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霖
【摘要】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兒童是一個國家人才發展的基礎和希望,兒童的個人能力和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速度與高度。進入21世紀以來,男女平等意識迅速成為社會主流思想觀念,我國社會各界女性領導者規模迅速擴張,女性領導力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我國相關政策也提出要加強對女性領導人才的培養。領導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女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相較成年人而言獨特的年齡優勢使得女童發展潛能更高,理解吸收能力更強,尤其表現在態度、行為、品格、自我認知等方面。抓住這個關鍵時機發展女童的領導力,能夠提高她們對自身、他人和社會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女童在以后的日子里創造積極進取和成功的生活,能夠為女性領導人才儲備提供保證,并能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對于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女童 女童領導力 問題 對策
一、女童領導力概述
1.女童的界定。聯合國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的年齡段為0~18周歲,古代凡年齡大于嬰兒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兒童,現代只指年紀小于少年的幼孩。”我國少年先鋒隊隊員的年齡限定在14歲及以下。目前我國社會比較公認的兒童年齡范圍為0~14周歲,即處于學齡前、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人。在綜合個體認知、兒童生活和學習環境、培養方式等因素之后,本文將研究對象的年齡段界定為6~14周歲,即正處于中小學階段的女性未成年人。
2.女童領導力的含義。領導力的概念來源于西方,即“leadership”,國內多譯為領導或領導力。領導力概念的內涵外延總是隨著研究視角、歷史時期、適用群體等因素而不斷變化,因此并沒有一種絕對準確的定義。在牛津詞典中,“leadership”的第二條釋義為“領導才能或領導者應有的品質”。在英文文獻中,“leadership”也多指個體做出有效領導行為的能力。在我國關于領導力的研究中,領導力通常也被解釋為個體實施有效領導行為的能力。林正大認為“領導力就是領導者能力。”翁文艷認為,領導力是“個體有效執行領導角色,實施領導過程的能力,這種能力由價值觀、人格、智力、社交能力等多種要素組成。”蔣萊認為,女性領導力是“擁有領導職務或資源的女性領導者實施有效領導的能力。”陳方認為“女性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具備的能力便是女性領導力。”綜合學者提出的關于領導力的概念,本文將女童領導力定義為:6~14歲女性未成年人個體實現有效領導所具備的能力。
3.女童領導力的構成。領導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追隨關系,領導力著眼于運用價值觀、信念、愿景、道德、情感等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力量引導人、凝聚人,因此女童領導力的構成主要有品德、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優秀的個性品質、綜合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一,女童領導力包括價值觀和品德。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是領導力發展的核心部分,在整個領導力發展中起到統領作用,女童領導力的發展教育關注引導女童自我認知、他人認知和正確價值觀的確立。第二,女童領導力包括社會責任感。在領導關系中,領導者和追隨者共同致力于團隊的目標達成,女童領導力培養就是使女童有意識地參與致力于團隊利益的領導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社會參與和社會責任擔當。第三,女童領導力包括優秀的個性品質。女童領導力的培養就是要塑造女童良好的個性和優秀的品質,培養女童堅強的意志力、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敢于挑戰、敢于探索的精神。第四,女童領導力包括綜合能力。綜合能力是指若干能力,例如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個人創新能力等。第五,女童領導力還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基于女童的年齡特點,領導力指的不僅僅是對他人的領導,更重要的是自我領導的能力,以及如何使他人自我領導。
二、女童領導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對女童領導力的研究重視不夠。通過CNKI總庫平臺檢索,日期截止到2019年5月1日,共收集到相關文獻主題名中包含“女童領導力”“兒童領導力”的文獻6篇,且關于女童領導力的研究文獻僅有1篇。女童的年齡范圍的爭議是女童領導力研究較少的原因之一,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與傳統慣例,6歲以上不滿14歲的為兒童;12~16歲為少年,14歲以上不滿18周歲為青少年。如果女童的年齡界定下限過小,那么女童尚不具備完善的認知能力,兩性領導風格差異性較小;如果女童的年齡界定上限過大,則屬于青少年領導力。因此,女童領導力在領導力研究領域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我國女性領導力的研究也尚處于起步階段,截止到2019年5月1日,相關文獻僅有153篇,且研究集中于成年人領導力的理論與實踐,很少涉及到女性未成年人,尤其是女童。而國外對女童領導力的研究比較成熟,如美國1912年就已成立女童組織,從2000年起著重調查研究美國女童的領導力并每年發布研究報告,關于中小學生領導力研究也已經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因此國內亟待填補女童領導力研究領域的空白。
