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近期,在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八百多名市人大代表審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審議中,代表們高度肯定了政府所做的工作,同時,代表們對未來上海在營商環境、科創中心、四大品牌建設等方面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充滿關注和期許。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上海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在高基數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全市生產總值預計增長6%以上。在大規模減稅降費總額超過2022億元、影響地方收入增幅11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8%。
成績得來不易,發展任重道遠,2020年如何推動上海市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成為審議中的高頻詞。“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要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余國強代表表示。
在代表們看來,優化營商環境對政府提升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要將工作重心轉向制度層面,更加注重從制度層面、法律層面研究問題,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設推進營商環境優化。”蔣曙杰代表建議。
應光偉代表進一步提出要從頂層設計上,實行分類政策供給,逐步建立健全覆蓋各類企業和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體系和約束機制。
鄭惠強代表表示要進一步放松管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透明性。同時提升企業對相關政策的知曉度,提高企業政策利用水平,有效將政策轉化為發展紅利。
2019年,在一年之內,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一期項目就完成了從投資到開工、竣工、投產、上市等一系列“大動作”,驚嘆之余,“特斯拉速度”如何常態化,如何讓更多的企業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成為代表們的關切話題。
“要大膽嘗試、主動作為,努力讓‘特斯拉速度和模式成為常態。”朱柯丁代表表示。
林晶代表建議要“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切實解決好企業的痛點、難點問題。顧秀平代表認為,還要提升窗口工作人員的政策熟悉度和運用度。
鄒文權代表從解決企業融資難的角度提出,要完善多層次的融資服務體系,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切實提升各類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楊蓉代表建議對減稅降費帶來的各種效應進行評估,“針對不同類型企業進行隨機小范圍調研,推動減稅降費科學化、目標化、精準化”。
法治環境是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金纓代表建議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建設法治隊伍和誠信政府體系,同時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積極推進“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責任制。
人大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盛雷鳴代表建議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依據法律法規要求,在制度文件層面進一步細化,明確各個執法領域、執法環節的程序性和實體性的操作規范,確保每個執法行為、每次執法活動規范、高效”。此外,“還要經常開展中小企業調研,精準對接法律服務需求,強化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幫助企業化解和預防糾紛”。
執法不僅要規范還要有溫度,余國強代表說:“行政執法部門一方面要多采取柔性化、人性化的執法方式;另一方面要追究惡意舉報、虛假舉報者的法律責任,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
鄭惠強代表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領域的立法,注重企業財產保護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特斯拉新能源汽車投產,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上市,工業投資增長113%、連續21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未來如何深化科創中心建設?代表們從優化科創資金支出結構、重視高校在基礎科研中的作用、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等方面建言獻策。
“優化科創資金投入的支出結構,要更多地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促進企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體現科創中心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培育科創企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封東來代表建議。
羅鑰代表建議重點關注大學生、草根創業群體,進一步優化眾創空間等生態環境。同時,要制定符合其特點的扶持政策,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創業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劉信義代表提出將國有資本、商業保險資金等引入政府引導基金和科創母基金,通過引導基金、母基金優化投資環境。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建議,進一步發揮高校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的作用,“重視發揮復旦、同濟等高校在基礎性科研領域進一步作出原創性貢獻,對‘卡脖子技術形成戰略性突破”。
嚴健明代表表示,要對有才能、有貢獻的優秀人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前沿發展方向的企業技術人才給予優先落戶的政策,并賦予基層政府一定的政策自主權,調動基層政府積極性。
潘敬芳代表建議加強科創人才培養,要從小抓起,重視創業人才在企業間的合理流動,強化校企合作機制。
上海正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如何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代表們建議從振興老字號品牌入手。“上海老品牌的發揚不僅體現城市消費能力,更是城市創新精神的表現。”陳丹燕代表建議,“政府要進一步發揮主導、引領、鼓勵和推廣作用,使老品牌更好地傳承、創新。”她表示,南京東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商業街都面臨升級改造轉型的任務,老字號商業街的升級改造應該與老字號品牌的發展結合起來,復蘇開放與創新并重的商業精神,更好地體現上海的本土特色。
趙春陽代表表示,應進一步優化蘇州河沿岸的商業經營模式,引入更多具有上海特色的店鋪,借鑒巴黎等城市的休閑購物模式,提升上海的多元化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
徐曉亮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上海老字號品牌的創新發展,用流行的方式講文化,更好地打造上海文化高地,提升上海文化自信。
談到建設“上海文化”品牌,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楊志剛代表認為: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要進一步發揮文化的基礎和引領作用,以品牌建設為抓手,加強宏觀規劃,發揮文化整體精神力量,提升市民文明素養,更好地彰顯城市精神。此外,要把文化大都市建設與科創中心建設相結合,打開視野與格局,加強綜合性和統籌性規劃,共同推進。同時還要注意提升文博工作的活力、探索創新機制。
周敏浩代表建議從源頭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設,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創產品質量。
李爽代表提出要從落實“上海文創50條”入手,形成“文化+產業”模式,擴大高質量文化服務供給,加速推進文創產業新布局、新發展。他還建議發揮文化魅力,促進“上海文化”和“上海購物”品牌建設有機融合,提升文化軟實力,優化營商環境。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