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學之道的比較與發展

2020-04-06 04:40:43王義遒
大學教育科學 2020年2期

摘要: ?大學的宗旨和目標代表著大學的內涵。對比中西方大學的宗旨與目標可以發現,其共同點是通過教育使自然人成為能與他人和睦共處、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的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無論《大學》中所言“新民”,還是《學記》中的“化民易俗”,都強調“愛國”“為國”的觀念,作為維持宗法親情社會秩序的“禮”也就成為了大學的核心理念。中國近代大學雖然是“舶來品”,但堅持了中國的人文傳統,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而西方大學更看重知識與科學,強調純粹理性的觀念,尤其是大學被移植到美國后,又發展出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項職能,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學之道”在“中西合璧”的基礎上有了兩點新的重大發展: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強調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此兩點與傳統大學之道之間具有包容性與邏輯合理性,也是當下我國必須堅持的“大學之道”的新常態。

關鍵詞:大學之道;大學宗旨;大學目標;大學文化;中西方差異;發展與前瞻

中圖分類號:G40;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20)02-0046-07

一、大學之道的內涵

什么是大學之道?也許有人會說,兩千多年前的我國典籍《大學》里已經說清楚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確,這個“大學之道”經過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的闡釋與弘揚,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幾乎是盡人皆知了。它指明了大學的宗旨與目標,即所謂“三綱領”: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同時,《大學》也規定了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及其基本內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共八個環節,常稱之為“八條目”。它特別強調“治國”的義利關系,“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也就是要求通過個人接受教育、修養成為服務于社會、國家和人類的人。

上述諸點只是道出了中國古典“大學之道”的要旨或核心,還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內涵。《大學》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其實,《禮記》中還有一篇《學記》,它不但將《大學》里的“三綱領”具體化為“化民易俗”“近悅遠懷”的作用,宣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而且對教育體系做了明確的闡述,提出“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等不同層次教育機構的概念。它還規定了“入學”后要隔年考核,使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如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這實際上將“小學”與“大學”區分開來,甚至大致規定了學習的年限。入“大學”大體上與孔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相當,就是說小孩子大概十五歲開始可以上“大學”了。它還制訂了施教的七條規矩,對禮儀、學習態度、時序甚至懲戒工具都做出了規定。

《學記》還明確了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思想,并對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教師的作用做了比較細致的論述。譬如,教學活動有“藏脩息游”四種方式,即:課內要努力吸取知識;課外要做作業進修所學的;休息時要學習各種技藝;還要廣交學友、互相砥礪。在教學方法上提出了“豫時孫摩”四條原則,這就是說:要防患于未然;要及時地進行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天賦實施教育,就是“因材施教”;還要互相研討觀摩實習。同時,它又有針對性地指出了當時存在的“教”的六種弊端和“學”的四種失誤,強調“教”要啟發誘導,促進學生主動學,切忌強制包辦;“學”要掌握分寸,不能貪多偏狹、淺嘗輒止。它還進而描述了對教師的要求與作用、為師要嚴,要有淵博的知識,要以身作則,要讓學生能主動跟著自己學。這樣,它也就指明了理想的師生關系。這可能就是梅貽琦“從游論”的雛形[1]。由此,它說明了尊師重道的道理,而“擇師”應當是非常慎重的。對教學手段,《學記》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在“結論”中,它還著重論述了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原則,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學記》所講的是要培養“治國平天下”“化民易俗”的“君子”和官吏,他們是管理國家的人。這與《大學》的觀點一致。

《學記》可說是世界上第一篇完整的“教育學”古論文。它闡釋“大學之道”不僅包括大學的宗旨與目標,而且給出了辦學的整體理念,包括:對“大學”的界定,大學體系、制度,大學教學的原則、具體內容、方法和手段,還有大學師生關系和對教師的要求,等等。總之,《學記》道出了大學之道的文化內涵。

