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基于推動革命發展、推進黨的建設、動員組織群眾的需要,建構了列寧的實踐形象、理論形象、精神品格形象和國際主義者形象。通過采用各種直觀手段、推薦介紹列寧的書籍、引用他人評價、報道蘇聯國內紀念詳情等方式,使列寧形象更為生動、具體、全面。列寧形象建構,為中國革命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理論指導,對于贏得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的援助以及推動列寧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列寧紀念;列寧形象;建構
列寧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導師和精神領袖,是馬克思主義“最光榮的發揮者和承繼人”。①他關心和支持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也是中國革命的理論導師。列寧逝世后,出于各方面考慮,中國共產黨每年均舉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列寧紀念活動,建構了立體、豐滿的列寧形象。學界論述列寧形象建構的文章尚不多見,且主要集中于對列寧影視形象的分析。②本文立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列寧紀念活動中的列寧形象建構,詳述其動因、內容、方式、意義,以展現列寧形象建構在具體歷史事件、歷史場域中的發生、發展、表現,以及對中國革命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列寧形象建構的動因
列寧及其學說自傳入中國,便是作為革命理論更具體地說是作為社會主義理論的一種,由此受到趨新知識分子的高度關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受到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和蘇俄的指導和幫助,其發展壯大更是得益于列寧的建黨、治黨思想。隨著民族殖民地理論逐漸傳入,中共對列寧主義的認識與日俱增,對列寧的評價也水漲船高。正因如此,中共在紀念列寧的過程中積極建構列寧形象,這一行為還基于下述考慮:
(一)推動中國革命發展的需要。
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共的奮斗目標,建構列寧形象是激勵革命意志,闡發革命主張,推動革命發展的需要。中共借助列寧逝世一周年紀念發表的宣言,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反帝任務,向全國人民發出“站在列寧主義的旗幟之下,實行列寧主義,與全世界的工農階級聯合起來去消滅世界帝國主義”的號召。③列寧逝世三周年紀念時,《中國青年》刊文稱,中國革命因“直接或間接受列寧主義理論策略之多方的指導與影響”而蓬勃發展,所以中國各地革命民眾在列寧逝世紀念日普遍舉行活動表示哀悼并呼吁“學習列寧主義,實現世界革命”。①同期鄭超麟在《列寧主義——指導中國民族革命的理論》一文中,以前瞻性眼光論證了列寧主義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民族革命不僅過去的發展是受列寧主義理論的指導,而且未來的成功也須在列寧主義理論指導之下才有可能”。②列寧是世界革命領袖,進行列寧紀念,建構列寧形象,一方面讓中國人民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斗爭,也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讓中國人民具體了解到中國革命從來并非孤軍奮戰,而是與世界革命運動互為奧援,從而極大地鼓舞中國人民的斗志。
(二)推進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需要。
列寧逝世時,中共創立不久,尚是一個力量薄弱不夠成熟的新生組織,中共通過紀念列寧、建構列寧形象來推動黨的建設與發展。具體表現在:其一,為黨的發展把握方向。中國共產黨是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按照列寧建黨原則組織起來的。③紀念文章對列寧建黨思想進行重點闡述和研究,有利于中國共產黨人認識黨的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掌握黨的建設的有效方法。其二,為黨的壯大提供契機。如1931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蘇區宣傳鼓動工作決議》,指出“一切紀念節在蘇區都應該是廣大的宣傳鼓動的日子”,其中,“一月二十一日應該是列寧紀念周,大規模征收黨員的日子”。④其三,為黨的理論水平提高創造條件。“為要提高黨內理論水平線,加強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的教育,黨必須有計劃的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教育,翻譯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論著”。⑤
借助紀念活動的開展,中共編譯出版大量列寧的經典著作和文章,成為黨內培訓、學習、宣傳、教育的讀本和素材,從根本上提高了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
