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倪紫微,楊笑瑞,程曉寒,司彤彤,李 婭,徐 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結腸癌在全球與惡性腫瘤有關的死亡率中占第3位,且發病率逐年升高。由于早期癥狀和體征不典型,很多結腸癌患者被發現時已經處于晚期。目前臨床主要以多種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1]、TNM分期為主要評估指標,但是仍需要更多標志物來提高病情預測及評估的敏感性和準確性。炎癥被認為是惡性腫瘤的新標志,在腫瘤發展的不同階段起決定性作用,如癌變、促進、惡性轉化、侵襲和轉移,炎癥應答可針對腫瘤微環境進行廣泛反應[2]。炎癥反應可由多種免疫細胞觸發,包括巨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炎性反應的激活在結腸炎相關結腸癌中有重大意義,與IL-18信號通路影響上皮愈合、細胞增殖的調控失調以及腸道菌群紊亂相關[3]。目前,國外已有研究[4-6]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來評估腫瘤的預后及分期,可協助評估高危患者。本研究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120例結腸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對患者術前NLR、PLR、SII、CRP等血液指標進行檢測,并以同期30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探討上述血液指標對于結腸腺癌患者是否具有前瞻性預測的臨床指導作用。
1.1 一般資料納入標準:1)首診住院患者;2)經手術治療并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腸腺癌;3)可獲得較為完整的病史、輔助檢查及治療記錄。排除標準:1)合并非結腸癌轉移相關的其他器官組織惡性腫瘤;2)合并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血液或內分泌相關疾病;3)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相關性疾病;4)合并肺部感染等感染性疾病;5)病歷不完整或有缺漏。
依托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數字化病歷系統,檢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入院的結腸腺癌患者,根據上述納入和排除標準,共納入120例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54.12±1.06)歲。采用橫斷面調查法,根據患者病案號追蹤查閱院內門診或住院病歷查找相關隨訪信息。回顧性分析結腸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術前影像學檢查、手術記錄、腫瘤組織病理學類型、淋巴結活檢陽性數目,術前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CRP,并計算NLR、PLR、SII等指標。并以同期收集的30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齡(52.00±1.86)。
1.2 病理學評估根據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TNM分期標準[7]進性腫瘤分期,病理特征包括腫瘤大小、所處位置、形態特征、病理分型。按腫瘤位置劃分,可分為回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按腫瘤形態劃分,可分為浸潤型、潰瘍型、隆起型;按腫瘤分化類型劃分,可分為低、中、高分化;按腫瘤大小劃分,以是否>5 cm為分界線分為2組。

120例結腸腺癌患者NLR、PLR、SII、CRP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U=8 105.000,P<0.001;U=6 470.000,P<0.001;U=9 770.000,P<0.001;U=4 665.000,P<0.001)。不同年齡段結腸腺癌患者NLR、PLR、SII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U=1230.500,P=0.040;U=1072.500,P=0.003;U=1237.500,P=0.044)。不同腫瘤大小結腸腺癌患者PLR、SII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U=1 271.000,P=0.006;U=1 279.000,P=0.006)。不同T分期結腸腺癌患者PLR、SII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H=28.609,P<0.001;H=9.139,P=0.028)。不同N分期結腸腺癌患者PLR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H=6.039,P=0.049)。見表1、2。

表1 不同研究對象的NLR、PLR、SII、CRP水平比較

表2 結腸腺癌患者NLR、PLR、SII、CRP水平與期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
有研究[8-9]發現,SII、PLR、NLR等在食管鱗癌等其他腫瘤中具有個體化預測的重要價值。Hu等[10]首先在肝細胞癌中證明了SII與循環中腫瘤細胞及肝細胞癌的預后有關。Chen等[6]研究發現SII的升高對結腸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復發有影響,且比NLR、PLR在TNM分期上更具有優勢性。目前認為,炎癥為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參與體內微環境的動態變化,基于炎癥的指標與各種惡性實體瘤(包括結腸腺癌)的不良腫瘤行為和生存結果相關[11]。中性粒細胞可以通過外在途徑改變腫瘤微環境,還可通過內在途徑分泌炎癥介質以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侵襲、轉移。血小板可誘導轉移灶形成,增加循環中腫瘤細胞水平[12]。淋巴細胞減少有助于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監視。炎癥水平的增高反映了腫瘤微環境的變化,對評估早期結腸腺癌病情的發生和進展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在本研究中,結腸腺癌患者炎癥指標PLR、NLR、SII、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志愿者,提示結腸腺癌患者體內存在腫瘤微環境的炎癥反應狀態。朱璞太等[13]研究發現炎癥指標的高低與腫瘤預后具有一定相關性,高NLR患者預后更差。在本研究中,不同年齡段患者的NLR、PLR、SII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inger等[14]研究發現,衰老的免疫微環境可推動炎性反應,形成體內慢性炎癥環境,維持低度的炎性反應狀態。本研究結果提示年齡對體內炎癥狀態有影響,因此將炎癥指標應用于老年結腸腺癌患者的預后評估雖然具有一定優勢[15],仍要結合考慮年齡因素對炎癥指標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中,不同腫瘤大小、T分期的結腸腺癌患者PLR、SII水平有明顯差異,提示術前檢測PLR、SII對腫瘤大小預測和直接侵襲情況評估有重要價值。不同N分期患者PLR水平有明顯差異,提示術前檢測PLR水平對腫瘤的淋巴結轉移有預測意義。齊托雅等[16]研究發現治療前NLR針對于轉移性右半結腸癌患者具有重要預測價值。文獻[17]報道,年齡、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等均為結腸癌術后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結腸腺癌的主要根治方式為手術治療,因此,術前檢測NLR、PLR、SII對腫瘤的預后評估、手術方式的選擇均有重要意義,有利于術前對結腸腺癌患者進行預后評估,且個體敏感性、特異性優于單獨CRP測定。
由于血清學指標PLR、NLR、SII、CRP屬于無創檢查,具有簡單易行、可定量、可重復評估對照等優點,對結腸腺癌的診斷、腫瘤的大小、直接侵襲情況及淋巴結轉移情況具有重要意義。術前檢測PLR、NLR、SII、CRP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