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他
(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516300)
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是指患兒鼻、咽喉部、氣管、支氣管以及肺部因肺炎支原體而出現炎性反應,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咽喉部腫痛、發熱以及咳嗽等癥狀[1]。 所有人群均可發病,但老人以及兒童的發病率較高,本病發病無季節性特點,但多見于秋冬季節[2]。 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其傳播途徑主要為呼吸道傳播。 早期患兒可能僅存在咽部腫痛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疾病進一步發展會使感染蔓延至患兒肺部,嚴重者會引起腦炎、心肌炎等[3]。 臨床治療主要為抗感染、止咳、退熱等,但需根據疾病發病部位實施具體的治療方案。 由于小兒機體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其肝臟對藥物的代謝能力較弱,因此,選擇治療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藥物治療可減少對患兒機體造成的損害。 本研究比較阿奇霉素口服、紅霉素靜脈滴注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2 月至2018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85 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標準[4]: 患兒出現不規則發熱,體溫通常在38 ℃~40℃; 出現劇烈性咳嗽,并且多為刺激性干咳; 患兒出現咽部、鎖骨下方以及全身性疼痛等臨床癥狀; 聽診可聞及雙肺部輕重程度不同的干啰音及濕啰音; 實施X 線檢查,顯示肺間質出現炎性反應,或肺部存在片狀陰影,其改變主要表現在雙肺下葉; 血象檢查基本正常或稍有偏高,中性粒細胞數值上升。185 例患兒采用隨機排列表法分成常規組92 例與實驗組93 例。常規組與實驗組的男女比值分別是12 ∶11、15 ∶16; 年齡平均值分別是 (7.59±3.07) 歲、(7.62±3.11) 歲; 病程平均值分別是 (5.11±1.27) 天、(5.04±1.09) 天。 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退熱、止咳等基礎治療措施,并停用全部抗生素。 常規組患兒予以注射用乳糖酸紅霉素 (國藥準字H43020028,湖南中南科倫藥業有限公司,0.25 克/支) 靜脈滴注,每天使用藥量為25 mg/kg,一天一次,持續用藥14天為一個療程。 實驗組患兒予以阿奇霉素干混懸劑 (國藥準字H10980217,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0.1 克/袋) 口服治療,每天使用藥量為10 mg/kg,將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放置在杯中,添加適量涼白開水,待充分溶解后混合并口服,服藥時間規定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后兩小時,阿奇霉素吃3 天停4 天為一療程,一般用2~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 患兒臨床癥狀完全消失,X 線檢查顯示肺部無異常為優; 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X 線檢查顯示肺部炎癥基本好轉為尚可; 患兒臨床癥狀無改變,X 線檢查顯示肺部癥狀沒有改善為差[5]。 以優與尚可之和計算總有效率。 ②比較兩組的住院時長、X 線癥狀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咳嗽消失時間。 ③比較兩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食欲減退、惡心、嘔吐。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7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6.96%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長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的X 線癥狀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長均顯著少于常規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長比較 (±s,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緩解時間、住院時長比較 (±s,d)
分組 n X 線癥狀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退熱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住院時長實驗組 93 3.37±1.04 7.22±2.43 2.88±1.43 8.74±2.42 5.33±1.30常規組 92 6.93±3.11 11.25±3.21 5.79±2.10 13.94±3.93 9.59±2.55 t 10.464 9.634 11.027 10.849 14.3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患兒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8.48%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
肺炎支原體為目前臨床上已知的最小細胞結構微生物,由于其無細胞壁,所以頭孢類以及青霉素類抗生素對其無治療效果,主要因為頭孢類以及青霉素類抗生素是通過對細胞壁進行破壞,進而達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臨床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中以紅霉素為代表性藥物,其在臨床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效果已得到證實[6],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其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嚴重影響疾病治療。
兒童的免疫能力較低,其出現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機率明顯高于成年人,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使用紅霉素靜脈滴注,容易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并且對患兒肝臟功能的損害也較為明顯。 阿奇霉素是紅霉素經過臨床試驗改造后衍生的第二代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抗感染效果也所有增強,同時在藥物安全性方面亦明顯優于紅霉素[7]。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5.7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6.96% (P<0.05); 治療后實驗組的X 線癥狀消失時間、啰音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長均顯著少于常規組 (P<0.05)。 阿奇霉素的抗感染機制是通過與病原體中的核糖體結合,進而阻礙蛋白質合成,從而達到抗感染的目的。 阿奇霉素具有較強的抗酸能力,不會因胃酸刺激而出現分解,待進入小腸后才會發揮藥效,吸收入血而控制感染[8]。 阿奇霉素吸收入血后,因其具有的特異性而快速聚集在肺部,對于殺滅肺炎支原體具有較強的特異性。 本研究中,實驗組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8.48% (P<0.05)。 紅霉素進入血液后可廣泛分布于患兒全身,并大量聚集在膽囊位置,若長期使用紅霉素進行治療,會導致患兒出現膽汁淤積等情況,加之紅霉素對肝臟的損害,嚴重影響患兒今后機體生長發育。 阿奇霉素通過口服給藥,一方面可避免藥物直接與血液接觸,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 另一方面還可延長藥物半衰期,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阿奇霉素口服治療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的效果顯著優于紅霉素靜脈滴注,不良反應少,有利于患兒的早期康復,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