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
由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北京大學卒中論壇組委會、北京腦血管病防治協會等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卒中論壇第四十八次學術會議”,2019年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的20多位知名學者到會與近200位臨床醫生共同交流分享了近年來卒中領域的新進展新成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楊中華教授以“挑戰靜脈溶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為題并結合《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詳細介紹了當前臨床靜脈溶栓(IVT)治療的不同適應證和所面臨的挑戰。楊中華教授強調,靜脈溶栓是目前改善腦血循環的最主要措施之一,靜脈溶栓治療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并要保證患者安全。
準確掌握溶栓時間窗
楊中華教授介紹說,1995年和2008年發表的兩項有關IVT時間窗的研究,確定了3小時和4.5小時內靜脈溶栓的臨床療效,1995年發表的NINDS研究認為,3小時內進行IVT是安全的,2008年發表的ECASS Ⅲ研究則將IVT時間窗擴展到4.5小時以內,即在發病后3至4.5小時靜脈使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仍然有效。《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8》推薦,對缺血性卒中發病3小時內和3至4.5小時的患者,應按照適應證、禁忌證和相對禁忌證嚴格篩選患者,盡快靜脈給予rt-PA溶栓治療。
IVT時間窗是否還可以繼續擴大呢?楊中華教授介紹了2019年5月《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EXTEND研究結果,EXTEND研究是一項Ⅲ期、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納入了發病4.5至9小時之間或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患者。該研究將IVT時間窗從4.5小時擴大到9小時,并對影像學篩選符合要求的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患者進行CT灌注掃描(CTP)或灌注-彌散MRI后,由RAPID軟件自動計算錯配,篩選出的DWI-FLAIR 錯配患者按照1∶1比例給予阿替普酶或安慰劑,主要終點為90天mRS 評分0~1。研究結果顯示,影像學篩選出的發病4.5至9小時患者盡管出血風險增加,但IVT增加了預后良好的比例,阿替普酶組和安慰劑組主要終點發生率分別為35.4%和29.5%,該研究提示可將靜脈溶栓時間擴展到9小時。
楊中華教授說,14%~27%的卒中不清楚發病時間,醒后卒中及發病時間不詳的卒中在臨床工作中并不少見,但往往很難判斷患者的具體發病時間。比如一個患者昨天晚上10點睡覺,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時發現卒中,其發病時間窗可能至少有8個小時,因此是不可能進行IVT治療的,以往的指南也認為醒后卒中是靜脈溶栓的禁忌證。但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醒后卒中約80%的患者發病是在醒來前1至2小時,而不是在剛剛入睡時發生卒中,因此按照時間推算這些患者仍然在IVT時間窗內,仍然有靜脈溶栓治療的機會。
201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WAKE-UP試驗—MRI指導下發病時間不詳卒中的靜脈溶栓研究,WAKE-UP試驗均進行了MRI DWI檢查,DWI-FLAIR 錯配是指DWI有顯影,FLAIR無顯影。該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雙盲、安慰劑、對照RCT研究,納入標準符合其他溶栓標準,患者發病時間不詳,MRI? DWI(+)聯合FLAIR(-),主要終點為90天mRS 0~1。研究發現,如果存在DWI-FLAIR錯配,絕大部分患者發病時間都在4.5小時之內,推測給這類患者靜脈溶栓可能是獲益的,盡管可能會增加顱內出血風險,但有助改善總體功能預后。《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建議,對醒后卒中的患者進行MRI篩查,如果存在DWI-FLAIR 錯配可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另外,腔隙性梗死與微小粥樣斑和脂透明變性有關,血栓在腔隙性梗死病理生理機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確,因此有學者質疑其能否從溶解血凝塊的藥物中獲益,WAKE-UP試驗二次分析結果顯示,腔隙性梗死靜脈溶栓有獲益的趨勢。