(三)動員組織群眾的需要。
通過宣傳教育以及各種活動,使人民群眾知道列寧、認識列寧、了解列寧,進而明白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是為民眾謀利益、為民族謀解放的政黨,從而提高人民群眾對中共的關注度、認可度、信任度,發動群眾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協力,共同奮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1927年1月,中共上海區委發出紀念列寧三周年通告,指出要“利用列寧同志的逝世紀念日,使我們黨的主義普遍到廣大的群眾,我們的黨員更深入到群眾中去,成為廣大群眾的政黨”。⑥1934年1月,湘贛省蘇教育部編發綱要,強調俱樂部列寧室作為推廣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機關,任務是“提高群眾的文化和政治水平,啟發群眾的階級覺悟,動員群眾加入革命戰爭”,“以馬克思共產主義造成廣大工農群眾參戰的熱烈空氣,完成工農民主革命,準備將來轉變到社會主義的社會”。⑦中共在開展列寧紀念的過程中,遵循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進行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贏得了群眾信仰,為爭取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可見,中共建構列寧形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背景下的綜合考慮。中共宣傳列寧是革命領袖、列寧主義創始人、馬克思主義發展者、弱小民族的良友,這在中國人眼里是抽象而模糊的,因此,中共從多維度、多層次對列寧形象進行了具體建構和宣傳。
二、列寧形象建構的內容
通過列寧紀念活動,中共建構列寧的實踐形象、理論形象、精神品格形象和國際形象等,從不同側面勾勒列寧形象的具體內涵。
(一)列寧的實踐形象。
通過回顧列寧生平事跡建構列寧的實踐形象,呈現列寧思想的發展歷程,是中共紀念列寧的基本內容之一。列寧逝世后十余日,鄧中夏即編寫《列寧年譜》,①以示對列寧的崇敬和惋惜。列寧逝世周年紀念時,趙世炎在《政治生活》上發表《列寧的生平與教訓》,對列寧不同成長階段的重要事跡進行概述,指出“列寧的工作,既預備了革命,又保衛了革命,且努力做到環繞四周的未來的勝利,實是馬克思主義的凱旋”。②列寧逝世兩周年紀念時,《工人之路》出版“紀念李列特號”,其中《紀念列寧與李卜克內西的宣傳大綱》簡述了列寧對工人階級、學生、士兵、被壓迫民族等不同群體的影響及貢獻。③《列寧的家世和他的事業》《列寧的祖先》④等譯文介紹了列寧的成長環境。在列寧的實踐形象中,列寧革命形象的建構尤為突出,即中共著重強調列寧在十月革命中發揮的作用。《十月革命與列寧》《列寧在十月革命中主張和言論的一致》⑤等文章,詳述了列寧與十月革命發生的前因后果的聯系,展現了列寧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在革命過程中的光輝形象。
(二)列寧的理論形象。
列寧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更是偉大的理論家,踐行“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⑥中共在建構列寧理論形象時,一方面強調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如列寧逝世16周年紀念之際,潘梓年發表《列寧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一文,闡述列寧結合新的歷史條件以及根據自己新的經驗和知識在“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國家形式”“黨的組織原理”等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⑦另一方面,中共譯載了大量列寧的理論文章和經典著作。著重推介的列寧著作包括《什么是“人民之友”和他們如何反對社會民主派》《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底最高階段》⑧等。對列寧具體學說的介紹同樣集中表現了列寧的理論形象,如鄭超麟譯《專政問題的歷史觀》,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學說的根源及其與革命社會主義史,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史的相互關系。⑨《列寧論群眾觀點》⑩概括了列寧群眾觀的主要內容,《列寧主義與戰爭》《列寧論戰爭》k則詳述了列寧對戰爭的態度及看法。此外,列寧關于婦女、青年、工人、農民問題的論述也是中共在紀念文章中重點闡釋的內容。
(三)列寧的精神品格形象。
精神品格代表著列寧的境界、胸懷和底蘊,塑造其精神品格形象對群眾具有潛移默化的價值導向作用。“山鷹氣概”“謙遜態度”“邏輯力量”“不灰心失望”“不自鳴得意”“原則精神”“相信群眾”“革命天才”是斯大林對列寧精神的概括。①沈選千描述了列寧不怕孤立與笑罵、不嫌窮困、不畏強力、不肯妥協、鞠躬盡瘁的“改造世界的應具的精神”。②王拓在《列寧的戰斗精神及其工作作風》一文中贊揚列寧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勇敢,強調列寧“有一種非常忍耐力和堅定不拔的精神”,他的成就是“基于魄力、天才、經驗、決果,幾種要素融合為一塊而得出的成果”。③
