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娟
(新鄭市人民醫院 五官科,河南 新鄭451100)
咽喉反流性疾病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在臨床上發生率較高,主要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約肌以上部位,進而引發的相關癥狀與體征[1-2]。 發病后患者多可見程度不同的咽喉疼痛、咽部異物、持續清嗓、聲嘶等癥狀,多數患者還可見聲帶后連合區域黏膜增生、肥厚、喉室消失、聲帶彌漫性充血水腫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 既往臨床上多采用常規西醫藥物保守治療,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中醫針灸方式應用于該病的治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咽喉反流性疾病應用天突穴針刺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48 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 《咽喉反流性疾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4]的相關診斷標準,并均經纖維喉鏡確診; 均知曉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對研究耐受。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臟器疾病者;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對研究藥物及方式不耐受者。 48 例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24 例。 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0 例; 患者年齡32~66 歲,平均年齡 (45.9±4.0) 歲。 觀察組中男15 例,女9 例; 患者年齡30~68 歲,平均年齡 (46.3±3.8) 歲。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即予以患者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腸溶膠囊 (生產廠家: 湖南迪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43021416) 治療,口服用藥,20 mg/次,2 次/日,飯前1 h 用藥,連續治療2 個月; 同時指導患者飲食需清淡,禁食辛辣、油膩及過于酸甜的食物,同時需做到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且飯后不可立即躺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天突穴針刺治療,具體方法為: 取患者頸部天突穴,針刺針選用1.5 寸的一次性毫針。 針刺步驟:首先進行直刺,刺入深度為0.2 寸; 然后轉針尖方向向下,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向下刺入,深度為1.0 寸; 手法取捻轉強刺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并于15 min 時行針一次,每次行針時間控制為1 min。 每周針刺兩次,連續治療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5]如下: 顯效: 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均基本消失,RSI 評分不超過13 分; 有效: 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RSI 評分明顯下降,但仍大于13 分; 無效: 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 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 ②以咽喉反流癥狀指數量表 (RSI) 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變化情況進行評估,量表主要包括9 個維度,各維度評分均按照無到重分別評分為0~5 分,以各癥狀評分之和為總評分,量表總分為0~45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以評分大于13 分為異常。 ③以咽喉反流體征評分量表(RFS)[6]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體征變化情況,包括喉室消失、紅斑、充血、彌漫性喉水腫、聲帶水腫、喉聯合增生、喉內黏稠黏液附著等幾項,總評分為0~26 分,分值越高表示體征越明顯,以評分≥7 分為異常。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RFS 評分、RS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RFS 評分、RSI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 治療后,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RFS 評分、RSI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RFS 評分、RSI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RF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4 9.19±0.32 4.25±0.35 20.94±1.34 14.45±0.94對照組 24 9.21±0.35 5.64±0.39 20.88±1.40 17.33±1.03 t 值 0.207 12.995 0.152 10.118 P 值 0.837 0.000 0.880 0.000 RSI 評分
咽喉反流性疾病為耳鼻喉科的常見疾病,據相關研究[7]統計,約有10%的耳鼻喉門診就診患者均可見程度不同的反流癥狀及體征。 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該病的具體發病機制,通常認為該病的發生與胃食管交界部位反流屏障損傷、頸段食管異位胃黏膜癥、咽喉黏膜抗酸能力損傷、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8]。 既往臨床上通常將調整患者生活習慣、常規西醫藥物等作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臨床上逐漸將中醫針刺天突穴應用于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以針刺天突穴的方式開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 (P<0.05),治療后咽喉反流癥狀及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提示針刺天突穴療法在改善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病情及癥狀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將該治療方式與常規的西醫治療、生活行為指導等聯合應用于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可發揮協同功效,能夠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究其原因在于: 天突穴為人體重要穴位之一,為任脈與陰維脈在咽喉部的交會穴,其中任脈循行于膈,通過針刺天突穴的方式可達到利咽止呃、理氣降逆的功效。 且臨床上通常認為食管上括約肌為第一氣管軟骨環下緣水平,投射至頸前體表的位置大致在鎖骨上窩部位,與天突穴位置較為一致[9]。 因此臨床上認為通過針刺天突穴可對食管上括約肌功能造成直接影響,從而可達到抑制咽喉反流的效果。 通過針刺天突穴還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食管上括約肌異常的瞬時舒張程度、次數等減少,有利于改善上食管括約肌功能; 同時通過針刺該穴位還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患者迷走神經,致使乙酰膽堿及P 物質等興奮性神經遞質增加,從而可達到促進下食管括約肌收縮的效果; 此外,針刺天突穴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對食管各肌群進行調節,從而可有效預防食管動力阻礙,阻止逆向蠕動,進而可達到減輕患者反流癥狀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天突穴針刺治療的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