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武術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先民的求生智慧與積極的生存態度,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武術文化未來的傳承與發展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讓傳統武術文化走進校園,讓武術文化的思想精華引領學生建構完善的核心素養,讓武術文化融于學生的一言一行中,是學校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內容。目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同樣也已成為學校體育領域重要的核心導向。從武術教育中傳遞深厚的武術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成為抗擊打、增力量、練反應、提速度、強體魄、健身心、尚情操、行仗義、保國家、愛中華的好少年,能增添校園文化活力,散發學生精氣神的氣質和藝術氣息。
一、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既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素質,又可以以文化的“力量”影響人的心靈,更可以起到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精神內涵,弘揚民族精神,對推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因此,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教育是教師必須完成的教育教學任務,乃至使命。
1.有利于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根本上轉變中小學生看待人和物的思維方式。武術精髓在于內外兼修,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在于自律,控制暴力而不是使用暴力;在于神韻,品武術精髓、悟人生真諦;在于德行,無欲則剛、有容乃大,因此,特別契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讓中小學生在武術教育中改善心態、熱愛國家,幫助中小學生實現自身價值,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靈魂感和自己生命的力量,感悟中華武術文化學習的精髓。
2.有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品德素養
“仁民愛物”“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是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精髓,如果將這些傳統武術文化融于中小學武術教學中,必將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讓學生能夠愛人如己、舉止文明、禮敬謙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在遴選武術教學內容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武術精神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文明規范意識;注重對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理解,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體育教師可充分挖掘武術運動文化的多元關聯性,從多角度傳承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出發,將挖掘、整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校本課程開發結合起來,打造學校的傳統武術文化特色,從而讓學生繼承和發展體育傳統文化。
3.有利于促進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是結合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的一種文化形態,注重內外兼修、注重整體觀念、注重陰陽變化、注重動靜剛柔等,已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在學校武術教學中,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不能只是開展武術套路、文化知識的教學,要想對學生核心素養起到根本性的影響,應將中華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人文精神相結合,將中華文化與外國優秀文化相結合,將武術行俠仗義與武術運動能力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武術內與外、形與神相互統一的運動素養。
二、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在當前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武術是中華國粹,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征。為了傳承武術的未來,學校武術教育重新煥發活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學校并沒有讓傳統武術文化真正走向學生的生活中,沒有讓學生真正領悟傳統武術文化的精髓,而只是將一些淺顯的單一動作、組合動作、套路教給學生,學生在練習之后并沒有更多地去主動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內在文化,故而在其傳承中丟失了許多,這是當今我國學校武術直接面臨的問題。
1.怎樣為中國武術在中小學傳承和發展開辟新道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武術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之久,在其傳承發展過程中,學校武術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學校還沒有實現根本的普及和推廣,有的學校只是簡單的小單元武術教學,在教育的功能上也出現了偏差,丟失了武術文化價值,即“仁愛、禮儀、信勇、和諧”等方面的教育形式,丟失了武術本身的核心功能——技擊。學校武術教育怎樣開辟新道路?首先要把修身(武德)、養性(哲學)、功法(技擊)等方面融于學校武術教學中,用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喚醒中國人靈魂深處的血性,感知這天然文化的感召力,遏制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并以現代科學的教育方式把中國武術與青少年的人格、品德、體質和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營造真正學習一國之粹的條件和環境。其次,要倡導“新武術”運動,構建以人為本、以武術特性為本,這種“新武術”就是要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出發,就是要以凸顯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為主,就是要考慮武術行俠仗義、防身自衛、陶冶情操等多種功能的學練和滲透,就是要從武術技擊性、健身性、預防性等多種教育因素上下功夫。
2.怎樣將中國武術攻防組合引入中小學武術課堂
武術是一項極具健身價值、育人功能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運動項目,而武術的攻防組合富有攻防含義和健身實用價值,為什么中小學生不太喜歡武術,其原因就是過多地練習單一動作,過多地要求單一動作練習的時間、次數;過多地圍繞套路動作教學,沒有真正從套路動作中拆分體驗攻防,缺少對學生啟發自身學用結合的能力培養等效用。因此,在武術套路中對攻防組合進行有針對性的選取、有目的的組合,使學生在學練中能感受到武術套路能分能合的攻防和格斗價值,會引起學生的鮮新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減少學生對武術枯燥無味的學習。
3.怎樣在武術教育中培養中小學生的必備品行和關鍵能力
武術進入學校已百年之久,在各時期都存在著其歷史意義及價值要點。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契合當前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與內涵,全面落實武術文化傳承,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應通過學校武術發展與傳承,精簡套路動作、體現動作功用,突出技法勁力、強化學練賽用,巧設學練興趣、尋求動作質量。通過學練武術,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內容會融入到習武者的性格、品質之中,進而體現在生活實踐中;通過武術攻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遇到困難不逃避,從勤奮、刻苦、果斷、頑強中真正感受體育必備品行的勝果。
三、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著力點
當今學校體育教育怎樣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武術文化?需要我們真正用心去感悟以強身健體為主、以搏擊為輔的鍛煉方式;去理解中國武術的修身養性,從而站在武術本身的高度去思考凸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凸顯武術拳打、腳踢、躲閃、跳躍、摔跌、劈、砍、扎、刺、撩等,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滲透培養學生優良武德精神
武術受中國儒釋道的影響,在習武者之間形成的行為準則——武德、武禮,繁衍出武術文化的禮節符號,如抱拳禮、持械禮、遞械禮等。同時,武術汲取了易經、軍事、中醫,融合傳統文化的思想,凝聚了具有指導意義的武術諺語,匯聚了武術文化的內涵與傳承的符號,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拳以德立,無德無拳;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等。這些武術諺語的形成其實就是對“尊師重道”最好的詮釋。學校武術本身流露出育人獨厚的自身優勢,武術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在其過程中自然體現出武術的“立德樹人”的價值與意義。
2.以中華武術為核心,凸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內涵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核心,內外兼修,集尚武崇德修身于一體。武術文化的本源是“技法”,是以“攻防技擊”為核心的傳承方式,是一種使用技術的方法,是中國武術人對“身體攻防”思維方式的真正體現。在武術教育傳承中,要通過學練情景設定,形成對己、人與技術的態度,逐步過渡到人與人配合學練,如攻防練習、華山論劍、擂臺爭霸等情景方式,提升“技法”演練的內涵。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學練,體現“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形成了學生的防身自衛能力和武德精神,進而形成人與人的尊重、交流、理解,從而內化為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3.以武術技藝為重點,夯實提升學生武術運動能力
武術文化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基礎,包括與武技密切相關的器物、傳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們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組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武術文化傳承主要是以武術動作為內容,以攻防技擊為核心,形成學校武術教育的“技法”文化。武術練習有壯內強外的效果,如長拳類套路,包括屈伸、回環、跳躍、平衡、翻騰、跌撲等動作,通過內在神情的貫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的參與對人體的反應速度、力量、靈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武術教學重視技術動作的規格標準、攻防含義、實戰配合、健身、防身的價值以及武理。
陳雁飛
202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