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亞哥 ? 貝魯埃特

如果那些巨大的外星突變植物是有祖先的,那很可能是神奇的風茄(又名曼德拉草)。風茄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名氣,主要是因為其人形的根部。傳說,采集風茄的人必須提前捂住耳朵,否則會發瘋,甚至會在風茄的根被拔出土地時發出的呼聲中死去。
如果烏托邦的最高挑戰在于“想象一個新的樂園和一個新的地球”,那我們就要問自己了,那些夢想世界里的植物會是什么樣的呢?科幻是探索現代科學可能性的一種奇妙的敘事形式,有不少電影,特別是B 級片,還有小說都以各種各樣的植物作為主角,肉食的、有智慧的、可以移動的、人形的、吸血的,等等,可以分為五個基本類別 :a)外來植物,b)突變植物,c)外星植物,d)飛船、航天飛機和空間站中的植物,e)網絡花園和虛擬植物。

如果那些巨大的外星突變植物是有祖先的,那很可能是神奇的風茄(又名曼德拉草)。風茄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名氣,主要是因為其人形的根部。傳說,采集風茄的人必須提前捂住耳朵,否則會發瘋,甚至會在風茄的根被拔出土地時發出的呼聲中死去。
在a)類相關的故事和漫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來自其他行星的植物在地球上茁壯成長,它們借助飛碟、隕石、小行星和彗星來到地球上,或是直接從天而降。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唐·希格爾的經典電影《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這部作品基于杰克·芬尼 的作品《人體入侵者》(The Body Snatchers)改編的,該故事曾被多次翻拍過。這類作品之間雖然存在差異性,也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情節基本類似:一些來自太空的奇特植物,結出了類似菜豆或蠶豆的巨大豆莢,里面長出了人的軀體。在《天外魔花》中,這些軀體都是圣米拉鎮居民的完美化身或者說是復制品,而真正的居民則被它們逐漸地悄悄取代。一部分電影評論家對這部影片的解讀是,它是美國社會中非人化、認同感缺失和從眾心理的隱喻。
b)類是突變植物,它們是遺傳實驗和核事故的產物。例如《三尖樹時代》(The Day of the Triffids)這部B 級電影,該片制作預算很低,影片質量也比較一般。雖然藝術價值存在爭議,但故事情節卻臻于完美。炫目的隕石雨撲向英國,讓所有看過它的人都瞎了眼睛。同時,在燃燒的巖石上,開始生長令人毛骨悚然的食肉爬行植物,它們身上還覆蓋著致命的刺(三瓣狀),瘟疫一般在地球表面蔓延,危及突然失明的人類。那些沒有失明的幸存者決定放火燒死這些植物怪物。

