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連,周雪欣,何來順,甄錦煥
(開平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開平5293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 (PCI) 是臨床中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段,應用PCI 技術一般可有效疏通閉塞動脈,讓患者缺血缺氧情況得到改善[1]。 然而PCI 常無法有效消除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這使得患者在術后常常有較高的幾率出現心絞痛這一不良情況,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 所以,針對行PCI 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必須給予其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本研究探討實施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對行PCI 治療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3 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106 例行PCI 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首次行PCI 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 ②患者均有清楚的認知,無交流溝通障礙; ③本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②無法配合PCI 治療的患者,隨訪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③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3 例。 實驗組男30 例,女23 例; 患者中年齡最小者35 歲,年齡最大者65 歲,平均年齡(47.2±2.6) 歲; 紐約心臟病學會 (NYHA) 心功能分級: Ⅰ級25 例,Ⅱ級19 例,Ⅲ級9 例。 對照組男32 例,女21 例;年齡33~64 歲,平均年齡 (46.8±2.5) 歲; NYHA 分級: Ⅰ級23 例,Ⅱ級20 例,Ⅲ級10 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醫師團隊實施PCI 治療,手術均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 在術后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管理模式,具體為: 術后給予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 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具體的教育內容包括冠心病病因、飲食禁忌、用藥指導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管理基礎上,加強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①組建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小組。 由心內科醫生、心血管專科護士、心理治療師及專業營養師組成管理小組。 所有的組員均具有心臟康復的相關知識,且各個組員均可做到相互配合[3]。 ②心臟管理。 在實施PCI 術后,為患者講解冠心病相關知識,具體包括疾病概念、病因、不良癥狀、自救方法及心臟康復等;及時解答患者、家屬的疑慮,予以科學的干預。 ③運動指導。對行PCI 治療的患者,術后開展6 分鐘步行試驗 (6MWT),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 具體方案如下: 運動形式上以行走、慢跑、打太極等為首選; 運動時間設定在20~40 min,依據患者的運動能力逐漸增加運動時間; 控制每周運動頻率為3~5 次; 運動時指導患者佩戴電子心率表,教導患者識別可能的危險,若出現運動不適情況需立即停止活動。 ④營養干預。 營養師依照患者體質量指數、血清白蛋白檢測評估的營養狀況,結合患者飲食喜好制定出個性化的營養方案,同時囑咐患者戒煙戒酒。 ⑤隨訪管理。 出院每周進行1 次電話隨訪,每個月進行1 次上門隨訪,掌握患者的心臟康復情況,結合患者康復狀況調整管理方案。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均干預3 個月,干預前后統計兩組患者的6MWT 距離。 ②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 (SAQ) 評價患者的生命質量,SAQ 包含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狀況、心絞痛發作情況3 大項,各項總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命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6MWT 距離 干預后兩組的6MWT 距離均較干預前增加,且實驗組的6MWT 距離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6MWT 距離比較 (±s,m)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6MWT 距離比較 (±s,m)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3 372.25±36.62 514.45±42.29對照組 53 370.47±36.87 423.35±40.17 t 0.249 11.371 P 0.804 0.000
2.2 生命質量 干預后,實驗組的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干預后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軀體活動受限程度 心絞痛穩定狀況 心絞痛發作情況實驗組 53 91.12±7.56 90.22±7.46 92.21±7.51對照組 53 83.36±7.18 82.26±7.21 84.41±7.26 t 5.418 5.586 5.436 P 0.000 0.000 0.000
臨床常通過PCI 術治療冠心病患者,通過手術可改善患者的冠脈栓塞情況[4]。 然而接受PCI 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卻常有較大的幾率出現心絞痛情況,這一不良情況的發生,會影響患者的預后,以及患者的運動狀況及生命質量[5]。 為此,針對行PCI 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必須要加強對其的管理工作。
在PCI 術后,常規的管理模式只是給予患者使用相應的藥物及健康教育,這樣的管理模式常無法獲得良好的干預效果。針對常規管理方式效果不佳的情況,近年來本院推廣應用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心臟康復綜合管理模式指的是采取多種協同配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有目的的干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盡快讓患者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6]。 心臟康復的主要目標,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在具體的管理策略上,首要的管理內容是組建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小組,小組成員由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護士及營養師等組成,此類成員均具有良好的心臟管理知識與技能[7]。 其次是在具體的管理中,加強對患者的心臟管理、運動指導以及營養干預等,其中心臟管理方面,主要是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運動指導方面,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干預方案,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 營養干預方面,結合患者的營養評估結果及飲食喜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促進患者的康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最后是在管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的隨訪調查,結合患者的情況調整方案,如此可以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的6MWT 距離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結果表明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對PCI 患者的運動功能改善顯著。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對行PCI 治療的患者,術后強化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并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行PCI 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在術后強化心臟康復綜合管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