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浦東新區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李曉靜曾經是個軍人,她在車窗前向同事敬禮。
當全國各地醫療隊到達武漢,大家發現,最缺的是護士。
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出發2天后,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緊急動員各區醫療機構組建以護理人員為主的醫療隊。1月27日(年初三)晚,來自上海市各區醫療機構的醫院護理人員共50人,緊急乘坐火車增援武漢。
護理隊隊長、上海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士李曉靜告訴《新民周刊》,到達武漢金銀潭醫院經過崗前培訓后的第一晚,護理隊隊員就開始輪班上崗,緩解護理工作壓力。
全國各地派往武漢的4.2萬余醫護人員中,2.86萬人是護士,占醫療隊總人數68%,他們在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就曾感嘆,在阻止疫情擴散的戰斗中,中國護士的表現令人感動,“護士們正在用努力和愛心從事他們所參與的拯救生命的工作”。
1月27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閔行區中心醫院)19樓病房的辦公室變成了“臨時理發室”。作為第二批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閔行醫院老年科“90后”護士劉文進在這里剪去留了8年的秀發。
之所以決定剪掉長發,是因為考慮到醫療一線每天都要洗澡消毒,頭發太長不方便。春節期間理發店閉店休息護士長代勞成了理發師。“身為一名醫務人員和基層黨員,這是我的使命和擔當,支援武漢,義不容辭。”劉文進笑著說。
一切為了患者,一切為了戰勝疫情,李曉靜對這句話有著切身感受。“我們是第二批過去的,當天到了以后,下午做了必要的培訓,當晚就有護士進了病房值夜班。”
冬天的武漢溫度很低,疫情之下,中央空調也不能啟用,第一批值夜班的3個隊員穿著防護服在病房工作了幾個小時后,渾身出汗,但出完汗貼在身上,又是冰冰涼的,等到防護服脫下以后,整個人就像在冰箱里一樣。
一開始,武漢金銀潭醫院的護士力量特別緊缺,這一批護理團隊中,有15名被統一安排進入第一批上海援鄂醫療隊補充護士力量,另外35名護士按照金銀潭醫院的要求,被分散劃入10個科室。身為隊長,李曉靜的內心壓力很大:“隊員們分散在各個科室,我每天都提心吊膽。因為大家不能見面,我要求他們每天在微信群里報告自己的身體情況,一聽到隊員咳嗽或者喉嚨痛什么的,我渾身的神經就繃緊了。”
其實這不是李曉靜第一次上戰場,從上海開往武漢的列車出發后,她在朋友圈寫道:“17年前,作為軍人的我義不容辭奔赴小湯山,17年后,脫下軍裝的我義無反顧再次出征,只為那份初心:我是醫務人員。”李曉靜格外看重醫務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隊長,她必須要實現“50個人去50個人回”,一定要將他們平平安安地帶回家。
由于長時間佩戴口罩、穿戴防護服,護士們臉上出現了口罩留下的印痕,嚴重的還出現了壓瘡和傷痕。李曉靜關注到這一現象后,在微信上發出了物資求助的信息:我的團隊需要水膠體敷料。不到7個小時,近300名退役軍人捐贈了2000個醫用敷料,有效地緩解了護士們口罩臉的問題。
由于防護要求,護士們還出現了“酒精手”的問題。護理隊隊員、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的護士吳玲玲第一天上崗時,主動要求加班,連續工作12個小時后雙手卻變得紅腫,她說每接觸一樣東西就要洗手,每天超百次。為此,李曉靜也第一時間聯系了戰友,很快,一批護手霜送到了醫院,供醫護人員使用。
疫情早期,湖北很多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里,危重病人數量多,仁濟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呼吸科主治醫師查瓊芳進入金銀潭醫院病房第一天,寫下了這樣的感悟:“我們遇到的每一個病人都是重癥患者,唯一的區別只是在于程度不同而已。”
按照國家相關標準,ICU病房內的護士人數,要按照一張病床2.5-3名護士的要求來配備,比例比普通病房要求高很多,對護士資質、技術的要求也高很多。仁濟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皋源向《新民周刊》介紹:“重癥監護室內的病人通常都采取了氣管插管的救治措施,這意味著病人完全臥床。這時病人所有的護理都依賴護士,包括飲食、大小便、氣道管理,一刻都不能離人。另外,監護室病人病情都很重,護士還要隨時監控ICU病房內各種監護設備的情況,要為患者進行補液等專業的操作,因此重癥監護室護士的工作強度本身就很大,需要的人員數量比較多。”
李曉靜告訴《新民周刊》,增援武漢的這批護理專業人員,來自上海市40家醫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癥科、內科等,基本都是骨干護士,雖然此次到武漢護理的都是傳染病病人,但大家的能力很強,經過培訓,很快都上手了。