然而,《學記》畢竟是兩千多年以前中國先賢(尤其是儒家)對教育(特別是對大學教育)的一些看法的結晶。而近代中國大學卻是“舶來品”,深受西方大學理念和工業化的影響。這給“大學之道”帶來了不少變化,并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比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教育使人成為人”(兩個“人”分別表示作為動物的自然人和社會人)鮮明地拓展了《大學》的綱領。作為一個教育機構,舉辦大學的宗旨定位,其內部治理與管理規章,處理各種內外關系的原則等,也應該是大學之道或大學理念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職業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國際化,大學的職能不斷擴充,其結構已經非常復雜化了,舉辦大學的動機與大學的運行機制也更為多樣化,大學里教和學的方式、學科與學習內容的編設又發生了新的變更,因而“大學之道”的內涵也會隨之更新或擴充。因此,探索“大學之道”的命題應該是十分寬泛、細致切實,又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充滿前瞻的。本文主要圍繞大學的宗旨與目標,即其要旨或核心來展開較為詳細的討論。

二、東西方大學宗旨的同異及其影響

用上面康德的話來說明西方對教育(包括大學教育)的目標與作用,總體上似乎與我國傳統的觀念大致相同,都是通過教育使自然人成為能與他人和睦共處、服務于社會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的社會人。然而,細想起來,它們還是有所區別的。

在我國,由于兩千年前已經形成了民族國家,知識分子通過個人的修身養性要成為具有治理國家、乃至“平天下”的知識和能力的“君子”,塑造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人文傳統、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從春秋戰國開始,特別是漢以后“獨尊儒術”,這種精神持續發揚,到宋儒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家國情懷的至理名言。這里所謂的“心”只是指日月運行、宇宙萬物存在的“規則”,而并非是它們運行的內在規律與本源動力;而“命”則是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即所謂“安身立命”。這當然是崇高的人文關懷與擔當精神,體現經國濟世的崇高氣節。

華夏民族自從管仲以來的歷朝歷代雖也產生過不少經濟管理人才,為國家治理與天下太平推出過許多改革舉措,然而,他們所重視的主要在于調和生產關系,使百姓和睦相處,“和為貴”,天下太平,而真正關注從根本上提高生產力,特別是改進生產工具的不多。“不患寡而患不均”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思想。所以,中國大學的傳統教育目標,說“新民”也好,“化民易俗”也好,都是基于社會與國家治理的,強調的是“仁”。在華夏農耕親情社會里,“國”只是“家”的放大,“天子”“國君”是大“家長”。大學培養“君子”,協助國君來推行這一套宗法倫理,以治理社會與國家。這反映宗法皇權社會對大學教育目標的尊重。所以“天地君親師”,師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作為教育者,就是這套宗法倫理關系的推行者與傳承者。后來王朝漸衰乃至覆滅,“君”為“國”所取代。而將這套教育目標體現在對學生的要求上,則是京師大學堂成為單純教育機構之后首任總監督(相當于校長)張亨嘉于1904年上任時對學生的訓詞“為國求學,努力自愛”八個字[2]。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規則”或“秩序”,且認為它是客觀實在的事物存在與變化之“道”。在人際交往中,它體現社會等級劃分的倫理關系,即“禮”。中國的大學之道脫離不了這個“禮”。這種文化傳統偏重于保守和包容。但是,這套觀念很少想到,天下太平了,人口就會不斷增長。如果生產力維持在原有水平不變,受自然資源的限制,一定時段之后,社會就會出現物資供給不敷人口繁殖的現象;而階級的存在,“不均”是必然的,于是就會有造反,致使天下大亂。所以,在華夏社會,雖然先賢創造了理想的教育目標,卻從未真正持續實現過。社會總是先治而后亂,亂而后治,如此往復,循環不已。

