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王靈云
(鄭州人民醫院 1 消化內科,2 超聲醫學科,河南 鄭州450053)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消化系統的慢性特異性炎癥疾病,目前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1]。 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等,且該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2]。 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與患者的健康行為聯系緊密,較高的疾病認知度能夠促使患者配合治療,利于康復[3]。故本研究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差異化健康教育,旨在探究其對患者疾病認知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8 月至2019 年3 月于鄭州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0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為受試對象。 納入標準:①檢查結果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者; ②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臟、腎臟等其他重要臟器損害者; ②具有精神疾病及交流障礙者。 按照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0 例。 研究組男17 例,女13 例; 年齡34~51 歲,平均 (42.78±4.85) 歲; 病程1~6 年,平均(3.75±1.22) 年;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及以上20 例。 對 照 組 男16 例,女14 例; 年 齡35~50 歲,平 均(43.51±4.39) 歲; 病程1~7 年,平均 (3.96±1.54) 年;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及以上19 例。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差異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4 個方面: ①健康教育內容差異化: 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疾病相關知識、防治方法、生活習慣等; 在進行教育過程中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紓解,緩解其不良情緒。 ②健康教育方法差異化: 醫護人員需提前制作教育材料,內容應通俗易懂,具備實用性、趣味性及科學性; 同時教育材料應多樣化,包括文字材料、圖像材料及影像材料,根據患者特征及喜好發放。 ③健康教育形式差異化: 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生活習慣、自我護理等一般健康知識可采用集體教育形式,防治方法、預后注意事項等知識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一對一講解,并根據患者自身心理狀態進行心理問題的一對一疏導,確保效果良好。 ④健康教育時機差異化: 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健康教育。 對于因為缺乏疾病知識而具有恐懼等情緒的患者,應先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 對于存在嚴重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應先進行心理疏導,待其情緒穩定后再進行健康教育; 對于住院時間較長的患者進行間歇性健康教育,住院時間較短的患者優先進行健康教育。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的疾病認知度(CCKNOW) 水平、疾病不確定感 (MUIS) 水平,比較兩組患者出院1 個月后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疾病認知度采用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知識問卷 (CCKNOW),包括4 個維度共24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越好[4]。 疾病不確定感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 (MUIS),包括4 個維度共33 個條目,分值范圍33~165 分,得分越高表示不確定感越高[5]。 不良事件包括營養不良、情緒不佳、灌腸排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疾病認知度及疾病不確定感 出院時,研究組患者的CCKNOW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MUI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CCKNOW 評分及MUI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CCKNOW 評分及MUIS 評分比較 (±s,分)
注: 與同組入院時比較,*P <0.05。
組別 n CCKNOW 評分入院時 出院時 入院時 出院時研究組 30 8.29±2.82 16.57±3.18* 91.29±5.82 74.57±6.18*對照組 30 8.42±2.55 12.15±3.09* 91.42±5.75 83.15±7.09*t 值 0.187 5.460 0.087 4.997 MUIS 評分P 值 0.852 0.000 0.931 0.000
2.2 不良事件 出院1 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營養不良、情緒不佳、灌腸排斥及不良生活方式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均<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事件比較 [n (%)]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其誘因主要為食物刺激、酒精刺激、疲勞過度及情緒過激等。 臨床癥狀中的腹瀉造成患者肛周黏膜損傷,加重排便刺激,同時病情反復發作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積極性[6]。 相關研究[7]表明,疾病認知度與治療積極性具有密切關聯,因此,采用有效的干預措施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認知度具有重要意義。
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認知的重要手段,但傳統健康教育具有盲目性,且針對性不強,內容及形式寬泛籠統,教育質量并不理想,無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度。 而差異化健康教育是根據患者的自身特征及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健康教育[8]。 本研究中,應用差異化健康教育的研究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高于對照組,疾病不確定感低于對照組,表明差異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 原因可能在于差異化健康教育中內容更豐富,包含疾病相關知識、防治方法、生活習慣等; 不僅在治療及生活方面給予干預,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健康教育材料要求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及科學性,同時教育材料多樣,對于文化水平較低及閱讀困難的患者,給予圖像及影像資料,對于住院時間較長的患者,可選擇有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及資料,避免其對于健康教育出現厭倦。除此之外,差異化健康教育還表現在教育形式的不同,對于常規知識給予統一教學,采用集體形式開展; 不同情況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防治方案及注意事項,對于這類知識采用一對一教學,最大程度消除患者對于疾病的疑惑; 心理狀態同樣采用一對一的疏導,能夠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干預。 最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育時機,能夠使患者在最佳狀態下接受健康教育。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營養不良、情緒不佳、灌腸排斥及不良生活方式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較高的疾病認知度及較低的疾病不確定感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規范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差異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降低疾病不確定感及不良事件發生率,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