楊中華教授特別介紹說,目前國內外指南都推薦在IVT前醫生要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2018年5月Stroke發表了《美國靜脈溶栓知情同意書調查》,知情同意的內容包括顱內出血風險、獲益具有時間依賴性、血管性水腫等副作用、醫療費用支出等。該調查認為,AIS tPA靜脈溶栓具有時間依賴性,AHA和ANN都推薦tPA靜脈溶栓前應該獲得知情同意,《美國靜脈溶栓知情同意書調查》旨在評價美國全國范圍內靜脈溶栓知情同意情況,研究者共收回268份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在3小時時間窗內36.7%的醫生都要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經常簽署的為17.1%,很少簽署的占10.6%,有時簽署的占14.6%,但也有21.1%的醫生從不簽署知情同意。獲得知情同意的時間,54.8%的在5分鐘內完成,超過20分鐘的僅為1.5%。楊中華教授認為,IVT前簽署知情同意是十分必要的。
特殊人群溶栓策略
楊中華教授說,一般認為發病3小時以內的80歲以上高齡卒中患者可以進行IVT治療,但80歲以上3至4.5小時的患者是否應該進行IVT目前還存在爭議。美國指南不推薦80歲以上3至4.5小時者IVT,主要是擔心增加出血風險。但是真實的臨床工作中往往對某些生活質量較好的80歲以上高齡患者,盡管時間窗超過3小時也會給予溶栓治療。
楊中華教授介紹,2017年10月發表了一項有關高齡患者IVT隊列研究,該研究利用SITS-ISTR數據庫,旨在了解真實世界中3至4.5小時內80歲以上患者IVT的風險和預后。研究共納入2003年至2015年14240例80歲以上的AIS患者,并在發病4.5小時內進行了IVT,其中3至4.5小時IVT者3558例。研究人員比較了發病3至4.5小時和3小時以內IVT的預后,預后指標包括3個月 mRS 評分0~2、死亡和癥狀性顱內出血(SICH)。
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大于80歲未經篩選的患者3小時以后IVT,SICH稍高,但SICH絕對數值增加很小,即80歲以上3小時后溶栓每100例患者只增加1.1個SICH,3個月的功能預后類似。因此,作者認為年齡超過80歲以上如果沒有其他溶栓禁忌證,不應該把發病3至4.5小時年齡超過80歲的患者排除在IVT以外。
對于“既往卒中合并糖尿病(HxS+DM)是否是3至4.5小時時間窗IVT禁忌證呢”這一問題,楊中華教授介紹說,歐洲藥物說明書將HxS+DM列為IVT禁忌證,ECASS Ⅲ試驗(3至4.5小時),也把HxS+DM患者排除在試驗之外,雖然HxS+DM發病3至4.5小時能否進行溶栓并沒有循證醫學證據,但在真實世界中部分HxS+DM往往也會接受靜脈tPA治療。2019年發表的一項利用美國跟著指南走的數據庫中的數據,患者發病時間在3至4.5小時,其中HxS+DM者2129例,無HxS+DM者16 690例,研究人員比較了合并HxS+DM與不合并者的特征、安全性和院內預后。
研究發現,從患者基線水平來看與無HxS+DM病史者相比,經過tPA溶栓治療的HxS+DM患者除了有卒中病史、糖尿病和更加嚴重的卒中以外,其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比例也更高,因此理論上HxS+DM預后應該不是很好。研究結果顯示,3小時時間窗tPA溶栓的AIS患者,HxS+DM與SICH或死亡風險增加無統計學關系,即此類患者IVT后不增加SICH或死亡風險。《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薦發病3至4.5小時的HxS+DM,可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楊中華教授說,血小板減少患者是否可以進行IVT也是長期十分困惑臨床的一個問題,雖然國際三大靜脈溶栓研究都建議將血小板的閾值設定為10萬/L,但對于10萬/L以下是否可以IVT并不清楚。美國和歐洲指南認為血小板小于10萬/L是IVT的禁忌證,但這個閾值僅是專家的意見。IVT前是否需要等待血小板檢測結果尚未被證實,美國指南認為在獲得血小板檢測結果前就可以開始IVT。2018年2月發表的一項大型隊列研究首次探討了不同血小板值對IVT預后指標的影響,該研究利用了TRISP前瞻性IVT登記研究的數據,其中血小板正常者6830例(15萬/L~45萬/L),減少者595例(15萬/L以下),增多108例(45萬/L以上)。研究發現,血小板小于10萬/L與大于10萬/L發生SICH、不良預后和死亡率均沒有差別,因此研究者認為,血小板小于10萬/L作為IVT的閾值受到挑戰。
藥物對溶栓的影響
目前服用抗凝藥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的患者越來越多,此類患者IVT的安全性也備受關注。楊中華教授介紹,目前指南認為如果發病前48小時內服用過NOAC,IVT是禁忌的。2017年5月發表了一項有關抗凝藥與IVT安全性研究,該研究利用美國跟著指南走-卒中登記數據,數據來源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3月間共1289家醫院,共納入42 887例4.5小時采用rt-PA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服用NOAC者251例,華法林1500例(INR小于1.7),沒有使用抗凝藥41 136例,該研究旨在了解上述3種情況下rt-PA靜脈溶栓的預后。研究者認為,經過篩選的服用NOAC和華法林者IVT是安全的。