沈友谷在《談列寧做人的風格》一文中提出列寧偉大的才能與平凡的為人態度構成其整個崇高的性格,前者指列寧能夠在復雜的政治形勢與歷史事變中做出最明確果斷的分析和指示并領導行動的方向,具備超人的智力和毅力。后者則是列寧與人交往真誠,說話認真,“對一切工作細心準備”。④
(四)列寧的國際主義者形象。
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支持者,秉持明確而堅定的國際主義立場,構成其國際形象的基本來源。“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⑤等口號體現了列寧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1916年,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一文中提到中國、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自決問題,同樣體現了他的國際主義關懷。《列寧論東方民族的解放運動》 ⑥《加強民主團結——紀念列寧,研究列寧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⑦對此有所論述,指出列寧關于民族問題的政策與策略充滿國際主義精神。中共還通過展現列寧對中國革命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和幫助,來建構列寧的國際主義者形象。從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的開展,列寧始終關注中國革命形勢和國內情況,并表示關心和同情。1912年1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起草《關于中國革命》的決議,聲明俄國無產階級懷著極大的熱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視中國革命的成就,并斥責俄國自由派支持沙皇政府掠奪政策的行為。⑧
《列寧與中國革命運動》⑨《列寧與中國人民解放的事業——為列寧逝世十五周年紀念而作》⑩等文章闡明了列寧及其學說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產生的重要影響。
在列寧紀念活動中,中國共產黨人講述列寧生平,傳播列寧理論,宣傳列寧精神,介紹列寧對中國人民的同情,贊揚列寧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列寧形象隨之具體化、生活化,廣大革命群眾得以深化對列寧的認識,從了解列寧其人其事,到認同列寧理論學說,進而迸發自覺學習列寧主義投身革命斗爭的熱情。中共建構了具體的列寧形象,同時也需要采取多維方式促進列寧形象在人民群眾中的傳播。
三、列寧形象建構的方式
中共在紀念列寧時,通過采用不同的直觀手段、報道蘇聯國內紀念詳情、推廣介紹列寧的書籍、引用他人評價等方式來建構列寧形象,在一定意義上也促進了列寧形象的傳播。
(一)采用各種直觀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創作圖像和畫像。中共對列寧神采和風貌進行細致描繪,以求在民眾心中留下關于列寧最直觀、生動的形象。《時代》雜志多期刊登列寧雕像的圖片,刻畫不同情境下的列寧,或發言,或沉思,或前傾坐于椅子上呈眺望姿態,每個瞬間都承載著不同的歷史。①二是創作詩歌和歌曲。詩歌、歌曲簡短且富有旋律,易于傳播,能讓群眾在朗讀或歌唱的過程中加深對列寧的感情。戈寶權輯譯《列寧在詩歌中》,逢列寧逝世紀念在《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上連載,主要收錄蘇聯人民歌頌列寧的詩歌,尤其是蘇聯各民族的民歌,體現出列寧其名、其人、其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歷千古而不朽”。②三是放映電影。1942年1月,《新華日報》連續刊登《列寧在一九一八年》的電影放映廣告,觀眾在影評中表示,“整個影片給我們一個非常滿意的印象”。③四是出版發行明信片。1924年4月,《中國青年》第22期刊登“上海書店啟事”:“本書店新近由廣州寄到照相信片六種——馬克思,列寧,孫中山,托洛茨基,盧森堡,李卜克內西——托本書店代售。印刷精美,定價低廉;每種抵售大洋三分,批發七折”。④
(二)推廣介紹列寧的書籍和翻譯出版列寧著作。
1927年1月,新青年社出版《馬克思主義者的列寧》,宣傳它“是論列寧在馬克思主義上地位的一本言簡而意明的書”。⑤1928年1月,《布爾塞維克》推薦《列寧主義概論》一書,認為“列寧逝世第四周年紀念(一月二十一日)到了!我們怎樣紀念這一位全世界被壓迫階級人類之導師呢?只有更明確的,了解他的學說。斯大林這一書就是研究列寧主義最好的著作。”⑥1943年列寧誕辰73周年前夕,華北書店翻譯出版左琴科的《列寧故事》,有讀者作出評價,列寧“巨大的智慧,驚人的天才,敏銳的機智,和他的樸素明朗的性格,就像磁力一樣吸引著我,使我感到無限的感動和崇敬”。⑦
1944年1月,聯共(布)中央附設馬恩列學院編著的《列寧生平事業簡史》在國內出版,有中、俄、英文版。該書強調,“列寧在蘇聯勞動者和全世界被壓迫者底腦海和心靈中永存著”,“他的事跡和學說,將永垂千古,流傳萬年”。⑧翻譯出版的列寧著述包括《列寧選集》,1940年1月,《新華日報》刊登其廣告,指出該版本“根據蘇聯馬恩列寧院之俄文原版譯出,并經過精研馬列著作者負責政治校對,絕非外間一般從英法德日轉譯者可比”。⑨這些書籍從多個角度展現列寧偉大的一生,其出版推廣,使列寧形象深入人心。
(三)引用他者的評價。
