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花三五百元錢買一張身份證,就能實現華麗轉身,變成誰的某某某,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論調在身份證買賣的黑市里,竟然是赤裸裸的現實。
人們不禁會問,買賣的身份證從何而來?被掛失的身份證還能繼續使用?身份證買賣不受法律約束?接下來,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看看三個典型的司法案例。
“在夜場里工作的女孩子不想別人知道自己身份,會找個頭像和自己類似的身份證辦IC卡,還有些人去醫院整容不想留痕跡,他們都是我的潛在客戶。”生于1992年的女子林某在上海某整形醫院工作,因為工作原因,她接觸到一些對身份證有特殊需求的人,于是干起了非法買賣身份證并從中牟利的活動。
從2017年3月開始,林某在微信群發出售居民身份證件的廣告,待買家有購買意向后,林某會向買家發送一個云相冊鏈接供買家選擇。根據證件的地區屬性、有效期長短、頭像好看程度,每張價格在300至500元不等,林某每張獲利50至200元。一年時間里,林某向個體賣家以及中轉下家累計出售身份證200張,獲利2萬余元。
2018年3月,林某在家中被抓獲歸案。
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林某非法買賣用于證明公民身份的證件,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買賣身份證件罪,應予處罰。林某具有坦白情節,依法從輕處罰;案件審理期間,林某退賠違法所得,法院酌情從輕處罰。根據本案的事實、性質、情節、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的認罪態度等,法院認定林某犯買賣身份證件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林某下家也被判處三年緩刑至三年半有期徒刑不等并處罰金的刑罰。
2019年4月21日,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被抓,人們在為逝者惋惜的同時,也不免驚嘆于他的逃脫手段,其身上帶了30多張網購來的身份證,三年來一直在國內活動。新聞一出即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有人呼吁盡快完善身份證電子化技術,一步到位全部換領“指紋卡”,確保身份證的安全可靠。從很多司法案例中不難看出,不法分子手中動輒幾十張上百張的身份證件大多被鑒定為真實,那這些真實的身份證件從何而來呢?
據了解,如案例中提到的,有些不法分子從容易撿到身份證件的人手中購買,如環衛工人、網吧網管或賓館前臺,然后再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閑魚”“58同城”“趕集網”等電商平臺和招聘網站等網絡渠道進行售賣,被售賣的身份證件往往經過層層轉包和加價,每轉手一次,價格就翻一倍。
一個人手上竟有140張身份證,還全部是真的。法院以買賣身份證件罪判處男子黃某有期徒刑3年,一名買家也因此獲刑6個月。
去年5月的一天,黃某在公寓內向許某出售從他人處收購的居民身份證時被抓,人贓并獲。民警當場繳獲居民身份證140張及身份證驗證器1臺。經鑒定,上述身份證全部是真證,且來源不一,有的是環衛工在路上撿的,有的則是從賣舊貨的人處獲得。黃某以5元一張的價格回收,再以20元的價格出售。
法院審理認為,黃某、許某的行為均已構成買賣身份證件罪,黃某歸案后如實供述罪行,可從輕處罰,判處黃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2000元;許某被判刑6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140張身份證發還所有人。
販賣身份證涉嫌泄露公民個人信息,侵犯個人隱私,破壞國家公民信息管理秩序,社會危害嚴重,可能導致詐騙行為的發生。買受人拿到身份證后也極有可能用來詐騙或從事不法活動,危害社會秩序的穩定。
根據《居民身份證法》的規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或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一經查出,將被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從事犯罪活動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已正式將買賣身份證件罪寫入刑法第二百八十條,明確將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于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行為定性為犯罪。
對于不法分子買售身份證件的懲戒,雖然有人利用互聯網交易的隱秘性逃避公安部門的打擊,增加了此類案件的破案難度,但公安機關正強化相關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時,用證單位負有核對人、證一致性的責任,確認無誤后方可為持證人辦理相關業務。用證單位不履行人、證一致性核對責任導致公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陳某和孫某持他人身份證辦理銀行卡被銀行工作人員當場發現并報警,后兩人因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被公訴至法院。法院查明,去年12月,陳某伙同孫某持他人身份證在某銀行辦理銀行卡期間,被銀行工作人員發現并報警。民警當日在孫某身上查獲身份證五張及電話卡三張,后在孫某的協助下將陳某抓獲。
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孫某具有到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立功及犯罪未遂的情節,陳某具有到案后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及犯罪未遂的情節,建議對被告人孫某、陳某單處罰金。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陳某、孫某犯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最終,法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判處陳某罰金人民幣12000元,孫某罰金人民幣10000元。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身份證丟失或被盜的經歷。大多數人以為只要掛失并補辦一張新證即可,然而由于我國現在發行的是二代身份證,其內置的電子芯片無法掛失,因此,掛失只是對證件本身,只要電子芯片沒有被同化,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單純掛失身份證仍存在安全隱患,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此外,丟失的身份證并不意味著其功能失效,由于目前通用的二代身份證存在的技術弱點,這些成為“商品”的身份證,往往被用于非法用途,帶來諸多后患。
有人問,既然掛失后身份證仍能正常使用,那掛失還有什么用?法官提醒,及時掛失并向公安機關說明丟失或被盜時間非常重要,因為一旦身份證被不法分子冒名使用,自己就有充分證據證明并非自己所用。這樣一來,一旦有不法分子用身份證實施了違法行為等情況,自己也有“不在場”證據。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 第三款
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八條
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本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所列行為之一,從事犯罪活動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