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美
【摘要】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項重要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理念。通過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而且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效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快速閱讀,并提供閱讀思路,幫助學生不斷提升閱讀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整本書閱讀教學? 方法指導? 閱讀思路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勢
1.有利于探索新閱讀方法。閱讀方法是快速、有效讀完整本書的關鍵。在讀書前要先理順各種復雜的信息,包括作者簡介、創造背景、故事脈絡、人物立場等信息,此外還要懂得如何從海量的信息和文字中提出有效的信息和可以概括整個段落的信息。在閱讀過程中,既要獲得書中蘊含的知識,也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整本書內容繁雜,文字信息量比較大,很多知識具有內隱性,需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領悟,才能掌握這些內隱性知識。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就為學生閱讀提供了這樣的思路和方法,在進行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想從海量的文字中獲取相關知識和信息,就必須多角度地感受文本,通過一氣呵成的閱讀方法,書中的故事情節和表達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讀完后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書中蘊含的道理,更能感受到語言文化的魅力,這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有重要作用。比如《平凡的世界》,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通過閱讀這部經典文學可為學生深刻地展示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2.有利于提升閱讀效率。整本書閱讀教學并不是說隨便找一本書就埋頭苦讀,而是要選擇一本比較經典的或者以一個人物為核心的書進行閱讀,根據高中生能夠達到的語文能力或者素養進行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的閱讀,最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領悟寫出一篇讀后感。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采用系統的方法進行閱讀,才能厘清作者表述的邏輯關系,讀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直至最終都被西晉所滅,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構思宏偉,手法多樣,通過閱讀《三國演義》使學生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感人肺腑、引人入勝。因此,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根據書中的故事情節或者任務關系進行信息關聯處理,并根據處理的結果進行合理推理,在書本的文字信息和結論之間找到推理依據和因果關系。因此,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既能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也是一種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閱讀教育方式。
二、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現狀
1.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高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壓力最大階段。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學生施加的壓力都比較大,學生每天既要背誦英語單詞、語法,也要熟記數學公式等,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閱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失去了閱讀興趣。此外,高中生接觸社會范圍遠遠大于中小學,在外界形形色色物質的誘惑下,很難靜下心閱讀。比如,高中很多男孩子沉浸在網絡游戲和各種球類比賽中,女孩子更加關注娛樂新聞等,這些也是學生失去閱讀興趣的主要原因。
2.閱讀的內容過于片面化。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而閱讀興趣則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方法。雖然很多高中生喜歡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和課余時間也進行閱讀,但閱讀的范圍比較狹窄,比如很多學生會選擇一些故事情節比較緊湊,一環扣一環的書籍,此類書籍對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比較小。
三、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指導策略
1.引導學生把握文章關鍵點。在指導整本書閱讀時,需要抓住重點,即人物描寫、故事情節描寫。以人物描寫為例,包括人物的體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教師可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抓住關鍵點。以《平凡的世界》為例,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問:“你喜歡這里面哪一個人物?說說原因,結合一下情節”。學生會以類似以下的方式回答,如“我喜歡里面的孫少安,因為他……喜歡他在……事情中表現的……”這就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抓住了人物描寫和情節描寫的關鍵。還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比如教師向學生發問“你們覺得孫少平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相互交流,利用文章中對人物的描寫,以及和他相關的故事情節描寫來得出結論,從而抓住關鍵點,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悟文章。
2.帶領學生精讀經典部分,感悟文章的精妙。整本書閱讀和單篇閱讀相比,文字內容大幅度提升,而高中課程比較緊張,閱讀時間有限,因此在整本書閱讀中要有側重性,可采用速讀和精讀結合的方式,有選擇性地精讀。教師在開展整本閱讀教學時,可為學生節選一些精彩的選段進行閱讀教學,使學生從中得到收獲,并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自主開展整本閱讀。以《三國演義》的第43回為例,這一章主要講的是為了聯合東吳抵抗曹魏,諸葛亮舌戰群儒,將持反對意見的東吳謀士一一駁倒,鞏固了孫劉聯盟之勢。這段文中有一個段落描寫得十分有趣。大致內容講的是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在將諸葛亮引見給孫權前,三次囑咐諸葛亮不要提曹操兵多將廣,諸葛亮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在教學中讓學生們討論,魯肅三次叮囑是什么原因,能表現出魯肅的什么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主張聯盟的魯肅的這一叮囑是出于怕影響聯盟,可以看出他忠君愛國,多次叮囑表明他辦事謹慎,也體現他很清楚孫權的性格。反觀諸葛亮,三次回答都含糊其辭,表明他自有主張。當見到孫權后,諸葛亮三百六十度大轉折,當即就提曹操兵多將廣,并夸大曹操實力甚至建議孫權投降。魯肅嚇得啞口無言,而孫權則憤然離席。眾人以為這是個不歡而散的結局,諸葛亮大聲說到,即便曹操如此強大,自己也有破曹之計,只是孫權也沒有問,也是看到投降派那么多,剛才不愿意說。這就引起了孫權的興趣,邀請諸葛亮進入后堂商討破曹大計。通過這段描寫,看出諸葛亮果然沒有聽從魯肅。設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按魯肅的想法,只提孫劉聯盟如何之好,刻意避開曹操的兵多將廣,這種常規的請求聯盟說辭很難引起孫權興趣。反而按這種方式,有效引起了孫權的注意,達到峰回路轉的效果,這正是諸葛亮高妙之處。最終聯盟的結果,也使魯肅的三次叮囑顯得愚笨,另一方面也通過魯肅反襯出了諸葛亮的勇與謀。另外,文中多次轉折的描寫,如諸葛亮對魯肅開始時的恭敬,到見到孫權時立刻違背魯肅;孫權從憤然離開再到主動邀請諸葛亮,在這種跌宕起伏的描寫中,不但彰顯了諸葛亮的智慧,還使文章充滿生趣,引人入勝,使學生有了自主開展整本閱讀的意愿。
綜上所述,整本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在閱讀中強化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感悟并學習其中精妙的手法,實現讀、想、寫等多方面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為有效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感悟文章的深層內涵,走進文章,愛上閱讀,從而達到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杜建偉.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J ].學周刊,2017,(35).
[2 ]車瑞華.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點[J ].西部素質教育,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