“形象是能引起人們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作為一個關系范疇,形象既包括客體的外在呈現,也包括主體對客體的主觀感知和評價”。⑩引用名人對列寧的評價,從他人角度間接引導和增進民眾對列寧的認知,是建構列寧形象的方式之一,具有客觀性。斯大林在《悼列寧》一文中說:“列寧不僅是俄國無產階級的領袖,不僅是歐洲工人的領袖,不僅是殖民地東方的領袖,而且是全球整個勞動界的領袖”。①這一評價在紀念列寧時常被采用。列寧逝世后,孫中山在“關于列寧逝世的演說”中,頌揚列寧“是一個革命之大成功者,是一個革命中之圣人,是一個革命中最好的模范”②,并在致電蘇聯駐華代表加拉罕時,稱贊列寧的“名字和對他的紀念將永世長存,人們將繼續珍視他那種造成最高度的政治家和有創造力的領袖的英雄品質。他的著作也將永存,因為他的著作是建立在一定會掌握和統治未來人類的思想和希望的這樣的社會觀念上的”。③孫中山對列寧的這些評價也時常見諸各種紀念文章。
(四)報道蘇聯國內列寧紀念詳情。
一是刊登、轉載為數眾多的蘇聯報刊雜志紀念列寧的文章和蘇共領導人紀念列寧的講話。如1944年1月,《解放日報》譯載斯契爾巴科夫在蘇聯列寧逝世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報告。④
二是報道蘇聯紀念大會、民間集會及紀念空間建設詳情,如《紀念列寧,蘇聯舉行盛大儀式》《全國人民熱烈紀念列寧七十誕辰,各城市紛紛舉行展覽會》《蘇聯人民對于列寧的敬愛——列寧中央博物館》等。三是對蘇聯國內列寧書籍翻譯、出版及發行情況進行整理。列寧逝世25周年紀念之際,《列寧著作發行統計》一文稱“根據全聯邦書報協會所公布的統計,列寧的著作從1917年起,到1948年為止,一共出版了174000000冊。列寧的偉大遺產——他的許多著作,被譯成了77種蘇聯和外國語文”。⑤這些報道,讓中國民眾更深切地了解到列寧對蘇聯和世界的貢獻,有利于列寧形象的廣泛傳播。
中共采取上述方式來建構列寧形象,使其更為生動和立體。這也為列寧形象在全國范圍的傳播提供了媒介手段,能加快傳播速度和增強傳播效果。在傳播過程中,這些形式既包含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又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便于群眾接受,形成一種聲勢和氛圍,引起社會關注。中共建構列寧形象,民眾認可列寧形象,這對革命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和作用。
四、列寧形象建構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建構列寧形象,并結合著列寧的精神、學說和思想來關照中國革命現實,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提供動力,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贏得了蘇聯對中國革命的援助。中共建構列寧形象,不僅為了追念列寧的偉大功業,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中共對蘇聯的關注和對蘇共領導人的尊重,并重視說明列寧與斯大林的關系,稱其為“列寧的戰友和學生”,⑥表達與“良友”蘇聯“攜手并進”,“合力共作”的愿望,⑦維系了中蘇友好關系。在中蘇友好的主旋律下,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給予了積極的援助。比如,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從軍隊訓練到作戰計劃制定再到軍隊具體指揮的全過程都有蘇聯顧問參與。⑧1937年8月,蘇聯與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譴責日本侵略中國的暴虐行徑,是對中國抗戰的道義支持。之后,蘇聯不僅向中國提供軍事物資的援助,還派遣大量軍事顧問和志愿人員援助中國對日作戰。⑨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中共的幫助不僅僅表現在物質上或經濟上,更多地還表現在政治上、組織上乃至許多具體政策和策略上面。①中共也借列寧紀念表達對蘇聯的感謝,《新華日報》的社論《列寧逝世十五周年紀念》即強調“蘇聯是最表同情于我國的一個國家”,呼吁“學習列寧的精神”,“堅定我們的意志”,“在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大道上向前邁進”。②
二是推動了列寧主義的中國化。其一,中共為紀念列寧編譯出版的經典文獻以及發表的紀念文章,包括社論、列寧特刊、列寧號等構成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文本和理論基礎。其二,各地舉辦列寧紀念活動,更大范圍地傳播列寧形象,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群眾基礎。1924年《團湖南區委關于教育宣傳的報告》記載了當年列寧追悼會的情況:“同志暗中主持進行。三月九號舉行。參與人數約千余人,發紀念冊一萬份,傳單、相片五千份”。③中共通過舉行這些活動,用具有感染力的方式,提升群眾參與度,激發群眾革命熱情,把深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化為通俗易懂的行動指南。其三,列寧室、列寧班等列寧符號的運用成為推動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宣傳教育機構。中共要求在工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開辦工人夜校、列寧室、識字班等組織”,在農村方面則“發起組織工農夜校、俱樂部、列寧室”等教育團體。④其四,紀念列寧時闡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實現途徑,即馬克思列寧主義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使馬列主義中國化,這是擺在中國馬列主義者面前的一個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豐富發展了列寧主義,如關于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問題、關于革命的武裝力量問題、關于革命的戰略和戰術問題、關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政權問題等。⑤
