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保德中學 上海 200000)
田徑項目中無論田賽還是徑賽都離不開強大下肢力量的的支撐,特別是下肢爆發力素質,同時下肢力量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可選競賽形式,因此結合田徑所包含的賽事特點,在青少年田徑預備人才中有關下肢短時爆發力量的訓練安排極為重要。青少年時期是運動員身體素質快速提升的黃金時期,因此探究中學時期田徑運動員下肢力量訓練的實際成效以及訓練中尚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參考國內外優秀研究成果對不足加以適當改進,對于提升我國中學生田徑重視程度和競技水平以及促進我國田徑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為突出在不同訓練內容下爆發力素質提升的差異,本研究將爆發力訓練項目進一步補充和細化。本實驗共進行為期八周,每周兩次訓練課程的整體安排,實驗和對照兩組按照各自安排進行訓練。在實驗前進行相關測試,依據測試成績均分為人數均等且素質水平近似的實驗和對照兩組。
訓練階段:本次實驗依據訓練目的可分為初步適應階段(前兩周)和熟練掌握階段(后六周)兩大階段,前一階段主要認為為基礎內容接觸和體能調整,后一階段主要任務為動作把握和力量素質提升。初步適應階段,第一周兩組統一進行接觸學習和統一恢復體能,第二周再開始學習設計內容,其中實驗組為軟梯、小欄架和跳深依據訓練安排組合兩項進行練習,對照組則為完成全部項目,兩組練習時間均為10-15分鐘。
立定跳遠是個耳熟能詳的經典爆發力測試及訓練項目,在中學生十分重要的升學體育測試成績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一些地區更是每年必考的項目之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項目規則愈加完善,測試設備也愈加先進,測試誤差進一步縮小,也更能反映測試者的下肢爆發力的真實水平。故在實驗前后分別就中學生田徑運動員在該項目上的真實水平進行了測試,并記錄數據如下:

表1 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成績比較詳情(M±SD)
在實驗前,得益于較好的分組情況,實驗和對照兩組中學生運動員在立定跳遠項目的平均成績差僅為0.3cm,在成績波動性方面也僅為接近,且兩組對比分析的p為0.782>0.05,說明兩組之間的小幅成績差并不滿足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同時也滿足實驗開展的對象素質水平相近的要求。在實驗后,經過8周系統且持續的積極訓練,實驗和對照的兩組中學生運動員的立定跳遠成績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訓練內容的差異,兩組之間的平均成績差距被大幅拉大,對比分析p為0.023<0.05,表明在實驗后,在立定跳遠項目平均水平上,實驗和對照兩組的中學生運動員已經有顯著差距的產生,實驗組相對對照組更大的進步也初步說明了在立定跳遠水平提升既是下肢爆發力的提升方面,實驗組訓練設計的內容更具實用和高效。
總所周知任何被安排并實行的訓練內容都有其相對應的素質強化方向,在不同訓練內容下的訓練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而分析不同內容在下肢爆發力訓練中所對應的方面以及測試項目中的表現影響程度十分必要。

表2 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立定跳遠成績數據詳情(M±SD)
就實驗組而言,實驗開展前的立定跳遠的綜合成績為245±10.2cm,較實驗結束后的綜合成績250.6±10.6cm有著較大的差距,通過對比可知其差距值為5.6±0.4cm,且訓練前后的p值為0.042,略小于0.05,說明實驗組在經過特殊設計的訓練方案訓練后,立定跳遠平均水準以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并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差距,說明小欄跳的力量和身體協調性配合、跳深的腿部爆發和彈跳力提升以及軟梯的耐力和平衡性練習這樣的較多的訓練內容組合訓練方向是正確的選擇,較全面較傳統的訓練內容的帶來了更大的成效,也反映了設計的實驗安排更夠較明顯的提高中學生田徑運動員的下肢力量素質。就對照組來說,實驗后的立定跳遠成績較實驗前,由245.3±9.8cm提升至245.4±9.9cm,表明在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后,對照組的立定跳遠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比較前后成績差異,前后提升幅度僅為0.1±0.1cm,遠低于實驗組的5.6±0.4cm,表明了對照組的下肢爆發力水平提升極為有限。且前后p為0.078,大于0.05,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距的不存在也進一步印證了較小的提升效果。整體上導致該結果的主因是對照組的訓練內容強化點過于集中在力量方面,單、雙腳跳及之字單、雙腳跳乃至后續的開合跳等都主要強調下肢力量的提升,對于協調性這一調動力量效率的關鍵素質并未進行專項強化,部分項目僅是有所涉及,且固定的訓練項目在一開始便對運動員下肢力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旦到一定高度后續力量提升就會效率大跌,且固定也易導致枯燥,訓練者積極性不高自然難提好的訓練成效。
整體上,實驗組較對照組在立定跳遠成績和下肢爆發力水準提升幅度更大,同時也反映實驗組的力量為主、協調性等素質為輔的結合交叉且靈活的訓練方案在下肢力量素質的提升方面更具適用性,成效也更為顯著。
縱跳摸高的動作原理和立定跳遠類似,通過屈膝垂直立跳的方式躍至一定的高度,該過程需要很大的下肢力量去支撐整個身體的上升,且用時短,能夠很好的反映下肢爆發力水平的高低,多項目測試也進一步保證了實驗的科學合理。