對于使用華法林凝血酶原時間(INR)大于1.7者是否適合IVT,楊中華教授解釋道,中外指南都認為INR超過1.7是靜脈溶栓的禁忌證,但如果將INR逆轉至1.7以下就可以創造溶栓的條件,4因子凝血酶原復合體濃縮物(4F-PCC) 和維生素K等,都能夠較快地逆轉維生素K拮抗劑(VKA)的抗凝作用。2018年10月發表的一項小型隊列研究前瞻性地納入了26例服用VKA,且INR大于1.7的AIS患者,旨在探討逆轉抗凝后立即靜脈溶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6例患者平均年齡77.8歲,房顫占84.6%,NIHSS評分11.6分。給患者靜脈輸注4F-PCC和維生素K后,不等待INR結果立即開始靜脈溶栓,結果沒有1例發生SICH。該研究提示,在某些情況下逆轉INR后立即靜脈溶栓是安全和可行性的。
楊中華教授說,此前認為卒中發作24小時內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是IVT的禁忌證,但《2018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認為預防劑量的LMWH不是IVT禁忌證,治療劑量的LMWH是IVT禁忌證,但無證據。2019年5月瑞典學者在Stroke雜志上發表了一項SITS-ISTR登記研究,該研究共納入109 291例IVT患者,其中1411例發病時正在使用預防劑量LMWH預防深靜脈血栓(DVT),這一研究旨在了解使用預防劑量LMWH與未使用預防劑量LMWH的預后結果,預后指標包括SICH、腦實質水腫、7天和3個月內死亡、3個月功能依賴等。基線數據分析發現預防使用LMWH者年齡更大,房顫、心衰比例更高,NIHSS評分也更高,理論上此類患者病情較重,出血風險較高。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預防劑量LMWH,IVT與SICH或早期死亡風險增加無關。
楊中華教授介紹,輕型非致殘性卒中的定義是NIHSS評分小于等于5分,患者就診時無明顯殘疾缺損,能夠獨立步行。明顯殘疾缺損的定義為,殘疾缺損妨礙患者的基本日常生活與活動,如沐浴、步行、進食或重返工作崗位等。2018年發表的PRISMS研究是一項3b期、雙盲、雙安慰劑、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患者納入標準為發病3小時內NIHSS小于等于5分,隨機給予阿替普酶聯合口服安慰劑,或靜脈給予安慰劑聯合口服阿司匹林,主要終點為90天mRS評分0~1。該研究共納入313例患者,平均年齡62歲,其中46%為女性,平均NIHSS評分為2,NIHSS評分小于3分者占85%,從發病到治療的時間為2.7小時,共281例完成試驗,兩組SICH的風險分別為3.2%和0%。研究結果顯示,靜脈溶栓不改善輕型非致殘性卒中的90天預后。
此外,PRISMS試驗未發現輕型非致殘性卒中靜脈溶栓優于阿司匹林,因此《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也不再推薦輕型非致殘性卒中靜脈溶栓治療。同時,溶栓前MRI篩查可獲得更多信息,符合AHA指南要求,采用MRI篩查的輕型非致殘性卒中患者IVT是安全的。大血管閉塞性輕型非致殘性卒中再通治療一直存在血管內治療(EVT)還是IVT的爭論, 2019年10月剛剛發表的一項瑞士卒中登記研究,采用傾向評分—匹配法,比較了單獨EVT、EVT聯合IVT、單獨I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終點為90天mRS評分0~1,結果顯示IVT稍優于EVT。
楊中華教授最后總結說,臨床靜脈溶栓治療應該遵循個體化原則,以前禁忌證也有可能從靜脈溶栓中獲益。醒后卒中可根據DWI-FLAIR錯配選擇適合的靜脈溶栓患者,4.5至9小時時間窗的靜脈溶栓治療應個體化,且更適用于不能開展血管內治療的醫院。對于腔隙性梗死患者無需猶豫,其也有從靜脈溶栓中獲益的趨勢。準確識別和定義輕型非致殘性卒中,采用MRI篩選也許是一種有效方法,大血管閉塞性輕型非致殘性卒中再通IVT是否優于EVT尚需更多研究證實。發病前有HxS+DM病史、服用NOAC、INR超過1.7、血小板低下、預防使用LMWH,多發微出血等,IVT治療要權衡獲益和風險,確保患者安全是第一位的。
專家簡介
楊中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腦血管病中心主任醫師。長期從事腦血管病及重癥腦血管病的搶救和治療工作,擅長各種腦血管病的診治和各種重癥腦血管病搶救及術后管理。中國醫師協會急診分會神經急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神經內科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神經內科學會神經重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重癥學組副組長,中國卒中學會重癥腦血管病學會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