以古希臘和希伯來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則不同。根據科學史家吳國盛的觀點,由于他們以航海和游牧為生,接觸的以陌生人為多,形成了以獨立自主的個人為主體的契約文化[3]。這種文化強調個體自由,拷問對“自己”的認識。這種拷問就在于追求事物“存在”(“自己”是其一)的永恒本質與規律的知識,養成了萬事問個“為什么”的理性。這是西方文化追求科學推理與探索真理的源頭。起源于中世紀的西方近代大學,無論是博洛尼亞大學(學生管理為主),還是巴黎大學(教師為主)模式,都繼承了這個傳統;其基本價值觀念就是:大學是教學與研究科學真理的學者共同體,大學雖然并不完全排斥功利目標,但卻是很次要的[4]。歐洲的民族國家形成較晚,像上述兩所大學的師生都來自許多城邦國家,因此大學根本就沒有什么“愛國”“為國”的觀念。這種大學之道的核心理念持續到19世紀工業化時代。這時,英國教育家紐曼(1801-1890)提倡“自由教育”,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知識本身”[5]。他所指的“知識”包含了人類所擁有的全部知識體系,但卻不包括為謀職所需要的專門技藝。他排斥科學研究作為大學的任務,說“探索與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功能”;他要培養的是具有智慧理性的“紳士(君子)”。與此同時,德國教育家洪堡(1767-1836)則提出了與其不同的一系列大學理念,其中主要的有:大學具有探求科學和修養個性與道德的雙重任務。這里的“科學”也不包括實用技藝,是“純科學”。他認為唯有通過科學探求才能達到“修養”的目的,主張在探求和創造中完善人格。所以,大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創造知識。為了能夠創造,“自由是必需的,寂寞是有益的”。于是,修身、科學、自由、寂寞成為德國古典大學的四個核心觀念[6]。

然而,中國文化典籍中除了屈原因受極大冤屈而發出過悲天憫人的《天問》之外,少有拷問事物本質和原由的探索,而多是作“應什么”或“要怎樣”的論述的。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缺乏近代理性科學的基因。這正如陳省身先生所說,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知道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卻無法找到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180°的平面幾何的推論[7]。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難以用來進行數學演算這個偶然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缺乏近代理性科學,依賴于經驗規則的創造發明而提高了生產力、并通過人多勢眾而積累了巨大財富的中國,被在近代工業化機器生產中制造出大量先進商品器物和堅船利炮的西方國家打敗了,失地賠款,喪權辱國。到這時,中國人才猛然醒悟:自己受侵略、挨宰割,是因為缺少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工藝技術,生產力薄弱,武器不精良,從而出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科技的“洋務派”,開啟了“變法維新”的舉措。于是,“西學東漸”,原有的國子監(太學)和民間書院被廢棄、改造,模仿歐洲(或通過學習日本)的新式學校興起了。

中國文化是包容的,這種來自異族的“舶來品”迅速在中國安身。然而華夏文化又是保守的,它堅信自己的“正統”。這樣就出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外來的科學技術只能作為發展經濟與軍事的工具而加以利用。1902年頒布的《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了辦學綱領是“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還要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這里的“開通智慧”,就包容了紐曼與洪堡的基本理念——追求知識和科學,但“忠愛”與“實業”,“趨向”與“通才”,卻完全反映了要服務于滿清王朝和富國強兵的功利主義宗旨。所以,中國現代大學從開辦以來,就充滿了西方大學所沒有的家國情懷,它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斗轉星移,西方出了個美國。它將歐洲的“大學之道”移植了過去,卻并未照單辦理。他們吸取了紐曼和洪堡的大學理念,根據美國發展各州經濟與社會的需要,開辦了不少更適應自己需要的大學,有重要創新。他們不但繼承了“自由教育”理念,還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強調大學創造與擴增知識的功能,并且還要直接進行社會服務,以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不過,這時大學的社會關系也比此前復雜得多,不僅學科眾多,附設的專業研究機構不少,而且各類研究生人數也大大擴展,出現了“多元化巨型大學”[8]。這樣,大學行政管理也變得非常繁雜,在管理機制上產生了“學院型”與“經營型”之爭[9]。這種“大學之道”的新元素帶有濃重的實用主義色彩,卻是符合美國實際的,對美國后來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

可是,滿清時期創辦的幾所大學并沒有改變中國貧困落后挨打的局面。美國的進步使中國人覺醒,沒有社會政治制度的改變,讓昏庸無度的專制王朝繼續當政,中國沒有出路。于是發生革命,成立民國。不久,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又發現,沒有思想文化上的大轉變,即使政體變了,社會依然照舊,民族不得復興。這樣,新文化運動乘勢而起,豎起了“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洶涌澎湃。“全盤西化”“打倒孔家店”也獲得一時風光,“中體西用”成為落水狗。此時“五四運動”波及全國,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訪華兩年,到處宣揚“民主主義教育”;原來靠美國返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支持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學堂升格為大學,并獲得迅速發展。這些影響使中國高等教育界以學習美國的“大學之道”為主流,大學以知識為中心,形成了傳播、擴增(創造)和應用知識的三大功能,或稱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獨立、自由的學術風氣和評議會等大學民主管理制度也像雨后春筍般地在各類大學興建起來。這使中國現代大學體制逐漸完備,走上正軌。

