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空曠的街道、憔悴的病人、英勇的醫護人員和緊急行動的各國政府,構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第一幅圖景;而電影和旅游產業的停擺、傳統行業受阻與互聯網產業的興盛,正在構成疫情中的第二幅圖景,兩幅圖景疊加,映照出疫情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深層次變化。
在世界范圍內,停航、攔截、隔離使人類仿佛回到“城堡時代”,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重組在所難免。更加強調文明自身特點和本地化解決方案的“主權式全球化”,在疫情過后可能會延續。
在各個國家內部,凡是人與人之間不接觸就能夠做到的事情,都成為民眾剛需,非接觸式產業獲得極大的刺激動力。在需求的洪流中,機器人、人工智能、無人電商、無人機、在線會議、影像識別等產業順水行舟。這不禁讓人遐想,如果機器人、遠程辦公和3D打印技術更加完善,全球制造業產業鏈或許可以不通過跨國越洋來布局。
非接觸式生活本質上是機器智能對人能力的延展,是一種未來趨勢。人一方面能通過網絡強化自身獲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提升自身與外界連接的功效。無邊界連接進一步擴展了疫情中人的精神生活圈。同時,機器智能每次實現對人某種能力的替代,都會造成人的這一部分原有功能的萎縮。因而,人如果不能在精神層面擴展出新的空間,對社會的功能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疫情加快了“非人際接觸的AI生活”趨勢,可能會導致一些失業現象,而這本該是若干年后機器人對人大規模替代后才會發生。未來,當機器人大規模普及之后,有一部分人會靠領取“機器人或AI補償性低保”來維持生活,疫情加速了這一天的到來。
至于個人,我們每天的上網時間從去年6月份的每天4個小時,增加到今年2月份的每天8個小時左右。平均上網時間達到8個小時本來應該在10年后才發生,但現在我們提前到達了臨界點。這也意味著我們每天除了睡覺的8小時之外,剩余的16小時中,有8個小時在網絡上,超過了在現實世界活動的時間,疫情促使我們提前到達“虛實逆轉線”。具體來說,疫情迫使老年人上網,遠離互聯網的人群快速在線化。有了基本的水電氣保障,到家電商的流行以及網絡信息的充分供給,疫情正推動著“宅男宅女的虛擬化生存”。
新冠疫情需要經過“檢測發現、隔離、防控”三個步驟才能得到控制。在這三個步驟當中,發現和防控對于大數據的要求頗高。借助大數據技術整合不同的信息來源,將人的信息ID與行為軌跡、健康狀態進行整合處理。可以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全民性的數據歸一,并且這種歸一建立在“用戶授權”的基礎之上。疫情的持續將會使大數據技術的進步積淀下來,人運用大數據洞察社會的能力也將再次加速提升。可以說,疫情推動實現了“弱隱私的大數據洞察”。
新冠疫情讓本該在未來到來的很多事情加速到來。這種加速度大幅增加了許多風險,需要我們以更完善的信息透明機制來應對。同時,這種加速度也帶來了許多機遇,讓10年后來臨的事提前了。這需要我們提前做好觀念調整與策略準備。▲(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