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熱議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疫情信息的“轟炸”下,有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失眠、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情緒進而影響到免疫力,疫情“心病”問題備受關注。2月2日,中國科協組織中國心理學會多位專家通過在線訪談的形式回應媒體時指出,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徐凱文副教授等專家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從疫情“心病”高危人群識別和干預,維護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心身健康和提高普通民眾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方面給出對策和建議。
識別和干預高危人群
徐凱文副教授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主要高危人群包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特別是住院治療的重癥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領導抗疫工作的公務員,罹難的確診患者家屬,原來就有基礎嚴重精神障礙者,如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嚴重精神發育遲滯等,以及原來就有基礎輕性精神障礙者,如抑郁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疑病障礙等。以上高危人群容易焦慮、耗竭、憤怒、無助和抑郁,極端者可能具有攻擊性,將個人的負面情緒和壓力傳導給他人就會發生攻擊行為,傳導給自己就會導致抑郁乃至自殺。
徐凱文副教授說,識別和干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高危人群并不困難,如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根據醫院診斷就可識別,這類人群應在就診醫院里由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干預支持。
徐凱文副教授強調,此次疫情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領導抗疫工作的公務員,他們工作壓力大,除了奮戰在一線隨時有被感染的危險外,一時無法控制疫情的失控感,長期疲勞無休,被問責的壓力和來自群眾訴求不能立即得到滿足等,都可能給他們帶來各種心理問題。對于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領導抗疫工作的公務員,可以通過其工作內容和崗位來識別,這類人群更需要科學的心理干預支持,要保障充分的抗疫、防疫設備、器材、藥品,讓他們安心先安身,要做好長期工作的準備,安排好他們的休息場所、后勤保障、輪崗安排,每日心理減壓討論會等基本支持,盡量避免來自各方面的負面情緒污染,通過激活社會支持系統,使他們從親朋好友那里得到長期穩定的心理支持。同時,社會大眾也要對他們的工作多肯定、多支持、少苛責。
2月3日,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發布《針對防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心理調適建議》,該建議對維護防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給出多項指導。一是作為專業醫務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到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確的認知,不看不信網上的謠言,充分熟練掌握感控知識。在治病救人的同時,準確及時地傳遞關于疾病的正確常識。做到在疾病面前不恐慌、不動搖。對于即將進入疫情一線工作的醫護,建議在上崗前進行業務培訓的同時要進行應激的預防性晤談,目的是通過公開討論內心的感受,對醫護人員進行相應的支持和安慰,對資源進行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對疫情有所準備。
二是醫務人員在進入疫情一線工作后,要加強科學管理,合理明確分工,制訂明確的工作標準和目標。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策略;合理排班,安排適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建立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醫護關系、醫患關系、護患關系,通過建立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完成醫療任務,實現醫療目標。
三是當出現負性情緒時,醫務人員首先要合理面對和接納,充分接受這些情緒出現的合理性,千萬不要因為這些情緒的出現而陷入到新一輪的自責中,最終導致情緒的惡性循環和加重。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的聯絡交流,掌握家人朋友的情況,減輕對家人朋友的擔憂,通過了解外界情況減少被隔離的感覺。醫務人員可以在內心構筑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不受任何外來人或者生物打擾的地方,一定強調是只屬于自己使用和支配的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是熟悉的床、一處小院、一間小屋等,去激發和喚起軀體感受;同時通過各種放松訓練,讓身體充分放松休息后再重新恢復工作。
徐凱文副教授說,心理創傷一般是指自己或親人經歷了生死所造成的心理損害,面對各種疫情信息人們出現替代心理創傷或間接心理創傷的情況比較普遍。替代心理創傷不需要親身經歷,而是一種看到聽到受害者或幸存者的經歷所造成的嚴重心理傷害,如有人第一次到達災難現場后就會出現替代心理創傷。為什么沒有親身經歷為什么還會受傷呢?徐凱文副教授解釋道,這正是因為人是有血有肉的,有內心的美好和善良,這就導致即使沒有親身經歷而只是看到聽到或感受到他人經歷的痛苦,自己就會因此感到痛苦。心理學認為這是因為人類有共情的能力,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講這也是儒家核心理念—“仁”的來源。對罹難的確診患者家屬可根據已經發生的心理創傷事件來識別,給予他們必要的心理援助和哀傷輔導。對于原來就有基礎嚴重精神障礙和原來就有基礎輕性精神障礙的患者,要保證藥物供應,保障正常服藥,情緒波動大要及時復診,調整藥量并使他們能及時得到心理援助支持。
徐凱文副教授說,正式因為對他人的痛苦能夠感同身受,所以在災難發生之后我們就會一方有難,八方援助,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也不例外,人的善良與美好多源于此。不去網上瀏覽爆炸式的各種真真假假不確定的信息,是回避負面信息,減少與負面信息和不良情緒接觸的最簡單的方法。
維護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心身健康
每當面對重大自然災害、突發重大事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發生各種危機時,醫務工作者總是肩負救死扶傷的責任和使命,沖鋒在前,出現在醫學緊急救援的第一線,與普通人一樣當醫務人員面對心理應激的時候也會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
“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屬于第一級重點干預人群,維護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心身健康十分重要。”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孟馥教授說。
