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柳彬,孫秀良
(佛山市高明區中醫院 骨傷科,廣東 佛山528500)
多發肋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胸部外傷,通常是由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造成[1]。 患者常出現胸痛、紫紺、呼吸困難等癥狀,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血氣胸、肺挫傷、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病情嚴重者危及生命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 目前,關于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治療問題引起臨床醫師的高度關注。 本研究采用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手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7 月收治的60 例多發肋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 例。 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 年 齡29~65 歲,平 均 (36.51±6.85)歲; 左側肋骨骨折10 例,右側肋骨骨折11 例,雙側肋骨骨折9 例; 墜落傷11 例,車禍外傷14 例,其他原因5 例; 合并血氣胸14 例,合并肺損傷12 例,合并脾、鎖骨或其他部位損傷4 例。 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1 例; 年齡28~66 歲,平均(37.17±5.94) 歲; 左側肋骨骨折12 例,右側肋骨骨折10 例,雙側肋骨骨折8 例; 墜落傷10 例,車禍外傷16 例,其他原因4 例; 合并血氣胸14 例,合并肺損傷11 例,合并脾、鎖骨或其他部位損傷5 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傳統手術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采取常規側后方斜行入路,確保骨折端可以充分暴露,隨后剝離骨膜,行復位操作,復位完成后,用普通鈦合金重建鋼板螺釘進行固定。 若患者在術中出現胸膜破裂的現象,安置胸腔閉式引流。 手術結束后給予相應的體液補充、營養支持、抗炎及鎮痛治療。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治療。 血府逐瘀湯的方劑組成如下: 15 g 當歸,15 g生地黃,12 g 桃仁,12 g 桔梗,10 g 紅花,10 g 赤芍,10 g 川芎,10 g 柴胡,9 g 川牛膝,6 g 枳殼,3 g 炙甘草。 胸痞者加丹皮10 g,丹參20 g; 濕熱甚者加蒼術、白術各15 g,炒薏仁20 g; 骨折后期,加補骨脂、仙靈脾、山萸肉、仙茅、黨參、黃芪各15 g; 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5 g,炙雞內金10 g。 每日1 劑,以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服用5 d。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包括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及康復時間。 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3]如下: 治愈: 患者的骨折對位效果理想,傷口完全愈合,無局部腫痛,咳嗽或深呼吸時基本正常無疼痛感,經X 線檢查胸腔內沒有殘留氣體及積液,心肺功能恢復正常; 好轉: 患者的骨折對位良好,傷口基本愈合,局部仍伴有輕微疼痛,經X 線檢查胸腔內仍有少量殘留氣體及積液,胸廓對向擠壓實驗結果為弱陽性,心肺功能有所改善; 無效: 患者的骨折未愈合,局部腫痛無改善,伴有反常呼吸,胸廓對向擠壓實驗結果為陽性。總有效率= 治愈率+ 好轉率。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 (±s) 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及康復時間均顯著較短,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s,d)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比較 (±s,d)
組別 n 住院時間 疼痛時間 康復時間觀察組 30 15.23±4.98 9.64±3.12 42.06±3.51對照組 30 19.42±5.14 15.26±4.58 53.29±3.64 t 3.21 5.56 12.16 P<0.01 <0.01 <0.01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常出現血氣胸、合并反常呼吸,可造成肺部通氣功能障礙,病情嚴重者出現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導致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衰竭,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 對于多發肋骨骨折患者,臨床上常采用手術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根據骨折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方式[4]。 有研究[5]表明,與保守治療相比,手術治療可有效縮短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然而多數的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合并肺挫傷、血氣胸等情況,單純的手術治療對于胸部外傷造成的合并癥、胸挫傷腫痛等效果不甚理想,進而影響骨折的進一步愈合[6]。 不僅如此,手術治療本身也是一種創傷,給患者帶來開胸術后疼痛,同時也可能引起術后殘余胸腔積液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預后。
中醫學認為肋骨骨折屬于跌打損傷的范疇,由于胸廓遭受暴力打擊造成肋骨骨折,導致經絡血脈受損,胸壁局部有離經之血留滯,脈絡受阻,氣機運行不暢,胸部腫脹疼痛,因此跌打損傷的治療要點在于活血消瘀,行氣止痛。 血府逐瘀湯是中醫學上常用的活血方劑,出自清代 《醫林改錯》,其中當歸、生地黃補血和血,桃仁、紅花及川芎活血祛瘀,桔梗宣肺祛痰,赤芍散瘀止痛,柴胡疏肝升陽,川牛膝逐瘀通經、通利關節,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炙甘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有效緩解由于血液淤積刺激壁層胸膜引起的疼痛[7]。 現代藥理學研究[8]也證實,血府逐瘀湯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舒張血管的作用。 同時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方劑的調整,胸痞者加用丹皮、丹參,涼血消癰; 濕熱甚者加用蒼術、白術、炒薏仁,驅散濕氣; 骨折后期加用補骨脂、仙靈脾、山萸肉、仙茅、黨參及黃芪,促進骨折愈合; 食欲不振者加用焦山楂、焦神曲及炙雞內金,助消促食。
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單純給予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手術治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疼痛時間及康復時間均顯著較短,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更為理想,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手術治療更加符合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康復需要。 另外,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手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可有效調理血氣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從而加快骨折愈合,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加味血府逐瘀湯配合手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改善臨床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