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得有“層”,提升技能學練水平
案例:相同教學環節,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根據個別學生學練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再分組:A組出手角度問題,B組最后用力的問題,其他學生原組繼續練習。教師根據問題組分層“叫停”糾錯,提升學生技能學練水平。
分析:教師根據學生出現的技術動作的問題,將學生再次分組,分層“叫停”糾錯,針對性和目標性清晰明確,有利于促進學生技能學練水平的提高。
結論:教學中教師“叫停”時,應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或針對某一問題分層“叫停”,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調整學練方案,解決疑難問題,提升學生技能學練水平。
二、“停”得有“效”,促學練目標達成
案例:《彎道跑》教學中,學生在體驗彎道跑之后,教師“叫停”,讓學生利用裝有水的瓶子和裝有沙的瓶子體驗彎道跑擺臂幅度和身體內傾幅度。裝有水的瓶子在內側,裝有沙的瓶子在外側,跑動時聽一聽哪側的瓶子發出的聲音響,哪側臂擺臂幅度大,身體向哪側方向傾斜。學生帶著問題體驗練習,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促進了學練目標的達成。
分析:利用自制教學道具,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并解決了教學重難點,促進了學練目標的達成,達到了“叫停”的目的,這個環節的“叫停”是有效的。
結論:“叫停”是否有效,要根據“叫停”之后,是否有效地解決了“叫停”的目標,“叫停”之后目標的達成度就成為“叫停”的“效度”,所以教師在“叫停”之后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解決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練目標的達成。
——高云(山東省文登第一中學,264400);榮燕光(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天福山中學,26441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