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瑞娟
(肇慶市端州區華佗醫院,廣東 肇慶526040)
消化不良性腹瀉常見于嬰幼兒,發病率較高,主要病因是患兒身體機能發育未完全,出現飲食過度和喂食不當時,造成患兒脾胃虛弱,致使其消化功能明顯下降[1]。 由于食物無法被消化,患兒表現出大便次數增多,腹脹腹瀉,并伴有食欲不振。 當患兒長期保持腹瀉時,會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各類營養相關疾病,導致患兒的生長受到影響。 臨床上一般采用藥物治療,但整體效果一般,通過結合中醫治療,實施艾灸,能夠大幅度增加療效[2]。 本研究討論中醫艾灸和乳酸菌素顆粒聯合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56 例消化不良性腹瀉患兒,根據入院先后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8 例。 其中,對照組男性患兒42 例,女性患兒36 例,年齡6 個月~7 歲,平均年齡 (4.1±0.5) 歲; 觀察組男性患兒44 例,女性患兒34 例,年齡3 個月~6 歲,平均年齡 (4.0±0.3) 歲。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P>0.05),可進行比較。 所有患兒家長均詳細閱讀本研究相關材料,知曉實驗目的與實施步驟,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1.2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給予多酶片治療。 患兒口服多酶片(四川省尚善堂制藥有限公司,胰酶0.3 g,胃蛋白酶13 mg,批號: 國藥準字H51020811),1 天1 次,每次1 片,持續服藥3 天。 ②觀察組給予中醫艾灸+ 乳酸菌素顆粒治療。 對患兒進行辨證分型,確定具體證型。 風寒型可選風門穴、大椎穴、列缺穴做艾灸,傷食型可選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穴做艾灸,脾胃虛弱型可選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做艾灸。 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 每次燃燒棗核大的艾團1~3 團。 同時給予患兒乳酸菌素顆粒 (康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 g/袋,批號: 國藥準字H20103529),1 天3 次,每次0.5~1 袋。 持續治療3 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胃泌素水平、P物質水平、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止吐時間和總有效率。療效標準[3]: 顯效: 患兒臨床表現消失,腹瀉停止,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 有效: 患兒臨床表現明顯好轉,腹瀉得到改善,各項生理指標趨近正常; 無效: 患兒臨床表現未發生好轉,腹瀉持續出現,各項生理指標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無統計學差異 (P>0.05); 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比較 (±s)
組別 n 血清胃泌素 (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8 183.7±11.0 238.2±16.9 33.6±2.7 46.4±5.9對照組 78 183.4±11.2 207.3±13.6 33.7±2.5 39.1±3.8 t 0.169 12.580 0.240 9.187 P>0.05 <0.05 >0.05 <0.05 P 物質 (pmol/L)
2.2 兩組患兒的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和止吐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和止吐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和止吐時間比較 (±s,d)

表2 兩組患兒的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和止吐時間比較 (±s,d)
組別 n 腹瀉消失時間 退熱時間 止吐時間觀察組 78 2.3±0.5 1.2±0.4 1.6±0.3對照組 78 3.9±1.1 2.4±0.8 2.7±0.7 t 11.695 11.849 12.756 P<0.05 <0.05 <0.05
2.3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62%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消化不良性腹瀉的主要原因是患兒年齡較小,胃腸功能不健全,出現胃動力障礙[4]。 在兒童幼齡時期,不適合使用大劑量或一些過多影響肝功能的藥物,以防對肝臟造成較重負擔。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瀉的治療中,可通過調整患兒胃腸動力,刺激胃腸,增加其蠕動能力,使其加速分解食物。 一般情況下,會給予患兒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增加腸道內消化酶含量,促進消化。 現如今,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采用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在中醫治療中,將消化不良歸結為 “胃痛”、“脘痞” 等范疇,主要病根在胃,與肝脾有直接聯系,病機為脾胃虛弱、胃失和降[5]。 根據此種辨證,可將消化不良進行具體分類,并選用不同穴位進行艾灸,同時服用乳酸菌素顆粒,能夠加強對嬰幼兒胃腸道的保護能力,糾正菌種水平失調。 通過艾灸治療,能夠使患兒在短時間內恢復腸胃功能,但由于患兒生活飲食、年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復發可能。
在中醫理論中,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屬于 “泄瀉”,患兒脾胃功能出現損傷,脾氣失調,氣血虧虛,脾胃虛弱,形成氣機阻滯。 在現代醫學理論中,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脾胃功能發育不成熟,消化能力受到限制,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系統出現紊亂,形成惡性循環[6]。 多酶片中包含胰酶、胃蛋白酶。 其中,胰蛋白酶可以促進脂肪分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和胃蛋白酶一起使蛋白質轉化為蛋白胨。 乳酸菌素顆粒進入腸道后,可以阻止病原菌的侵襲,刺激腸道使其分泌抗體,增加腸道免疫力; 同時乳酸菌素顆粒還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可以殺滅腸道致病菌,保護有益菌生長,還具備調節黏膜電解質和平衡水分的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加強消化功能。 艾灸可以激發經氣,調整紊亂生理功能,在艾灸之前對患兒病癥進行辨證,確定具體證型,實施對癥治療,通過挑選合適穴位,刺激穴位,使患兒消化功能恢復正常。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胃泌素和P 物質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觀察組的腹瀉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和止吐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62% (P<0.05)。 中醫艾灸聯合乳酸菌素顆粒治療能夠改善腹瀉情況,使患兒飲食回歸正常,加強消化能力,保護腸胃功能,促進其健康成長。 在治療完畢后,家長要密切注意患兒的飲食,而且由于在消化過程中,膽汁會與消化酶互相作用,提升消化效果,可以按照實際情況給予患兒一些促進膽汁分泌的藥物。
綜上所述,中醫艾灸聯合乳酸菌素顆粒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的整體效果較好,可改善生理指標,終止腹瀉,改善臨床表現,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