表3 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縱跳摸高成績數據統計(M±SD)
在實驗開始前,實驗和對照兩組的中學生在縱跳摸高項目測試中平均成績表現極為接近,成績穩定性方面對照組表現更好,但整體上前后數據的p為0.083>0.05,說明實驗和對照兩組的組員在縱跳摸高水平上并無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實力相近滿足后續測試開展的基本需求。
在實驗結束后,實驗和對照兩組的縱跳摸高項目成績均有著明顯的提升,表明在長時間系統的訓練下兩組中學生的縱跳摸高水項目水平均有了較大的進步,兩組實驗后成績比較統計中p為0.023<0.05,說明實驗結束后實驗組較對照組的成績具有顯著性的增幅,同時也說明在下肢爆發力提升方面實驗組運動員取得了更大的進步。綜上而言,采用多內容組合訓練的實驗組較傳統訓練內容的對照組在縱跳摸高水平也既是下肢爆發力素質提升更大,且兩組后期成績比較呈現顯著差異性。
縱跳摸高要想取得較好的成績,不僅下肢爆發力要強,而且身體在上升過程中應盡力保證直立,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一定水平的身體肌肉協調控制能力,但就影響程度而言,成績優劣主要還是由下肢力量決定。

表4 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縱跳摸高成績數據統計概況(M±SD)
實驗組經過8周的系統訓練,其實驗結束時縱跳摸高成績較實驗前,由 278±11.2cm提升至 285.3±10.6cm,前后差值為7.6±0.6cm,且成績比較的p值為0.038<0.05,表明實驗組運動員在經過訓練后該專項水平和下肢力量素質有著顯著性的提高,這與實驗組設計訓練內容時在充分考慮下肢爆發力訓練的主要目的后,仍然照顧了諸如身體協調性、彈跳能力等輔助素質的訓練需求,多內容的組合提高的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和力量訓練效率。對照組后期縱跳摸高成績較實驗前,由278.3±9.8cm提升至282.4±9.9cm,前后差值為4.1±0.1cm,且成績比較的p值為0.063>0.05,表明對照組在縱跳摸高水平和下肢爆發力素質并未有較顯著的提高,但由于對照組訓練內容涉及力量訓練較多,故進步并未像立定跳遠那樣微弱。整體上,實驗和對照兩組的運動員在訓練后縱跳摸高的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實驗組表現更突出且呈顯著差距,表明多內容組合訓練的方案較傳統方案在下肢爆發力訓練方面具有更好的成效表現。
(1)通過研究發現,實驗組多內容組合訓練的訓練方案較常規訓練方案在中學生田徑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訓練中有著更好的表現,實驗前后成績提升具備統計學差異,而常規訓練內容安排的對照組前后成績不具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2)經過歸納發現在下肢爆發性力量訓練安排上,較多的強調力量主題并未能做到真正高效的提升,以力量為主,其他素質為輔的較全面的訓練模式能夠使下肢爆發力提升更快更穩;
(3)在訓練過程中,以小欄架、跳深、軟梯等多重內容的合理組合較傳統的一套更具趣味性和多樣性,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也更高,訓練期間單一和組合項目的訓練效果和期間表現更好,能夠更積極的幫助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素質的提升工作。
(1)在中學生下肢爆發力素質培養中,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可適當減少作用近似的項目進而添加入軟梯等協調性類訓練項目,以保證爆發力訓練更具靈活性和全面性;
(2)運動員參與或教師安排下肢爆發力訓練時應將訓練內容和受訓者的個人情況進行合理的結合,在訓練原則和系統性不變的情況下探索更多可行且高效的訓練規劃,使訓練更具針對性;
(3)任課教師應建立一套較全面的訓練檔案和反饋機制,及時將學生的訓練成效、不足以及個人意愿進行小結和總括,為下步訓練的高效開展提供真實且有效的借鑒,同時教師還應積極關注學生在訓期間的心理變化,及時做好心理引導工作。有條件的教師還可進行跨樣本效度驗證,進一步探究實驗效果是否具備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