美國插畫家朱莉·赫夫南的繪畫作品多描述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關系,精細入微地表達生存主題。
關于突變植物殺手,不能不提的作品還有M. 奈特·沙馬蘭的心理驚悚片《滅頂之災》(TheHappening)。在紐約的許多公園里,有人表現出令人不安的行為,先是信口胡說,失去理智,然后會迷失方向,停下腳步或開始往回走,最后感到一種無法阻擋的自我了結的沖動。自殺的瘟疫迅速在整個城市蔓延,不安情緒也在人群之中擴散開來,人們不知道自己面臨的是一場生物恐怖襲擊、一次科學實驗的失敗、一種化學武器的攻擊,還是一次病毒失控。費城一所高中的科學老師和他的妻子、數學老師朱利安以及朱利安8歲的女兒開始了一場瘋狂逃離,他們要遠離大城市,前往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自我毀滅的現象日益頻繁,這種現象的本質也逐漸顯露出來:植物在釋放神經毒素,引發了這場災難。
第三類是來自外星球的植物,首先我們要提到的是默里·萊因斯特爾創作的小說《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故事圍繞著一支地球遠征隊經歷的冒險和艱辛展開,這次遠征的目的地是一個生長著可以移動的食肉植物的星球。這些植物貪婪的食欲,幾乎消除了所有動物生活過的痕跡,遠征隊必須極為小心,以避免被綠色的利齒吞噬,最終變成葉綠素。
這個分類里,也應該包括詹姆斯·卡梅隆的熱門影片《阿凡達》(Avatar),故事發生在2154 年波呂斐摩斯星球的衛星潘多拉上。這則生態寓言的真正主角是那座新型伊甸園,它是地球外的樂園,也是銀河系中的世外桃源,那里有一棵巨大的繁衍之樹,上面住著一個人形種族,叫納美人。他們擁有藍色的皮膚和貓科動物特征,與潘多拉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諧相處。而這個星球的地下蘊藏著巨大的礦物質層,這種物質富含能量,因此被地球人所看重。影片的名字來源于影片中的一項計劃—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制造出納美人的身體,并將科學家的意識轉移到這些身體中。通過這種方式,地球人便能更加輕松地與當地人交流互動,并說服他們離開繁衍之樹。
飛船、航天飛機和空間站中的植物,值得一提的是由道格拉斯·特魯姆布打造的電影《宇宙靜悄悄》(Silent Running)。這則嬉皮士風格的生態寓言背景設在21 世紀初,那時,動物和植物已經從地球表面消失了,自然界中僅存的古老植物在一艘航天飛船上幸存,而這架飛船就像諾亞方舟一樣,繞著土星運行。遠征隊的負責人收到命令,要他摧毀飛船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但他違抗了上級。殺了三名同伴之后,負責人懷著僥幸心理,沿著未知的方向逃離。在飛船上三個人形機器人的幫助下,他照顧著自己的花園。在地球當局即將捉住他的千鈞一發之際,他以一種瘋狂的理想主義方式,在自己培育的樂園旁了結了自己。
最后一類是網絡花園。這是數字時代的新特征,使用虛擬現實和網真技術,來模擬生成電子花園。這些設備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力圖達到為用戶創建一個花園空間的三維幻影并讓用戶與之互動的效果。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能夠沉浸在一種連續性的現實感知中,這與穿過真正的公園時所能感受到的感官沖擊類似。我們不僅可以漫步在這些無形的景觀中,還可以欣賞360 度的全景,
甚至能操縱環境,花園的體驗將不再與特定的物理空間相關聯。
雖然網絡花園尚是新鮮事物,但這些技術已經打開了一個無限的前景,也攪得我們思緒不安。阿姆斯特丹機場中有一座虛擬花園,以緩解旅客的壓力。現有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的某些應用,也可以讓人們在觸摸屏上設計、管理和澆灌花園,這些就足夠說明問題了,網絡花園的目的不是取代物質生活,而是延展人類的經驗,但正如一些專家警告的那樣,這種情景模擬有可能會比現實本身對人更具影響力、更加緊張激烈,也更有吸引力。
許多學者認為,科幻電影表達了我們對未來的焦慮和恐懼,以及因科學技術進步及其矛盾性所產生的疑慮,這些電影中出現的奇怪植物,實際上呈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存在諸多問題的關系,有時是提出對環境問題的反思,有時是質疑研究的進展和局限性,也經常會警告我們基因操作的風險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植物在科幻小說的想象力層面占據著重要位置。有時它們會與主角為敵;有時又是他們的指引或盟友;偶爾也代表著幸福的綠洲。盡管從技術上講,它們來自外太空或實驗室,但實際上,它們是從人類心靈深處萌發出來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無意識的投射和詩意的幻想。我們無法與這些綠色生物進行溝通,而這恰恰促使我們轉移了恐懼和痛苦,同時將這些植物變為臣服和逃離我們控制的東西的象征符號。
在結束之前, 我還想提一下根據漢斯·海因茨·埃韋斯的小說《阿爾勞娜》(Alraune)改編的電影,這是一部德國表現主義類型影片中的經典之作。這部哥特小說于1911 年問世,此后十年間大受歡迎,被翻譯成28種語言,在大熒幕出現了至少4次。小說和電影的名字源自那誘人的、不道德的、沒有靈魂的阿爾勞娜(古代德國人稱風茄,這種植物為“阿爾勞娜”或“愛娜溫”,相傳吃了風茄的婦女會更容易受孕)。在電影里,阿爾勞娜誕生于雅各布·布里肯教授進行的一次恐怖實驗。為了創造出一個女性人工生命,比爾肯將風茄放進了一名妓女的腹部,然后用一名絞刑犯的精液使她懷孕。這位教授被稱為科學界的普羅米修斯,與弗蘭肯斯坦等神經錯亂的自大狂博士同屬一類人,他們都探索了人類在實驗室中創造生命的能力,及其倫理哲學意義。在這部作品中,一個美麗的女人在黑暗的基因操縱過程中誕生,男人們無可救藥地拜倒在她邪惡的魅力之下。“阿爾勞娜”體現了女性神秘卻具有破壞性的魅力,也體現了扮演上帝的惡果、科學的邪惡力量以及創造者和創造物之間的沖突。與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一樣,阿爾勞娜不是上帝而是人類的孩子,是人類膨脹的野心和對知識永無止境的渴望的產物。
作者: [西] 圣地亞哥 · 貝魯埃特

《花園里的哲學》
出版社: 低音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聯合低音
譯者: 李曉偉
出版年: 2019-12
頁數: 624
定價: 8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