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景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生殖醫學科,河南 南陽473000)
不孕不育癥指的是成人男女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沒有懷孕的情況[1]。 該病癥不僅讓患者遭受身心痛苦,還容易引起家庭矛盾,且患者多數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2-3]。 因此,在臨床治療不孕不育的同時,予以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維持其心理狀態穩定,提高治療效果[4]。 基于以上情況,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在不孕不育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不孕不育癥患者120 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60 例。 對照組患者年齡20~43 歲,平均年齡(30.98±2.67) 歲;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40 例,初中及以下20 例。 觀察組患者年齡22~43 歲,平均年齡 (31.14±2.53)歲; 文化程度: 高中及以上39 例,初中及以下21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符合 《婦產科學 (第8 版)》[5]中關于不孕不育的診斷標準; ②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③年齡≥20 歲。 排除標準: ①惡性腫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②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④精神疾病、認知交流障礙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相應的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免疫抑制療法、輔助生殖技術等治療。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不孕不育癥健康知識宣教、心理狀態指導、飲食方面指導、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告知等。 觀察組行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①健康教育: 通過發放小冊子、知識講座等,向患者詳細介紹不孕不育癥的病因、治療手段、治療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護理人員詳細掌握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資料,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 ②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給予患者日常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平時飲食要注意少辣少油,最好食用一些有利于身體健康的食物,如富含鋅、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 ③日常生活護理: 避免接觸放射線以及對身體有害的化學品、重金屬等,避免高溫作業,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態的坦然,不能過分焦慮和憂慮,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培養廣泛的興趣; 其次,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不要受涼,不要房事過于頻繁,要有適當的戶外運動,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最后,要正確對待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情,擺正心態,積極治療,定期復診。 ④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首先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定向分析患者的性格特征,將患者分為內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 與內向型性格患者交流溝通時,護理人員要做到和藹親切、坦誠自然,鼓勵其傾訴內心真實想法,詳細告知其不良心理對疾病的影響,耐心回答患者內心的疑問,使患者調整到積極健康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樂觀對待治療,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關心,讓患者感受到溫馨和體貼,指導其正確發泄內心壓抑的情緒。與外向型性格患者交流溝通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要避開其情緒不穩定期,此時進行心理干預往往容易適得其反,護理人員要禮貌又有耐心地等待其恢復平靜,通過引導式交流,回答患者的問題,并安慰鼓勵患者,以緩解其不良情緒。 同時告知患者家屬要加入到護理中來,成為患者的支持后盾,對患者進行積極暗示,激發其生育的激情和信心。
1.4 評價指標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及抑郁自評量表(SDS) 評估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SAS 以50 分作為臨界點,SDS 以53 分作為臨界點,分值越高提示不良情緒越嚴重。 ②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滿分為100 分,>95 分記為十分滿意,80~95 分記為比較滿意,60~79 分記為一般滿意,<60 分記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 十分滿意率+ 比較滿意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態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0 65.27±5.48 47.89±3.73 66.21±5.38 45.08±3.52對照組 60 65.34±5.12 56.55±4.82 66.68±5.53 55.50±3.98 t 0.072 11.006 0.472 15.191 P 0.943 0.000 0.638 0.000 SDS 評分
2.2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不孕不育癥患者除了承受著較大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外,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受到影響,大多數不孕不育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療效果[6-7]。 相關研究[8]提示,在給予不孕不育癥患者積極診斷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臨床對于不孕不育癥患者的護理缺乏科學化以及個性化,臨床護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 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從各個維度給予患者更加細致、周到、體貼的服務。 該護理干預方式首先全面評估并分析患者的性格,根據評估結果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再依據不同的性格特征進行定向差異性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能夠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以及心理問題癥結所在,再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等情況,運用合理的表達方式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引導其合理宣泄情緒,有利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維持心理狀態穩定。 同時,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注重對患者的健康知識宣教,增加其對疾病、治療手段、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的了解,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并積極對待治療。 此外,積極的溝通交流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度,進而有效改善治療效果[9-10]。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 (P<0.05); 提示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不孕不育癥患者實施定向差異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