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仲陽 常欽 鄭智維

怒江州委書記納云德( 右二)在福貢縣鹿馬登鄉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了解扶貧車間建設情況。
最近一段時間,只要天氣允許,福貢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村民和利生一家人每天都戴著口罩,到半山茶園給茶葉地除草壘土。各族群眾戴著口罩忙春耕,是怒江大峽谷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怒江州”)致力于做好農產品銷售和農業春耕備耕,各部門齊心協力、共同解難,確保農產品不滯銷,備好春耕物資,確保不誤節令、不誤農時。
通過不懈努力,怒江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據介紹,該州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31.2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4.4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71.10%下降到10.09%,獨龍族、普米族實現整族脫貧。剩余的貧困人口,2019年也已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通過抓住上半年僅有的100多天時間,怒江州正聚焦查缺、補漏、補短板,努力高質量完成剩余脫貧任務。
“面對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重任務,怒江州將拿出超常規舉措,啃硬骨頭,聚焦剩余脫貧任務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對剩余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57個貧困村進行掛牌督戰,確保如期脫貧。”接受記者專訪時,云南省怒江州委書記納云德說。
今年春節,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疫情,在怒江州最熱鬧的莫過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了。
4年來,怒江州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怒江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頭號戰役,幫助10.2萬群眾(占怒江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搬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今年春節前后陸續搬遷入住新居。
根據怒江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地貌特征,怒江州提出靠近縣城、靠近中心集鎮、靠近邊境鄉鎮等“三靠近”的安置思路,探索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怒江模式”。

紅彤彤的獨龍江草果成了獨龍族群眾致富“黃金果”。
如今,怒江州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后續保障工作上。
“通過從州縣鄉選派優秀干部到各安置點駐點開展工作,進一步推動易地扶貧搬遷由‘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談及當下工作重心,納云德說。
過去的幾年間,怒江州脫貧攻堅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也增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接受記者采訪時,納云德說:“打贏怒江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我們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其中,最大的底氣是有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
據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怒江州發展問題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親自接見怒江少數民族干部群眾和“兩次回信”,囑托抓好脫貧攻堅工作。
“如果近幾年到過怒江州的城鎮和鄉村農家則會發現,在鄉村農戶家看到的黨員干部比城鎮的還多。”納云德說。
為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怒江州出臺了許多措施。其中一項是盡銳出戰,各級領導干部經常性下沉一線,在一線發現問題、一線解決問題。
“在火熱的脫貧攻堅主戰場,形成了‘苦干實干親自干的怒江脫貧攻堅作風和‘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怒江脫貧攻堅精神。”納云德說。
為激勵引導黨員干部擔當作為,怒江州出臺《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深度貧困殲滅戰中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十條措施》。注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深度貧困殲滅戰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從一線提拔重用有能力干部。
除了踏實苦干的作風外,怒江州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還離不開完善的制度體系。
通過創新扶貧體制機制,怒江州逐步建立了具有怒江特色的8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具體內容包括指揮、責任、政策、工作、投入、動員、監督和考核。
為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怒江州建立了“州有領導小組,縣(市)有指揮部,鄉(鎮)有駐村大隊,村有工作隊,戶有幫扶人”的脫貧攻堅指揮作戰體系。
除了組織指揮體系,怒江州還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制度機制。
即,建立脫貧攻堅每月駐村調研一次、每月督戰一次、每月調度一次、每月通報一次的“四個一”工作制度;開展聯系一個黨支部、上好一堂黨課、走訪一批群眾、抓實一個產業項目、助推一批勞務輸出等領導干部下沉駐村抓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五個一”工作機制。
此外,該州還建立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機制,開展按月調度機制,檢驗事項推動落實情況。
在怒江州蘭坪縣啦井鎮,九龍村羊肚菌基地的所需菌種訂購于麗江,長澗村山胡椒籽種訂購于大理州。因為前段時間的疫情防控,種子難以按期運達,影響了種植產業的發展。
這僅僅是疫情造成影響的一個縮影。
前段時間,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不暢、交易困難,造成怒江州部分農產品滯銷和農業生產資料購置渠道不夠暢通。
