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銳,朱振軍,楊永波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 脊柱外科,河南 新鄉453000)
椎體壓縮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患者最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在沒有外傷或輕微外傷的情況即可誘發[1]。 臨床常采用椎體成形術對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而高黏度骨水泥是醫療科學進步的產物,在臨床椎體成形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能夠有效降低椎體成形手術中骨水泥滲漏造成的神經受損[2]。 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觀察椎體成形手術中高黏度水泥在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中的彌散程度差異,進一步分析高黏度骨水泥彌散程度與臨床療效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在我院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行椎體成形手術治療的86 例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后X 線片將骨水泥彌散至上下終板兩側的43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他43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男性18 例,女性25 例; 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 (63.89±4.57) 歲; 致傷原因: 27 例跌倒,16例高空墜落; 受傷椎體位置: T87 例,T96 例,T1110 例,T127例,L18 例,L25 例。 觀察組患者男性19 例,女性24 例; 年齡56~82 歲,平均年齡 (64.28±4.96) 歲; 致傷原因: 25 例跌倒,18 例高空墜落; 傷椎體位置: T86 例,T98 例,T118例,T129 例,L17 例,L25 例。 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符合 《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指南(討論稿)》[3]中相關的診斷標準; 經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 雙能X 線測量顯示骨密度降低超過2 個標準差。 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史; 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嚴重損害; 血液系統疾病; 免疫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椎體成形手術,取仰臥位,采用全身麻醉方式,C 型臂X 線機透視定位椎體椎弓根的穿刺點,穿刺針沿椎弓根插入病變的椎體中,根據透視定位,調整穿刺針位置,當側位透視顯示穿刺針的針尖達到椎體前的1/4 處時,停止穿刺,通過可彎曲斜口的穿刺針緩慢注入高黏度骨水泥,當骨水泥到達椎體壁時停止注射。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透視次數、骨水泥注射量。 ②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椎體前緣、中線及后緣高度壓縮率,局部后凸角進行測量。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及骨水泥注射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
骨水泥注射量(mL)觀察組 43 39.86±11.20 19.72±5.49 3.12±1.03對照組 43 45.62±13.87 24.71±6.31 5.01±1.59 t 2.119 3.912 6.542 P 0.037 0.000 0.000組別 n 手術時間(min)透視次數(次)
2.2 傷椎高度壓縮率及局部后凸角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壓縮率、中線高度壓縮率、后緣高度壓縮率、局部后凸角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傷椎高度壓縮率及局部后凸角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的傷椎高度壓縮率及局部后凸角比較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 <0.05。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43)對照組(n=43) t P前緣高度壓縮率 治療前 44.37±9.86 44.39±9.91 0.009 0.993(%) 治療后 21.41±4.25a 39.67±6.98a 14.652 0.000中線高度壓縮率 治療前 28.52±4.89 28.54±4.93 0.019 0.985(%) 治療后 17.66±2.21a 23.52±3.97a 8.457 0.000后緣高度壓縮率 治療前 9.63±1.58 9.67±1.61 0.116 0.908(%) 治療后 8.24±1.02a 9.03±1.13a 3.403 0.001局部后凸角 治療前 18.74±4.51 18.73±4.61 0.010 0.992(°) 治療后 10.28±3.01a 16.57±3.88a 8.399 0.000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 流行病學研究[4]顯示,骨質疏松癥位于世界常見病的第7 位,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發病率約為12.4%,其中男性為8.5%,女性為15.7%,男女患病率有高度顯著性差異,且隨年齡增加而增長,是威脅我國老年群體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臨床對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主流治療觀點為手術治療,主要包括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俗稱打骨水泥,其主要治療原則為穩定骨折,恢復椎體力學強度,防止椎體進一步壓縮和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特點[5]。 骨水泥,又稱丙烯酸粘固劑,主要成分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行椎體成形術時用特制的細針進入椎體并注入配制的骨水泥,使被壓縮的椎體膨脹成形,數分鐘后骨水泥凝固,膨起的椎體形狀固定,改善骨質疏松患者的脊柱應力狀態,從而緩解骨質疏松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但患者術后會出現骨水泥滲漏情況,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6]。 而高黏度骨水泥是一種新型骨水泥,是在原有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基礎上改進得到的產物,術中通過側孔旋轉穿刺針能夠靈活改變骨水泥注入方向,且通過管道、注射器和穿刺針進行注射能進一步降低X 線輻射損傷,具有瞬間高黏度、可注射時間長、低聚和溫度、不易滲漏等特點[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及骨水泥注射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的椎體前緣高度壓縮率、中線高度壓縮率、后緣高度壓縮率、局部后凸角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高黏度骨水泥的彌散程度在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中有著重要作用,當骨水泥均勻分布于上下終板時,受傷椎體的強度和剛度得到了有效提升,可減少骨水泥注射量,促進椎體恢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綜上所述,高黏度骨水泥的彌散程度可影響老年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