2.培養對象普遍性較低。從兒童領導力的現有文獻看,兒童領導力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擔任少年先鋒隊干部職務的部分兒童,而不是所有適齡兒童。從領導力培養的實踐層面看,目前兒童領導力的培養也主要是從少年先鋒隊的組織活動入手,通過引導少年先鋒隊干部的領導角色認知,促進少年先鋒隊干部的領導力發展。而對一般兒童,尤其是對沒有擔任少先隊干部和班干部的女童,學校和少先隊組織缺乏對其的領導力培養的實踐方案。
3.培養的針對性較低。在兒童領導力培養的實踐中,忽略性別差異的現象比較普遍。然而,女童領導力培養與一般兒童領導力培養的區別在于,女童領導力的培養除了集體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與責任意識等方面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突出女性領導特質的優勢,如耐心、鼓勵、傾聽、柔性等,藉此消除女童因家庭或社會因素而形成的女性刻板印象,幫助女童樹立自信心與品格,相信并確保領導力在每個女童的每個年齡階段都能夠被激發和培養。另外,“女童領導力主要來自于集體活動的參與過程中,而非自身擁有的領導資源或領導地位。”因此在女童領導力的培養方式上也應該區別于女性成年管理者。
三、關于女童領導力培養的建議
1.重視女童領導力的研究。隨著性別平等觀念的普及,我國政府對女性領導人才的培育培養問題愈加重視,2007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著重提出要提高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及決策水平,逐步提高女干部占干部隊伍總人數的比例。領導力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女性領導人才的培育甚至女性領導力的發展離不開女童這個特殊群體,女童作為女性領導人才發展的基礎和希望,培養女童領導力能夠為女性領導人才儲備提供保障。因此,在女性領導力研究發展的同時,學界可以將研究對象的年齡范圍向女童擴展,從制度、法律、組織等方面入手,對女童領導力進行研究,這既是對女性領導力研究的有益補充,也是對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的基礎性支持。
2.實現培養對象普遍化。目前我國女童領導力培養的主要對象是少年先鋒隊干部的領導能力,忽視了其他女童領導潛能的激發。因此,女童領導力培養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現有的培養觀念,擴展培養對象的范圍,即不是只有女童領導者才需要領導力的培養,而是每位女童都具有領導力的潛力,并且可以隨時被激發和培養出來。第一,從學校層面來講,在班級和社團內可以實行干部輪換制,這種方式可以使更多女童得到領導行為實踐的機會。第二,鼓勵社會各類組織開發女童領導力發展計劃。學校、校外機構要充分尊重、公平對待每位女童,幫助女童打造領導實踐的平臺,在鍛煉女童綜合素質的同時,幫助女童樹立自信心,激發她們的領導動機。第三,從家庭層面來講,父母要消除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改變“家庭女性”的傳統觀念,給予女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鼓勵她們的每一次嘗試與挑戰,讓她們相信領導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非特定身份的附屬物或特殊才能,幫助她們相信自己的潛能,并幫助她們發揮這種潛能。
3.提高培養內容的針對性。我國女童領導力的培養缺乏富有針對性的女童領導力教育,總體而言,依然是一般性的兒童領導力培養內容,即集體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與責任意識等,雖然已經逐步涉及到領導行為與領導方式的實踐鍛煉,但并未涉及到女童的女性領導特質。女童領導力培養應當突出女性的先天優勢,包括柔和的性別優勢、寬容理解的情感溝通、極致的專注等。例如,教師通過日常領導活動中的男女表現對比,針對女童在領導過程中的領導特點進行表揚與肯定,幫助女童理解自身的領導特點與性格優勢。另外,女童自信心的樹立也是女童領導力培養的重點。由于傳統文化、社會環境以及組織結構等因素的桎梏,導致多數女性內心領導動機不足,對自己的能力估價過低,而重塑女性自信心是發展女性領導人才最為有效的手段,因此女童領導力培育的重點也應當圍繞自信心展開。由于年齡原因,女童的社會閱歷不足,家庭與學校是其自信心的主要來源,父母應摒棄傳統家庭觀念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鼓勵、肯定并支持女童的領導行為,教師在班干選評、小組展示等活動中,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賦予女童領導者角色并肯定其領導行為,在日常教育中明確否定傳統性別歧視觀念,盡可能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對女童造成的影響,使女童順利成長為獨立、自信、身心智靈全面發展的當代女性領導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雪梅.從《兒童權利公約》的視角看中國兒童保護立法[J ].當代青年研究,2007,(10):6.
[2 ]林正大.領導力的三個層次[J ].現代企業教育,2002,(11):12.
[3 ]翁文艷.大學生領導力開發現狀與途徑[J ].當代青年研究,2011,(3):21.
[4 ]蔣萊.女性領導力研究綜述[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66.
[5 ]陳方.西部婦女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3):25.
[6 ]劉婉婉.烏魯木齊市少先隊干部領導力現狀調查研究[D ].新疆師范大學,2017.
[7 ]張達芬,馬斯琴.少年兒童領導力培養策略研究[J ].文學教育2018,(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