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樊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作為湖北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在教學模式上打破以往的“2+1”教學模式,探索“1.5+0.5+1”教學模式,即一年半校內專業理論教學,半年教學醫院技能培訓,一年實習醫院臨床實習,并對人才培養計劃、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適應性調整,經過初步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教學模式 探索 嘗試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同時也帶動了醫學影像設備及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級醫療單位由原來單一的放射科向著綜合性醫學影像學科發展,由原來的臨床輔助科室走向了融診斷與治療于一體的臨床科室(如介入放射學)。醫學影像設備由原來的單一X線診斷設備,發展成X-CT診斷、磁共振成像(MRI)診斷、US(超聲)診斷、核醫學診斷等綜合性診斷設備。此外,由于各種大型醫學影像設備在各級醫療單位迅速得到應用和普及,部分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也裝備了X-CT機、US等大型影像設備,縣以上醫療單位初步形成了數字化影像科。因此,醫學影像技術類人才亦為衛生類行業的緊缺人才。如何針對社會需求和行業特色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實用型醫學影像技術類人才,是我們高職院校應該研究的課題。
筆者認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應以主動適應我國衛生事業醫學影像領域發展的需要,以為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較強操作能力的綜合性高級醫學影像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注重人文,強化技能,突出應用,體現特色”為原則,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培養的學生在二甲以上醫院可以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在二甲以下醫院既可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也能從事醫學影像診斷工作。為達此項目標首先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尋求一種高效實用符合高職特點的教學模式。我校經過廣泛的市場調研和行業專家論證,探索了“1.5+0.5+1”的教學模式,并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進行了初步嘗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1、調整專業教學計劃,使其符合“1.5+0.5+1”教學模式
根據醫學影像技術人才職業崗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要求,以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調整專業教學計劃。堅持理論知識以職業崗位夠用為度、突出實踐操作技能的原則,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較強實踐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社會急需的高級技術型、應用型醫學影像技術人才,使其在縣級以上醫院主要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在縣級以下醫院能從事醫學影像技術與醫學影像診斷雙重崗位工作。同時,為有利于“1.5+0.5+1”教學模式的實施,將課程模塊分為三部分:一是公共學科模塊;二是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理論模塊;三是專業技能模塊。第一模塊培養學生文化素質、使用現代化工具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二模塊培養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第三模塊培養學生職業崗位和崗位群的專項技能。
2、建立符合“1.5+0.5+1”教學模式的理論教學體系
新的教學模式應建立新的理論教學體系。通過市場調研和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結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行業特點,建立了與“1.5+0.5+1”教學模式相適應的“四模塊”理論教學體系。即人文素質模塊,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大學生職業指導、大學體育、大學英語、醫學專業英語、計算機基礎、VFP、高等數學;專業基礎理論模塊,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影像物理學、醫學電子學基礎、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內科學、外科學、人體斷面解剖學;專業理論課程模塊,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診斷學、介入放射學、超聲診斷學、放射物理與防護;專業特長課程模塊,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醫學影像設備管理學、核醫學與放射治療、CT常見病鑒別診斷、MRI診斷學基礎、心電圖診斷學、x線機常見故障維修。
3、建立與“1.5+0.5+1”教學模式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適應“1.5+0.5+1”教學模式,建立了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①專業技能課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技能、醫學影像診斷技能、醫學影像設備維修技能;②由專業課教師制訂的實訓教學計劃、實訓教學大綱、技能考核大綱、實踐操作技能標準及考核評分細則等實踐教學文件;③多途徑、多方位的教學形式:一是強化校內課堂實訓教學,讓實驗指導教師與任課教師同時走進實驗實訓課堂,加強教師輔導力度;二是利用課余時間開放校內實訓室,并指定專業教師輔導;三是將專業實訓操作課程納入教學醫院進行,實施“0.5”計劃;四是加強崗前培訓,在學生臨床實習前集中培訓專業基本技能;此外,加強校外臨床實習基地建設,制定臨床實習管理制度,加強臨床實習管理力度,要求實習醫院指定帶教老師,制定帶教計劃,按照實習大綱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為其以后走進工作崗位打下深厚的基礎。
4、按照課程模塊實施“1.5+0.5+1”教學模式
改變原來“2+1”教學模式,即在學校學習兩年課程在實習醫院一年臨床實習的二段式教學模式為“1.5+0.5+1”三段式教學模式。即在學校學習一年半的理論課程,在教學醫院開展半年的專業技能操作課程和在實習醫院進行一年的臨床實習。第一學段的目標主要是塑造學生的人格、素養和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第二學段的目標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操作技能,達到一進實習醫院就能上崗頂班;第三學段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應對臨床實際工作的能力,達到一畢業就能適應崗位和崗位群的要求。該模式的具體操作步驟是:第一、二學期學習公共學科和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第三學期學習專業理論課程;第四學期在教學醫院學習臨床專業技能操作課程;第五、六學期在實習醫院進行臨床實習。通過三個不同時段的學習凸現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目的性和時效性,使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由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專業技術能力逐步趨于成熟。
5、建立“1.5+0.5+1”教學模式實施保障體系
5.1根據專業特點制訂符合“1.5+0.5+1”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計劃,并組織專業課教師認真編寫學期授課計劃、課程教學大綱、實踐教學相關教學文件;
5.2建立高效可操作的實踐教學體系;
5.3建立穩定的足夠的教學醫院;
5.4建立穩定的足夠的臨床實習醫院;
5.5建立督導員指導制,組織資深教學專家對該模式教學進行檢查指導,使其運行高效有力。
“1.5+0.5+1”教學模式,主要特點是加強了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操作訓練,提前接觸了工作環境和崗位氛圍,使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對該專業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生迅速提高專業基本技能和快速進入臨床崗位角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關繼國(1958-),男,湖北人,湖北襄樊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