即使如此,我們也可看到中國大學體制中固有文化的“大學之道”的影子。這就是大學教育歸根結底是作為“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工具,它始終缺乏西方大學那種“知識就是目的”的“自由教育”(“為知識而知識”“為科學而科學”)的獨立性。這種功利主義傾向成為中國大學發展的一塊短板,阻礙有才能的學者取得長期穩定的支持以收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它一直依附于某種權力,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是這樣,在新的共和國中也是這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主”“科學”這兩面大旗也不過是作為國家救亡和民族復興的工具而已。因此可以說,中國大學一直是在“中體西用”的體制內建設與運行的,這體現了華夏文化的保守性。然而,恰好就是這種保守性成為了我們今日得以“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大學之道在中國的發展與前瞻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方針,高等教育發展巨大。1949年全國僅有高校221所,學生約12萬人。到2018年,全國有普通高校2 663所(其中高職院校1 418所),在校學生總規模達3 833萬人,毛入學率為48.1%。在學研究生則有273.13萬人,其中博士生38.95萬。近年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每年增長數在2%以上,估計目前它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標準。無疑,中國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那么,從“大學之道”角度,中國大學有哪些發展變化呢?從根本上來說,大學服務于國家發展這一基本原則沒有變。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學發生了兩點重大變化: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尊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二是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學率,促進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這是了不起的成就。這兩點中前者體現了“中國特色”;后者反映了時代特征(所有發達國家和少數發展中國家都已普及高等教育了)。

那么,為什么將這兩點作為“大學之道”的發展呢?這兩點是否與之前的大學之道有矛盾呢?下面作簡要分析。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大學之道”的根本宗旨

1.教育必須堅持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并將人文置于科學之上,這是“大學之道”的基本邏輯遵循

從歐洲發祥的現代大學,其首要精神是科學。科學的追求是無邊際的,什么事情,什么問題,都可以進行拷問:有什么?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首要的前提是自由和獨立,它不能依附于任何利益和權力,否則就會受到限制,設置了邊界與禁區,從而就會妨礙對客觀真理的探尋。因此,1988年在意大利慶祝博洛尼亞大學成立900周年的時候,由世界各地主要大學校長所共同簽字的《歐洲大學憲章》,將“基本原則”的第一條規定為“處于社會中心的大學是一獨立機構”,“應獨立于一切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權力之外”(筆者有幸參與此盛典,并代替當時北京大學丁石孫校長在其上簽了名)。

然而事實上,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愿望。任何當代大學想完全擺脫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權力的影響,取得真正徹底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快,科技已成為最重要的“第一生產力”,它關乎每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與未來命運。因此,政府與社會勢力會千方百計地干預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與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權力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其運作與行為難免帶有功利色彩。二是由于進入20世紀以后,科技發展迅猛,即使是做基礎研究,個人單槍匹馬難以取得重大成就,許多課題往往需要有巨額投資的設備裝置和大批人員組成的團隊齊心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借助國家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成為必需。國家與社會也須從全局考慮,權衡得失利弊,以決定對某項科研活動是否給予資助或否決。三是由于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社會與人類帶來福祉,也可能造成貽害、甚至滅頂的災難。目前全球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態破壞就是一例。這樣,任何一個科研項目或技術課題是否可以啟動與運作,必須仔細考察其社會影響和后續效應。而這些也必然涉及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利益。四是由于當下科學技術發展還萌發出眾多的科學倫理問題。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人們或許會問,漫無邊際的科學研究是否能解決人間的一切問題?無所不能的技術可否制造出某些人所要的任何東西?答案是否定的。而且,當下機器人、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腦科學、基因技術的發展,既能大大改善人類的生產能力與生存狀態,也會造成災難性的倫理質疑:生命過程能否計算出來、人可否長生不老、人可否知曉與控制他人的思維過程與內容、人可否隨心所欲地繁殖出理想的后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是這些都能實現,對人類究竟是禍還是福?難以預測。

