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武術作為我國傳統的體育文化,以其綿延千年的底蘊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根基之中。隨著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和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沖擊,武術運動以及其博大精深的健身作用曾一度被淡化,在中小學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中也一度被邊緣化,使得武術這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隱于浮華和躁動之中。而今,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對中小學推進武術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加深。中小學武術教學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大家面前。然而,由于武術是一種傳統的體育項目,有其傳承性,更有其特定的動作和套路規格,無論教學方式如何創新,在武術教學中的動作規范性都不容忽視。越是傳統的文化,越要在教學中注意規范性,這樣才能真正地將這一璀璨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下去。
一、厘清動作要點,知道動作原理
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動作要點,并且知道動作的原理,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動作的形與神。如“彈踢要力達腳尖,蹬腿要力達腳跟”。這是武術中彈踢和蹬腿動作的基本要求。或許很多體育教師都知道彈踢時腳尖向前對準目標,蹬腿則是腳跟朝著目標,這只是理解了這兩個動作的形。但是對這兩個動作中的“力達”腳尖和“力達”腳跟中的“力達”這個關鍵詞的概念可能還不夠清晰,也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動作的神。試想,如果形到了而“力不達”會如何?尤其是朝著目標進行彈踢練習,如果腳尖對準堅固的目標,但是力量卻未送到腳尖則有可能造成腳趾受傷。同樣,如果腳跟對準目標,而力量卻未傳遞到此,則可能功虧一簣。形神兼備才能體現武術動作的規范性。因此,在進行武術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厘清動作要點,并且使學生知道動作的原理。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課前首先要對動作反復揣摩,通過文字資料、信息媒體等手段充分了解動作的要點和要領,并進行反復練習,掌握動作的形,體會動作的神。正所謂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就要有一桶水。
二、游戲教學適當,不改動作規范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進行武術教學時,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但是,必須在不改變動作規范,讓學生明確動作規范的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將武術文化進行有質量的傳承。如,在進行“馬步”和“弓步”教學時,可將傳統游戲“石頭、剪刀、布”進行改編,使之由用手做,變成用下肢做。“石頭”,雙腳并攏原地雙腿屈伸彈跳;“剪刀”,即弓步;“布”,即馬步。學生在全班大集體、小組小集體抑或兩三人之間均可進行此游戲。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的時候,注意每個動作的規范性,而不能只圖快。如弓步,前腳腳尖朝前,后腳腳尖朝著同側腳的方向,呈“前腳弓,后腿繃”且腳不拔“根”的姿態。再如馬步,兩腳尖要平行,膝蓋要外撐,大腿要與地面平行。在游戲時,將游戲與動作要領高效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在課前認真設計教學游戲,找到適合本節課教材的游戲,并結合教材的特點融入其中,以給學生營造趣味化的武術學習空間,給學生提供趣味化的練習形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武術動作。
三、創新組織形式,合理選用器材
合理的組織形式與體育教學效果息息相關,而千篇一律的組織形式不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也因為不能根據動作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活動形式,而影響教學的質量。如,學生以四列橫隊式,在教師的帶領下集體模仿動作。這樣的組織形式并非不可行,但如果整節課都是這樣的組織形式,學生則會感到乏味,不利于積極性的調動,更不利于自主學習的開展。因此,關于武術教學的組織形式,需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進行創新。如,在進行拳術組合動作教學時,可讓學生5人左右為一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結合圖示,合作學練動作組合方法及路線;進行武術操動作學練時,可集體排著整齊的隊列進行模仿、展示,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變換站位方向等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練興趣;通過讓8名學生用腿擺出“米”字形圖陣,激發學生學練仆步的興趣,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中進行自主練習,相互觀摩、提醒、激勵,在共同學練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動作技能以及對動作的判斷能力。在武術教學中,器材的選擇和使用也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完成相應器械類武術動作的學習,有的輔助器材還能提高動作的準確性和力度。如將小鈴鐺系在長棍的頂頭,在長棍點到位的瞬間停頓時,通過鈴鐺的聲音可以判斷動作的速度和力度。
不過基于武術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在推進武術教學創新的過程中要在動作規范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改變它原有的動作規范和精髓,越是傳統的文化,越要規范地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將傳統武術文化精髓不斷地播撒傳承。切不可因盲目追隨時尚和純粹的趣味性而給一些武術動作的教學畫蛇添足、添枝加葉。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以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待這一體育項目,更要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認真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把正確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要把對武術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愛護,通過優質高效的體育課堂進行傳承,使學生受到傳統民族文化的熏染,在鍛煉中增強體質,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促進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