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志芳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婦科 江蘇 鎮江 212001)
宮頸癌作為當代女性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當今已經成為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性疾病。目前臨床醫學中治療宮頸癌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放療、化療以及手術等,其中手術治療手段的效果較好,但是患者術后極其容易出現下尿路功能障礙,這種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恢復[1-2]。基于此,本文對宮頸癌患者術后使用護理干預措施恢復自主排尿的實際臨床效果進行詳細探究,現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3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B組和R組,兩組患者均15人,B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的護理方法,R組患者則是采用的是針對性護理方法,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效果和自主排尿能力恢復情況。B組患者年齡為30~65歲,平均年齡為(44.75±3.07),病程7個月~2年;R組患者年齡為31~66歲,平均年齡為(45.24±3.74),病程8個月~3年。經過對比兩組患者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故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的護理方法,術前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健康教育,術后使用常規導留置導尿管,手術后十天開始每2h進行一次導尿管開放,手術后第14天拔出導尿管,指導患者自行排尿,同時對殘余尿量進行檢測。
R組患者則是采用的是針對性護理方法,手術前2h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患者括約肌以及陰道和尿道等進行舒張鍛煉和收縮鍛煉。術后第二天醫護人員需要輔助患者保持在床上臥位進行肛門括約肌、陰道和尿道的鍛煉,5min/次,3次/d。術后第六天醫護人員需要指導和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抬腿訓練,根基患者實際恢復情況適當的加大訓練時間。術后第十天醫護人員定時為患者開放留置導尿管,同時告知患者一旦出現尿意就應當立即放尿,4h/次。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護理各項臨床指標,包括患者的殘余尿量、自主排尿時間以及留置尿管時間;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資料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護理各項臨床指標,發現R組患者護理后各項指標均優于B組患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殘余尿量(ml) 自主排尿時間(d) 留置導尿時間(d)R 組 15 63.7±4.5 9.3±1.5 13.6±1.3 B 組 15 82.6±6.1 13.7±2.2 17.6±1.6 t- 9.6566 6.3999 7.5146 P- 0.0000 0.0000 0.0000
2.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效果,發現R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為93.33%,B組患者最終護理滿意度為46.67%,R組患者護理效果明顯優于B組患者,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n(%)]
宮頸癌主要是由人類的HPV導致的,這種病毒能夠直接通過皮膚來傳播和接觸,具有超過十年以上額潛伏期,因此宮頸癌疾病初期不會出現任何癥狀,與慢性宮頸炎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差別。但是,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和持續愛你陰道排液和白帶增多以及異常陰道流血等癥狀[3-4]。在進行宮頸癌手術后排尿困難是宮頸癌患者術后一種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這種并發癥不但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同時還會極大的降低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
通過本文研究后發現,兩組患者術后護理各項臨床指標,R組患者護理后各項指標均優于B組患者指標;同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效果發現R組患者護理效果明顯優于B組患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宮頸癌術后患者中采用的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夠促進患者自助排尿功能的恢復,同時還能夠降低患者的殘余尿量,減少患者自主排尿時間,在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基礎上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