自我隔離,不少行業也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果說這次疫情在民間有什么正向推動,除了全民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提升衛生素質外,大概就是科技在需求端產生的一次爆發機會。科技的參與讓疫情防控有了質的提升,也讓人們意識到受供給與需求“雙側”改革的推動,科技不僅僅是賦能,它在醫療、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術為臨床專家提供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新冠肺炎病灶定量分析及療效評價等服務;AI技術將影像醫生從海量閱片的疲勞中“救”出來,并提供了更精確的診斷參考;紅外體溫檢測儀、紅外成像監控和測溫儀等設備被應用在機場、車站、地鐵等公共場所,縮短了體溫檢測時間,方便了病患篩選過程;“無接觸式多功能自助終端設備”能利用云技術為使用者提供無接觸服務,優化掛號預約繳費等多項服務;智能機器人可噴灑消毒,可派發藥品,還能對病人進行體溫、血壓、心率、血氧檢測分析,通過人臉或指紋信息對病人進行身份確認,實現24小時智能監測預警,極大降低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和院感風險……戰“疫”一線,“黑科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
2月4日,工信部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倡議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效用。安防和AI企業在本次新冠肺炎的診前、診中、診后全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海康、大華、千方、高新興、曠視、云從、云天勵飛等提供了紅外測溫篩查體溫異常者方案,云知聲的對話機器人實現高效的智能電話排查,G7為疫情防控提供物流大數據,依圖推出CT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大華、千方、云天勵飛、以薩等發布了接觸者追蹤、隔離患者監控等解決方案。
醫療需求是機器人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此次疫情期間,鈦米、高新興、普渡科技等公司的機器人產品應用到醫療相關的領域,包括消毒、測溫、導醫、運送物品、便民服務等一線應用場景,大幅減少了人與人接觸導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工作時長、精確程度等方面表現出優勢。
疫情中物資相比資金更加缺乏,對全國制造業的彈性配置能力和運輸業的高效調度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疫情中可以優化生產環節、需求發布環節、供應鏈環節和基建環節,提升資源生產和配置效率。工業富聯、海爾COSMOPlat、航天云網、浪潮云等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從開放平臺資源、提供緊急信息、提供復工方案、優化疫區建設等不同側面都做出了貢獻。
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適合用于解決跨利益主體之間的互信問題,可以從多個維度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促進信息透明公開,例如螞蟻區塊鏈、趣鏈向公眾提供慈善物資溯源服務等;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結合,在保障個體隱私的前提下,實現病例行程追蹤、醫療數據共享等;打破政府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孤島,助力電子政務、減免民眾外出辦事需求,乃至搭建有效的分布式疫情防控系統。
遠程醫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在線服務項目的激增帶來新的IT需求,云計算板塊有望充分受益。全國上千萬企業、近兩億人開啟在家辦公模式,在線教育、視頻辦公等新業態十分活躍。阿里、華為、騰訊等各大網絡辦公平臺紛紛告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為了抗擊這場疫情,中國科技企業群策群力,各顯神通。
應對疫情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減少人際接觸,防止病毒擴散。機器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北京的一些餐廳,生活服務電商美團開始使用機器人員工。通過機器人將餐食從廚房遞給送餐員,然后再外送。電商巨頭京東也采用了智能配送機器人,為武漢的醫務工作者運送物資。此外,上海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也向武漢的醫院輸送了數十臺機器人,負責在隔離病房、重癥監護室和手術室里噴灑消毒劑。
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臺滴滴也與醫療及救助平臺合作,開放了GPU云計算資源和技術支持,可用于疫情數據分析、在線模擬或后勤支持任務。
咨詢機構分析師伊蓮·黃認為,這反映出中國科技公司在疫情面前,反應非常迅速,也非常靈活。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還有一些令人瞠目的“黑科技”。例如,上海一家科技公司推出了一項情緒測試技術,幫助人們應對疫情焦慮。這款60秒的視頻分析軟件,可以通過對使用者的皮膚、眼球、嘴角、眼瞼和身體進行分析,來判斷使用者的焦慮情緒是否超出正常值,并給出適當的心理建議。如果被檢測出情緒“超標”或是疑似感染者,也不用擔心。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隔離者通過藍牙體溫計和特制腕帶來記錄體溫、心跳和血氧量,個人數據還可以傳輸至政府公共健康云系統進行分析。科技還可以幫助被隔離者自動“上鎖”。一旦被隔離者將自家房門與APP相連接,只有當APP上的個人健康數據達標,門才能打開。如果嘗試強行開門,APP就會報警。
《金融時報》稱,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這些幫助抗擊疫情的技術和產品或將在疫情結束后沿用。
本次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宅經濟”,人們生活習慣一旦形成,往往就會延續下去,不可逆轉。未來這些行業將順勢爆發:電商、短視頻、游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在線醫療等線上項目,將遇到空前的發展機遇,乃至井噴!
直播帶貨的風口早在兩年前已經出現:2018年淘寶直播電商在線交易額1000億,到了2019年直接翻了2.5倍,高達2500億。數據是最好的說明,也是最有力的成績。從前直播可以賺錢,但是疫情期間,直播可以救命。在疫情期間,銀泰百貨就聯合淘寶發起的一個“導購在家直播”的項目,50多家品牌的導購變身“云柜姐”,開始線上賣貨。
疫情期間,丁香醫生、微醫、阿里健康等平臺,都推出在線義診,讓無數消費者體驗了互聯網醫療的便利。未來二三年,遠程醫療會進一步普及,尤其是缺少醫療資源的地方。而在醫藥購買環節,對于一些常規藥,消費者將從叮當快藥、京東醫藥,甚至是美團、餓了么等平臺購買。未來也一定會衍生出大量獨具區域特色的醫藥電商平臺。
疫情爆發后,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不容忽視。線下培訓機構關門、高校相繼延期開學、聚集性的教育活動逐一被叫停。在釘釘平臺上,就已經有20多個省份參加了“在家上課”計劃,超1萬所大中小學、500萬學生通過釘釘直播上課。新東方的幾十萬學生也已經上起了“云課堂”,上萬老師從線下轉到線上。為了獲客,眾多企業還推出免費課程。疫情過后,在線教育將會迎來一波爆發期。而且,未來線上教育與線下融合也是必然。
疫情突發,但短時間涌現出一批有價值的高科技產品,各方面很好地實現技術跨界融合、優化應用,在抗疫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張鳳等多名專家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生產生活保障中得到廣泛應用,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加速普及,這不但將推動我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其中一些技術與產品還可能成為未來發展尖端。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戰“疫”中涌現出的高科技產品還可能在未來成為智慧城市日常管理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