三是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理論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列寧的名字及其形象,成為旗幟和號召,“列寧”和“列寧主義”分別被喻為“我們的旗幟”和“我們的武器”,⑥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熱情,為中國革命尤其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持。以《時代》雜志為例,《我們一定能在列寧——史大林旗下獲得勝利!》《列寧精神不朽》《用勝利去光輝領袖的紀念》等轉載文章報道了二戰中蘇聯戰場的情況,重點強調“高舉列寧的像當作旗號”,⑦堅信“蘇聯和一切反法西斯人民,一定勝利,一切被壓迫的民族,一定能獲得解放,新的民主主義和戰后的民主和平世界,一定會實現。因為列寧的旗幟,是勝利的旗幟!”⑧列寧形象作為革命旗幟,發揮著精神感召作用,為處于艱苦抗戰中的中國人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此外,列寧是“世界革命的領袖,他的名字是特別的與東方民族解放運動及中國勞動階級解放運動發生密切的關系的”。⑨在建構和宣傳列寧形象的過程中,列寧主義得到了充分闡釋和宣傳,在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指導了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反復宣傳和強調列寧關于民族殖民地理論的重要意義。趙士炎在《列寧主義之理論與實際》中認為“中國革命的問題,就是列寧主義的民族問題”,“中國革命的問題,可以依列寧主義的民族問題來解決”。①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傳入中國后,為中國共產黨人所接受和把握。中共二大在吸收理論成果并正確分析國際國內環境的基礎上,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給中國人民指明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1943年《解放日報》的社論便稱,“中國革命的根本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是列寧所規定的”,“我們應該多多去請教那位革命中的‘圣人列寧”。②
五、結語
“‘形象是指由所有感知器官收集到的某一客觀事物的總信息量,經大腦綜合加工后形成的總印象”。③列寧形象可以解釋為,列寧展示給外界的風貌,從而外界對他通過直接或間接感知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的印象和評價。列寧形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塑造主體即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發揮作用,而認識主體即人民大眾對它則有一個認知形成發展的過程,列寧紀念是列寧形象建構的有效實現途徑。
中共依托列寧紀念建構了立體、豐滿的列寧形象。紀念列寧既有事跡方面的宣傳,也有理論方面的研討;既有全國性紀念,也有地方性紀念。中共開展紀念活動,展示列寧的偉大形象和優秀品格,促使人民群眾從心理和思想層面接受列寧其人,到認同并信仰列寧主義,形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自覺運用列寧主義。中共建構列寧形象,宣傳列寧的精神品格,滲透其思想和學說,歸納總結出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特性,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的話語權掌握以及自身形象建設,是中共在艱苦復雜的革命斗爭中,進行政治動員和增強黨的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列寧是實行家兼理論家”④,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是全世界勞動者和被壓迫人民的偉大首領”⑤,這些從不同維度對列寧形象的概括貫穿列寧紀念活動開展的全過程。列寧形象建構促進了列寧的精神、思想、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列寧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有利于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實現。
(鄒芬,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