孟馥教授介紹,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身體疲勞、情緒壓抑、克制、耗竭;面對大量涌入的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恐懼,患者的不滿情緒或攻擊性行為導致的人身安全的風險;醫療防護和診療物資的缺乏,工作場所隔離不良而擔心自身被感染,以及對救援時限的不確定感,看見同事在工作中被感染后的悲哀和無助等;此外還有擔心家人的健康或被感染,家人出現危機時無法幫助和照顧的內疚,由于上述心理問題可能導致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出現“心理崩潰”征兆。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可出現多種心理反應,包括情緒焦慮、緊張,易怒、沮喪,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表達理解出現困難、與人交流不暢,淡漠、麻木、遲鈍、噩夢,還可出現職業倦怠表現,如情感淡漠、絕望、無助、內疚、非人性化、工作效率降低,執行力下降,操作失誤等。同時醫務人員還會出現身體方面的反應,如可出現極度的疲勞、眩暈、頭痛、失眠,胸悶、呼吸困難,胃疼、惡心、嘔吐、腹瀉,雙腿乏力、肌肉緊張、發抖等軀體癥狀。
孟馥教授說,突發事件會導致人們正常生活受到干擾,心理緊張無所適從并超出自身應對范圍,導致認知、情緒、行為以及軀體的失衡,不僅遭遇危機的正常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同樣承擔救援的醫務人員也面臨挑戰。維護防疫一線醫務人員心身健康一方面要加強培訓,增強心理干預基本知識,提高醫務人員整體心理危機意識,提高救援能力;另一方面要給予有力指導,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增強危機心理干預知識。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合理評估,對醫務人員進行危機情境下的自我心理評估。一是需要評估他們對危機的反應是什么,包括認知(想法)、情緒、行為、軀體(生理)等方面的內容;二是需要評估危機影響的范圍和時間,包括個人、家庭、社會,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三是要評估跨危機過程中的應對策略,對正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否能夠應對。醫務人員還需要對自己的專業角色進行評估,包括專業和責任是什么,我能做什么,超出我的能力范圍我需要如何應對等。
孟馥教授說,防疫一線醫務人員無論什么專業都應該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技術,這樣既可以幫助救援過程中接受診治的每一個患者,也可以幫助同伴,還可以幫助自己。
孟馥教授介紹了8種簡易的心理支持技術。一是傾聽,少說多聽,多使用“開放式”提問,適度打斷,如“能跟我說說今天的經歷嗎?”二是不評判,不把自己主觀價值觀強加于對方,如“我理解你的想法,你認為……”。三是共情,回應對方的情緒,接納對方的任何情緒。四是提供現實層面、情感層面、資源層面的具體支持,如“需要我陪你一起去嗎?”五是計劃,制訂能在一定時間內達到的小目標。六是后續跟進,給予持續關心、陪伴和后續資源的支持。七是轉介,當發現自己或同伴有潛在心理問題嚴重者需及時報告上級,轉介至心理專業人員。八是要保密,樹立談話的保密意識和尊重意識。
孟馥教授特別強調說,跨危機中的人際關系支持非常重要,這種支持包括隊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支持和共同面對,以及上下級之間的互相理解和給予必要的現實層面的支持;在家人和朋友中劃分等級,與安全等級內或不會過度擔心的人交流;在應對患者時要專業應對,人文關懷,對于超出應對范圍的要尋求其他隊員支持和幫助。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中如果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脫節,對方會更傾向于相信非語言因素,包括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所傳達的信息。同時,防疫一線救援醫務人員需要強大的支持系統,因此一方面要重視團隊建設,建設結構清晰、領導有力、管理有序的團隊;另一方面要實行合理的崗位輪換制,讓工作人員從事不同應激水平的工作,尤其限制高應激水平的工作時間,并保證休息、充足的睡眠,保障醫療和生活物資充足,保持與家人以及重要的他人的聯系,獲得專業方面的有力支持和指導。
提高公眾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姜長青教授說,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不斷傳播和發展,每個身處其中的普通民眾都面對著未知的疾病風險。有報道顯示,普通民眾對于疫情的情緒反應存在強烈的擔憂、恐懼、焦慮,積極情緒明顯減少,很多民眾甚至由于消極情緒的持續存在和難以擺脫而導致正常的生活都受到明顯干擾。姜長青教授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理性應對疫情,提高廣大普通民眾居家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一是合理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姜長青教授指出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因此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閑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在必要防護的情況下,豐富且規律的生活能增強人們的“心理免疫力”,讓人們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二是保持社會聯系,彼此給予支持,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密切的家庭聯系和社會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與親友之間的聯系,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時正在做些什么,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對于弱勢人群,如兒童和老年人,盡力給予更多鼓勵和生活上的照顧。隨著疫情防控時間的延長,彼此間的支持能夠讓人們更持久地應對困境。
三要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疫情的突然到來使人們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但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盡可能地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按時起居,在家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規律和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四是允許并接納消極情緒。姜長青教授解釋說,擔憂、恐懼、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在疫情到來時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情緒的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適度的擔憂、恐懼、焦慮可以人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也是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五是學會用認知來緩解消極情緒。首先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出現的消極情緒要具體化,要關注自己腦內出現的想法,如是否存在夸大了感染病毒的風險,或者夸大了疾病的嚴重后果,如病死率和后遺癥等。二是對于膽小、敏感多疑素質的個體,如出現過分擔心軀體變化則需要客觀看待自身身體狀態,建議從既往的經驗中去理解自己軀體癥狀的意義,如果自身難以判斷可以讓家人和朋友幫助自己。
姜長青教授最后說,面對疫情嚴重地區的困境人們有時也會感到做得不夠和有挫敗感,但要記住一個人沒有責任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只需做好力所能及的防護和幫助就可以了。建議民眾做好“心理電量監測”,每隔半天花費一分鐘時間來評估目前的情緒狀況,如果已經出現了耗竭、無助和挫敗的情況,應及時調整日常活動節奏和強度或者休息放松來“充電”,避免持續地投入而造成“心理電量”的耗竭。
專家簡介
徐凱文,臨床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期從事心理障礙心理治療、危機干預、心理創傷治療和心理咨詢倫理等工作,致力于發展基于中國文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