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松
摘要: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是體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知識,解疑答惑,提升課堂效能。課堂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本文將淺談運用多種方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效果 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老師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學習先進教學理論,并且運用到課程設計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促進學生角色轉化,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導入中提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興趣是人追求新事物,接受新知識的一種心理傾向,只有對一個事物感興趣,才能做一個探究者、一個學習者、一個研究者。小學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階段,他們對于未知的事情充滿興趣,老師要著重運用此特點開展課堂。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年齡階段、能力特征創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情景,盡量真實,貼近生活,方便學生理解。注重現代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多媒體,孩子們正是喜歡動畫的階段,尋找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注意新知識與就舊知識的鏈接,回顧已經學習的章節,尋找新舊之間的聯系,在關鍵的問題上詢問,使他們在求知心理與現實情境不協調的,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主動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例如在學習課程《草原》,可以給學生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人土風情的畫片,請學生談談觀后的感受。聽了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著草原美麗的畫面,此時你有什么想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眼中的內蒙古大草原。
二、開展探究學習,小組合作中提升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老師因其專業性對于學生的引導是很必要的,但并不是說像趕鴨子上架一般,一直在后面催促著學生,強迫著他們的學習。這樣的師生地位是不平等的,學生沒有參與感,課堂更像是老師的“獨角戲”,觀眾并不配合,老師上課的積極性也受其影響。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老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要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人人參與”的過程。這種氛圍的形成需要老師引導,尤其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不可能總是為學生安排好一切,這樣是不利于他們全面發展的,所以他們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都需要老師格外重要。例如在課堂運用探究性學習策略。他們是課堂的主角,注重合作探究。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時候可能會陷入瓶頸,無法前進,自己無法有效的解決問題時,運用合作探究就比較有利。學生的思路可能會比較單一,小組合作就可以碰撞新的火花,你有一種想法,我有一種想法,兩人交換就有兩種想法,學生們這樣可以借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大家可以通過交流融合產生一個最優的答案,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與同伴的溝通能力,培養團體意識。合作學習也可以使那些不敢和老師說出想法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提升他們的探究興趣,鞏固同學的情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創設問題情境,自我思考中體現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起源于思考,而思考的根源在于疑問,一個人只有有了困惑,才會有探究的動力。正是因為他們對于生活的疑惑,才會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老師要做孩子學習的引導者,就意味著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適時地提出問題,鼓勵孩子尋找答案,獲取知識,比如《燕子專列》這篇課文為例,文章的結尾是“列車開動了,載著燕子的列車,帶著人類的友情駛向遠方,燕子在車廂里嘰嘰喳喳,仿佛在向人類致謝”。同學們,你們覺得燕子在車廂里說什么呀?假如你是列車里的燕子,你會說些什么呀?引導學生將他們想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互動式教學突破原來的教學模式,老師不在是高高向上的講說者,而是同學學習路上的陪伴者,兩者之間的鴻溝被打破了,構建一種雙向互動、循環平等的課堂模式。互動教學可以促進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老師的積極性也可以被提升,自然會更加熱情的講解新課,同學也會受此感染,更加努力的融入課堂,師生良性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效能。
結語
提升課堂效能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只有老師和學生良性互動構成的課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其學習興趣。老師要積極創新,運用情境教學法、探究學習法等提升課堂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