此外,該州引進的一些龍頭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無法按時從省外返回,加之原材料和生產設施難以運輸,造成部分蔬菜、中藥材、水果等無法按節令及時種植。
談及疫情帶來的影響,納云德坦言:“雖然怒江州沒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但全國疫情對該州脫貧攻堅的困擾和影響不小。”
除了影響產業發展外,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的管控措施還對基礎設施建設、貧困人口就業、干部下沉幫扶等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因疫情管控,怒江州近2萬名返鄉務工人員無法及時返回就業。此前,州內旅游、餐飲、住宿等多數行業暫時停業,無法吸納人員就業,對貧困群眾的收入造成很大影響,有返貧風險。
因受疫情影響,該州農村危房改造、一水兩污、易地扶貧搬遷配套設施建設等144個在建扶貧項目曾被迫停工。
“主要原因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項目建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大都來自州外、省外,因疫情管控等措施難以返回怒江。施工單位防護用品用具采購困難,工程車輛、材料運輸車輛通行困難,造成項目建設停滯。”納云德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后,怒江州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1月26日以來,怒江州就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先后10余次專題研究、現場推動落實。
2月4日,該州作出了“在怒江脫貧攻堅主戰場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決策部署,出臺了《關于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堅決打贏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深度貧困殲滅戰的通知》。
在疫情防控基層一線,廣大農村黨員、基層干部、各族群眾24小時堅守崗位,嚴防死守各個監測點,全方位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據疫情防控情況通報顯示,截至目前,怒江州確診病例為0。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怒江州同步抓好脫貧攻堅,把防疫宣傳和扶貧政策宣傳同時開展,疫情阻擊和深貧堡壘殲滅同時發力,從而實現防控疫情和防止返貧。“做到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推進雙落實,奮力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交出一份高質量的答卷。”納云德說。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怒江州脫貧攻堅工作總體推進有序。結合本地實際,怒江州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強化統籌協調,區分輕重緩急,不等待不觀望,正確處理階段性工作與整體性工作、局部工作與全面工作關系。
經嚴格排查后,對不具有疫情接觸條件、傳播途徑的非重點防控區域,在繼續嚴防死守的前提下,對工作難度大、剩余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57個貧困村實行掛牌督戰、掛牌作戰,實現逐村逐戶逐人逐項對賬銷號,從而確保全州貧困人口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
為降低疫情對農民工群體影響,怒江州發布《使用網絡平臺獲取公共就業服務的公告》《致返崗勞動者的一封信》等材料。通過開展返崗就業專項行動,開展針對農民工的崗前服務等。
據了解,2019年,在珠海務工的怒江州籍農民工有6522人,春節后無法按時返回復工。為幫助群眾就業,怒江州通過“就業彩云南”微信公眾號為71家企業發布招聘崗位7000多個,同時組織勞動力在本地復工建設的項目點務工就業等。
此外,結合脫貧攻堅,怒江州還開展了“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從今年起,每年投入10億元,用3年時間種植30萬畝特色經濟林果,從而推動各地生態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通過該項目,怒江州開發出一批生態修復崗位,可帶動2萬群眾就業。
從2月7日起,怒江州委派出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調研指導組。“從調研組反饋的信息看,脫貧攻堅的成效鼓舞人心。”納云德說。
如蘭坪調研組反映,截至2月12日,蘭坪縣貧困發生率由春節前的4.80%下降到2.34%。除易地扶貧搬遷還未實現100%入住影響住房安全有保障外,其余考核指標均達到標準。
利用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有利時機,當地組成“背包工作隊”到村、小組持續性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宣傳發動工作。工作隊與群眾同吃同住,把政策送到田間地頭,宣講到群眾家中。值得關注的是,易地扶貧搬遷難度最大的兔峨鄉大華村建檔立卡戶已實現100%抽簽分房。
為落實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怒江州決定用100天時間(2月20日至5月30日—記者注),在全州范圍內打響怒江深度貧困“百日殲滅戰”,確保今年上半年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通過發動全州各級干部,怒江州組織社會各界力量到村到戶殲滅剩余脫貧任務和存在問題,堅決打贏百日殲滅戰。”納云德說。
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百日殲滅戰,怒江州有針對性地出臺了“掛牌督戰、下沉作戰、背包上山、暖心入戶”等10條措施。
通過組建了若干支“背包工作隊”,分頭到各村各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對搬遷群眾再動員,對集中搬遷再組織,對搬遷工作再推進,對后續發展再落實,對安全管理再使力,點對點、人對人疏通搬遷入住的最后“堵點”,提高搬遷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
全州雖然已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但鞏固成果、提高成色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通過黨員干部自愿報名、主動請愿,怒江州從州縣鄉村各級選派優秀干部,組建扶貧“暖心團”,深入到工作任務重的村、組,開展“暖心入戶,鞏固成果”行動。
“工作一項一項推進,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做精準、做精細、做精進,把扶貧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讓黨旗在怒江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納云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