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劍
針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刻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這既與我們黨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重要論述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拓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為我們搶占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制高點,開創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良好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堅定了必勝信心。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更加堅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自信自覺。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旅游經濟,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總書記強調,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要促進旅游、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發揮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優勢。
立足新時代新條件,我們要深刻領悟到,實現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現文化發現創造價值與旅游體驗分享的有機結合,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
一是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追求。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不再滿足于生活上“過得去”,更注重追求生活高品質,旅游進入大眾化時代就是一個生動體現。
經統計部門核定,僅2018年廣東全省旅游總收入就達1.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旅游總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等主要指標連年位居全國第一。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如今人們外出旅游,不再滿足于看山看水,而偏重看文化、看歷史,越來越注重文化場景的體驗,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的品質旅游。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必須主動適應人民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這一新變化,自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努力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更多優質旅游產品,以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二是實現文化高效能傳播。文化傳播借助一定的渠道,旅游則為此提供了最佳載體。隨著文博場館、非遺傳習所、古籍展示游悄然成為旅游的新熱點,這啟示我們,必須推動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成果為人民群眾共享,把更多的博物館、非遺展示中心、古籍展示館等文化場所納入旅游線路,使其成為有故事、有品位、有體驗的文化客廳。將深厚的革命精神貫通到紅色旅游的展陳展示、講解體驗,打造浸潤體驗式旅游,讓游客可互動、可欣賞、可回味。
三是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廣東區域文化多姿多彩,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百越文化、雷州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禪宗文化、武術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等各具風情,重現南粵古驛道、粵劇、“南海Ⅰ號”、嶺南中醫藥典籍等的往昔輝煌,彰顯《嶺南文化辭典》的“嶺南文脈”,厚植廣東旅游業發展潛在的寶貴資源。
推動旅游業由大跨到強,在于人文優勢與旅游資源的緊密結合,有效提升廣東旅游的獨特文化魅力。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強化融合發展理念,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旅游資源,把更多文化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推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用文化增加旅游的附加值,這既惠及游客民眾,又推動旅游高質量發展。
兩輪驅動、比翼齊飛,共同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著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事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這對于各級黨委加強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領導,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廣東大膽創新,實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一手抓文旅事業,一手抓文旅產業,協力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市民和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旅游產品。
在鑄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品牌上發力。廣東省原文化廳和原旅游局聯合舉辦9屆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既展示了全省各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精品,也積累了鑄造文化旅游活動品牌的經驗做法。
新形勢下,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必須進一步發揮深圳文博會和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平臺的功能作用,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要將“室內+室外”“傳統手段+信息化手段”相結合,打造智慧旅游、房車旅游等新景致。繼續深化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文化創意產品和旅游商品、服務的供給結構,在演出、展覽、活動、線路等方面擴大有效供給,在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中心工作中發揮主力軍與生力軍作用,壯大產業新動能。
聚焦構建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推進藍色旅游經濟帶、濱海產業帶、粵北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以文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在拓展對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上發力。今年年初,廣東在美洲、歐洲等重要客源地舉辦了多場“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展示了廣彩繪制、戲服制作、廣東醒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等參加并給予較高評價。
這昭示我們,要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文化旅游交流活動,強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建設好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廣州市天河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工程,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骨干企業和產業基地,構建以新業態為重點的對外文化貿易新模式。實施互聯網電視走出去工程等,推動重點新媒體拓展海外市場。
在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上發力。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推動“文化+旅游”,組織各地市開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區(鎮、村)。通過示范區創建引領,進一步優化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結構,活化利用非遺、演藝、創意設計、旅游設施等文化和旅游資源,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全域旅游示范區。一定要在旅游產業成為主要支柱產業,旅游綜合收入所占GDP比重較高,而且能夠拉動整個區域或者一個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的地方,才能夠真正發展全域旅游。
從根本上來說,全域旅游是要從文化和旅游部門抓旅游轉變為黨政機關統籌抓旅游,從景點旅游轉變為目的地旅游;從封閉式小旅游轉變為開放型“旅游+”;從“民團式”治安管理轉變為全域旅游依法治理。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劃、政策的出臺,為廣東攜手港澳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就要以此為契機,共同寫就港澳同胞和祖國人民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大文章。推動共建人文灣區、構筑休閑灣區,要深入宣傳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行動計劃。要加強粵港澳文藝精品、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的開發供給,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旅游線路。
高水平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節,攜手港澳開展“一程多站”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要提高文化和旅游領域開放水平,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中國國際馬戲節等對外交流活動。創新廣東文化和旅游的形象體系與品牌宣傳,加強市場營銷,打造“廣東文化旅游絲路行”“月圓四海”等品牌和精品線路、產品,深化與國內外重要客源地的合作交流。要共同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辦好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書展、設計營商周,以及深圳澳門國際文化旅游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等,打造一批國際文化會展品牌。
建好大灣區文學聯盟、演藝聯盟、電影聯盟、廣電聯盟、智庫聯盟、文藝聯誼會、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等。規劃創作一批反映大灣區歷史人文風貌和攜手發展的文藝精品,出版“大灣區文化地圖系列叢書”。建設大灣區文化創意企業孵化中心、南方(廣東·佛山)影視中心,打造文化產業合作示范平臺。
發揮大灣區城市旅游聯合會作用,促進大灣區郵輪旅游合作。擴大離境退稅商店范圍,打造粵港澳旅游購物目的地。以“旅游+”帶動多元產業聯動發展,促進旅游與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產業融合,推動深圳、珠海、中山、廣州番禺區等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
增加底色、擦亮品牌,確保文化旅游融合特色鮮明、優勢互補且可持續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相關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加強組織協調。廣東各地及文化和旅游、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將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貫徹落實文化強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推進落實。省文化和旅游廳、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建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會商機制,指導和協調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作。各地市建立相應會商工作機制,定期通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最新動態,對本地區文化旅游企業和項目進行統籌指導和管理,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更緊密合作。
加強政策配套。根據國家和省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優惠政策,在用林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及信貸、融資、稅費等方面,加大對文化旅游項目的支持力度。將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相關項目納入資助和扶持范圍,加大對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在培育欠發達地區文化旅游龍頭項目上取得突破。
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旅游方面的投融資。加強人才培育。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統籌培訓本地區文化旅游骨干,并根據市場需求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實際,著力提高導游、講解員的文化素養,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隊伍。
加強規范管理。各地有關部門在文化旅游市場開發中,加強對本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保護、合理利用,維護資源的區域整體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確保文化旅游市場健康有序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