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銳, 趙雙群, 王延峰
(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上海 200240)
目前,T91、T92等火電機組常用的w(Cr)=9%~12%(簡稱9%~12%Cr)的鐵素體耐熱鋼最高使用溫度可達620 ℃,600 ℃、105h下的持久強度超過100 MPa,在國內外超臨界火電機組中取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隨著超超臨界火電技術的發展,機組蒸汽參數已達到620 ℃,甚至650 ℃以上,此時,常用的9%~12%Cr鐵素體耐熱鋼在持久強度和耐腐蝕性能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不足。為了能夠滿足650 ℃級別機組的性能需要,鐵素體耐熱鋼的改型和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
(1) 采用合金化手段,對現有鐵素體耐熱鋼進行成分微調,以提高合金元素的高溫強化效果。例如:添加固溶元素Co、彌散強化元素Ta、Ti,引入平衡元素Cu。
(2) 根據組織控制原理,通過調整鐵素體耐熱鋼的熱處理工藝,改變其第二相及晶界的分布,從而提高彌散析出強化和晶界強化的效果。
(3) 引入新的加工制造技術,主要包括氧化物彌散強化鋼的制備等。
(4) 通過表面處理技術提高現有鐵素體耐熱鋼的耐腐蝕性能。
但是,上述4個方面的發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9%~12%Cr鐵素體耐熱鋼在持久強度和耐腐蝕性能方面的不足。實際上,截至目前也沒有成功開發出既能滿足650 ℃級別機組的性能要求,又在經濟性上比較合理的9%~12%Cr鐵素體耐熱鋼種。因此,為了使鐵素體耐熱鋼滿足650 ℃級別機組的性能要求,轉而開發含w(Cr)>12%的新型高Cr含量鐵素體耐熱鋼。筆者針對一種新型的w(Cr)=15%的鐵素體耐熱鋼(簡稱15%Cr鋼)進行文獻調研分析,并介紹15%Cr鋼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展望。
2000年,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木村一弘和戶田佳明在日本申請專利[2],首次披露了一種w(Cr)>13%,含W、Mo和Co且鐵素體相體積分數占70%以上的鐵素體耐熱鋼。該鋼最初的開發思路是在T92的基礎上提高Cr、W含量,添加Co元素,從而獲得比T92更好的析出強化、固溶強化效果及更高的耐腐蝕性能。自2000年至今,經過近二十年的改善和發展,這種新型高Cr含量鐵素體耐熱鋼的化學成分已基本確定,其名義化學成分見表1,其700 ℃、10 000 h下的持久強度與T92相比有較為顯著的優勢。

表1 15%Cr鋼名義化學成分
15%Cr鋼的合金化元素包括W、Co、Ni、Mo和C等,是一種高合金化的析出強化型耐熱鋼,其固溶態組織主要為鐵素體,或鐵素體+少量馬氏體。15%Cr鋼具有比T92更優的持久強度,其強化機制主要包括金屬間化合物和彌散分布的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強化,以及Co、Cr、Mo、W和Mn等元素的固溶強化。
2.1.1 W、Co元素
TODA Y等[4]研究了3W-0Co、3W-3Co、6W-0Co和6W-3Co 4種不同成分的完全退火態15%Cr鋼樣品在650 ℃和700 ℃的持久蠕變性能。結果表明:在15%Cr鋼中增加W含量會促進Laves相、μ相,尤其是χ相等金屬間化合物的析出;增加Co含量會促進碳化物M23C6在晶內析出。晶內碳化物M23C6析出強化對短時持久強度有利,χ相等金屬間化合物析出強化對長時持久強度更有利。
2.1.2 C、N元素
TODA Y等[5]在15Cr-1Mo-6W-0.2V-0.05Nb-3Co-0.003B鋼的基礎上,分別添加0.07%(質量分數,下同)的N(0C-7N)、0.10%的C(10C-0N)、0.05%的C和0.03%的N(5C-3N)、0.1%的C和0.08%的N(10C-8N),設計了4種C、N質量分數不同的15%Cr鋼,并研究了C、N質量分數對15%Cr鋼持久強度的影響。結果表明:添加N元素或聯合添加C、N元素,會促進尺寸為200~300 nm、形態良好的第二相析出,從而提高15%Cr鋼的持久強度;但是若C、N含量過高,析出相粗化長大,并導致周圍出現無析出區,則會弱化15%Cr鋼的長時持久強度。
2.1.3 Ni元素
TODA Y等[6-7]研究了Ni元素對15%Cr鋼的長時持久強度及塑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Ni是一種奧氏體穩定化元素, Ni元素含量增加,會提高15%Cr鋼固溶態組織中的馬氏體相體積分數。
圖1為不同Ni質量分數的15%Cr鋼的固溶態金相組織照片,φ(f)為馬氏體相體積分數,分別為10%、16%和22%[7]。加入一定量的Ni元素,能顯著改善15%Cr鋼的持久斷裂塑性:不含Ni的15%Cr鋼,650 ℃時的持久斷裂伸長率不到5%,斷面收縮率不到10%;而w(Ni)=0.4%的15%Cr鋼,650 ℃時的持久斷裂伸長率提高到20%左右,斷面收縮率提高到60%左右。