仁濟醫院的停車場上,兩位即將出征的“武漢頭”姑娘英姿颯爽,相互扎起馬尾辮。
上海市楊浦區牙病防治所蔡瑩穎是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之一,她曾經在EICU(急診重癥監護室)、CCU(心內科監護病房)工作多年,又是紅十字會注冊救護師,回憶起剛到金銀潭醫院上崗的情景,仍舊歷歷在目。“我是責任護士,要管12個病人。交接班中得知有位阿姨因長期吊針手腫得厲害,針頭特別難打,我去幫她治療操作。得知我是上海來的護士,她原本無精打采的眼神頓時充滿希望,我提前解釋說,現在戴了兩層手套還戴著面罩,手感會差一點,如果打不進請理解。她說你是上海醫療人員,我相信你的水平。”病人的信任讓蔡瑩穎分外感動,這一針果然順利打進,阿姨特別高興,周圍病人看到后,也對上海的醫療水平稱贊有加。
李曉靜格外看重醫務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隊長,她必須要實現“50個人去50個人回”,一定要將他們平平安安地帶回家。
對于大部分護士來說,穿脫防護服都是新的體驗。因此,上海隊對于醫護人員的要求是:“仔細仔細再仔細,耐心耐心再耐心,所有操作步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進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病房之外,業務培訓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一些院感的培訓,回到酒店后也沒有放松,一直希望大家上緊弦。”李曉靜說。
除了對病人的常規護理外,護士還需要承擔保潔員、護工的工作,“武漢疫情嚴重的時候,金銀潭醫院沒有保潔工,我們只能自己干”。
第三批援鄂醫療隊護理專家周萍也有同感,她在微信朋友圈記錄:在武漢的這段時間里,疫情使我變成白衣戰士、護工。阿姨、保潔阿姨、營養調配師,每天變著花樣將各地捐贈的營養品調配給鼻飼患者、失智老人……能看到病人面帶微笑,歡歡喜喜出院對我們是最大的安慰。
疫情一線,大部分護士都是女性,偶爾,也能看到男護士的身影。第四批援鄂醫療隊的華山醫院護士孫遠,正是難得一見的男護士。他說:“本次疫情特殊,相對女護士而言,男護士更有優勢。”作為病房的男護士,孫遠身兼數職,除了護理和治療,還要拖地、擦拭、搬運等,遇到女護士應付不了的力氣活兒他更是當仁不讓。

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全體護理隊員合影。

李曉靜聯系、海軍方面捐贈的針對口罩壓痕的護膚貼。
2月18日起,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35名護理隊員從10個分散科室重新集中,整建制接手一層病房的護理工作。隨著病人數量減少,工作任務減輕,護理人員越來越多地關注到病人的心理狀態。
護士們發現,許多病人心情不太好,病房里的氣氛也比較沉悶,所以在查房的時候,護理人員總是想方設法逗病人們開心。
援鄂期間,許多企業單位向援鄂的醫護人員贈送慰問品,護士們把收到的物資拿出來和病人分享,希望他們收到禮物能夠開心一些。“前段時間三八婦女節,我們還專門給病房里的女性病人送了牛肉干、護手霜等等,隊員們都說自己少吃一點不要緊,希望病人能夠增加營養,早日康復。”
天氣轉暖,有女病人提出頭發太長需要修剪了,還有男病人說胡子很久沒刮了。護士們當起了理發師。“男病人說天氣熱了,就直接給他們剃了光頭,修容結束后,大家都挺開心的。”
在李曉靜管理的病區里,病人是可以走出房間的。“我們鼓勵他們到走廊來活動活動,或者在窗邊看看風景,這對他們的心情平復是有好處的。”
有一位病人入院時病情已經非常危重,生活無法自理,跟他同期住院的病人先后不幸過世,但他的求生欲很強,最終逐漸康復。他對李曉靜說,上海醫療隊員的到來,讓他更有信心。
護理人員不僅要幫助病人戰勝病魔,更要幫助患者戰勝“心魔”,這是援鄂醫護人員的共同心聲。一張“落日余暉”照片曾在朋友圈刷屏,照片中的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還有一張更為珍貴的照片。照片中,一位病人在紙上寫下的救治和照顧過她的所有醫護人員的名字。
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黨支部副書記潘文彥護士告訴《新民周刊》,寫名字的病人,之前非常悲觀,幾乎不跟任何人說話。經過了解,患者年邁的母親因新冠肺炎剛剛去世,她的愛人也在其他醫院治療。她沉浸在絕望的情緒中,根本無心治療。
于是,每天進入病房,大家都會給她鼓勵和問候。“我們溫柔的一句‘阿姨,您今天好嗎,會給她很大的鼓勵。我們鼓勵她做肺康復,幫助她生活護理,讓她重拾信心和勇氣。時間久了,她慢慢愿意和我們醫護人員說話了,她會問:‘你們是哪里來的?”
這位病人總愛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寫啊寫。有一天進病房時,患者拿出了小本本,潘文彥看到了上面這張寫滿名字的紙。患者說:“護士長,我指標好轉了,很快就能出院了,我現在特別想記住你們的樣子,但你們都穿著防護服,每個人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記下了每一位治療護理我的醫護人員防護服后的姓名。”
“竭誠協助醫師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這是南丁格爾的誓言,疫情一線,每一個護士,都是南丁格爾。

中山醫院潘文彥正在護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