圖1 15%Cr鋼在1 200 ℃、30 min下的固溶態金相照片
眾所周知,熱處理是影響耐熱鋼組織及性能的重要因素。TODA Y等[6]研究了隨爐冷卻和水冷兩種不同冷卻方式對15%Cr鋼固溶態組織和持久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固溶處理+隨爐冷卻相比,固溶處理+水冷后15%Cr鋼中的馬氏體相體積分數較小,塊狀析出相尺寸較小,長大較慢,持久強度較高。
文獻[3]中所用15%Cr鋼(表1中成分,下同)由真空感應熔煉、熱軋制成15 mm厚板材,再經1 200 ℃、30 min固溶+水冷處理,其固溶態的金相組織見圖2(圖中基體為鐵素體,有少量馬氏體分布在鐵素體晶粒的晶界和晶內)。

圖2 15%Cr鋼固溶態金相照片
圖3為15%Cr鋼中幾種析出相的體積分數(Thermo-Calc計算結果)[7],析出相主要有Laves相(Fe2W)、χ相(Fe36Cr12W10)等金屬間化合物,以及M23C6碳化物、Z相(Cr(V,Nb)N)、MX型((V,Nb)(C,N))碳氮化物等。在650~750 ℃,Laves相和χ相的總體積分數接近或超過10%,由于Laves相的分解有利于χ相的析出,二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圖3 15%Cr鋼中析出相體積分數
圖4為15%Cr鋼持久斷裂試樣的背散射電子顯微組織照片[3,7]。



圖4 15%Cr鋼持久斷裂樣品背散射照片
由圖4(a)可以看出:只在鐵素體基體中發現有金屬間化合物析出,這是由于鐵素體基體中W、Mo元素含量較高,促進了持久試驗過程中金屬間化合物的析出[3,7]。由圖4(b)可以看出:由于溫度提高、時間增長,鐵素體、馬氏體中均有金屬間化合物析出,且針狀的析出相有長大的趨勢。由圖4(c)可以看出:析出相顆粒尺寸顯著長大,馬氏體晶粒中均勻分布尺寸約1 μm的金屬間化合物析出相,M23C6碳化物主要析出在馬氏體與鐵素體分界處,碳化物在馬氏體與鐵素體分界處析出和長大,與碳元素從馬氏體相向鐵素體相的擴散過程有關[3]。15%Cr鋼在750 ℃溫度下持久試驗8 000 h,析出相分布均勻,最大尺寸為1 μm左右,沒有發生惡性粗化。
T92是目前國內火電機組中常用的、持久強度水平最高的鐵素體耐熱鋼之一,圖5為15%Cr鋼與傳統的T92在650 ℃、700 ℃和750 ℃的持久強度對比[3]。

圖5 15%Cr鋼與T92在650 ℃、700 ℃和750 ℃持久強度對比
由圖5可以看出,15%Cr鋼的持久強度與T92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在700 ℃和750 ℃,15%Cr鋼的持久斷裂時間顯著長于T92,持久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二者的持久強度都有“下折”的趨勢,但是在10 000 h處,15%Cr鋼的持久強度仍高于T92。
圖6為15%Cr鋼在650 ℃、700 ℃和750 ℃的蠕變曲線[3]。由圖6可以看出,曲線可分為瞬態蠕變階段和加速蠕變階段,沒有明顯的穩態蠕變階段。



圖6 15%Cr鋼在650 ℃、700 ℃和750 ℃蠕變曲線
筆者針對新型15%Cr鋼進行文獻調研分析,從強化機理、組織穩定性和持久蠕變強度3個方面介紹了15%Cr鋼的研究現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W、Co、C、N、Ni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和固溶冷卻方式會影響15%Cr鋼的持久性能。在15%Cr鋼中增加W含量會促進Laves相、μ相,尤其是χ相等金屬間化合物的析出;增加Co含量會促進碳化物M23C6在晶內析出。晶內碳化物M23C6析出強化對短時持久強度有利,χ相等金屬間化合物析出強化對長時持久強度更有利。添加N元素或聯合添加C、N元素,會促進尺寸為200~300 nm、形態良好的第二相析出,從而提高15%Cr鋼的持久強度;但是若C、N含量過高,析出相粗化長大,并導致周圍出現無析出區,會弱化15%Cr鋼的長時持久強度。加入一定量的Ni元素,能顯著改善15%Cr鋼的持久斷裂塑性。與固溶處理+隨爐冷卻相比,固溶處理+水冷后15%Cr鋼中的馬氏體相體積分數較小,塊狀析出相尺寸較小,長大較慢,持久強度較高。
(2) 15%Cr鋼在750℃溫度下持久試驗8 000 h,析出相分布均勻,最大尺寸為1 μm左右,沒有發生惡性粗化,15%Cr鋼具有較好的組織穩定性。
(3) 通過650 ℃、700 ℃和750 ℃持久強度對比,15%Cr鋼的持久強度與T92相比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15%Cr鋼具有較好的組織穩定性,以及比傳統9%~12%Cr鐵素體耐熱鋼更優的高溫持久強度和預期更強抗蒸汽氧化性能,將有可能用于650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高溫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