正因為這樣,科學實際上是受限的,技術不是無所不能的。試以曾經標榜實行“3A原則”(Academic freedom, Academic autonomy, Academic independence,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獨立)的哈佛大學為例,我們只要讀一下《哈佛規則——捍衛大學之魂》一書[10],就可發現它跟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權力的結合是何等緊密的了。我們看到,現在“3A原則”在哈佛大學幾乎已偃旗息鼓了。

上述對科學技術的限制,用一句話說,就是不能將科學研究及其作用過分地、不恰當地、片面地強調和發展到“科學主義”的地步,特別是不能將它充斥到教育領域。這已引起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深刻憂慮,他們認為“科學主義”將沖擊完備的、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美國克龍曼的《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就是反映這種憂慮的著作之一[11]。

筆者翻閱了本世紀出版的我國關于教育學的著作,一個明顯的印象是,不少作者都試圖將教育學視為一個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在實驗基礎上嚴密論證的“科學”,因而他們將重點都放在從腦與神經科學及認知科學中獲取結果與方法,進而單純從“認知”上去論述教育目標與方法,這樣就會迷失教育的方向,放棄對人生意義的拷問,缺乏對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教育終極目標的追求。

不錯,“認知”、追求知識是大學之道特別是“自由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不過,我們要仔細辨認,這種“知識”是指人類擁有的全部知識體系,其中也包括人生意義、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內涵。而認知確是大腦與神經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因此也完全可以從生理心理機制上將人類智能的產生與運行作為自然科學進行實驗研究。美國學者加德納就將人類智能分門別類地從生理心理上進行分析論證[12],提出了“多元智能結構”概念,對教育有很大幫助和啟示。不過,我們不要忘了加德納自己所說的:“‘多元智能不應該是也決不是教育的目標。教育目標必須反映人類自身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決不可能簡單地來自科學理論”。

因此,教育學的“科學化”傾向可能并不是正面的,它將銷蝕教育的真諦。教育必須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合,而且將人文置于科學之上。這才是符合邏輯的,因為科學本來就是人的活動的一部分,是人對客觀真理的探討活動及對其結果的表述。所以,它是“人文”的一種內容。這樣,意識形態在這里就起著重要作用。

2.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科學的獨立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實現理想的“大學之道”的必然要求

從中國的情況來說,傳統的“大學之道”本來就帶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人文關懷,“科學救國”和“教育救國”曾經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寄托所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大批知識分子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投身于火熱的革命與建設大潮,使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站起來并富起來了。當下我們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正要“強起來”,但內憂外患仍然嚴重存在,還有許多艱難困苦的任務要解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萬眾一心地攻堅克難。因此,在現階段,大學要取得完全獨立只是一種幻想,大學還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

不過,大學原則上仍應追求不受功利和權力影響的目標。科學史表明,將科學變成為生產力必須以技術為媒介,而從科學原理和規律到能滿足人們需求與福利的物質或精神產品,或與其相應的服務,是一個十分艱難曲折復雜的長期過程。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是“無用”的,只能滿足少數人的好奇心理,所以,從事基礎研究者往往需要有一種狂熱的興趣和閑適的心態,“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竺可楨),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我國當下要求經濟轉型,一個重要障礙是技術上的原始創新不足。原始創新來源于基礎研究,由于它浩渺無際,因而不可能按計劃出成果。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中,在高精尖技術上還留有不少空白,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被人家“卡脖子”,因此,目前我國的科學研究還偏重于有定向目標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國力的增強,“無用”的漫無邊際的基礎研究將會逐步增加。到那時候,就可實現“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愿景,諾貝爾科學獎自然會不斷涌現。預期這種時刻的到來也許不會等待太久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歷史表明,如何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科學的獨立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關乎高等教育與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方面,這甚至會影響國家民族的興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技術人才的基礎上才能確保黨的領導。涉及科技文化事務決策,黨和政府要傾聽內行的意見,遵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來處理,不做過多干預。在科學技術問題上絕不能“瞎指揮”,以致造成像“大煉鋼鐵”“超聲波熱”一類的荒唐事。只有這樣,中國大學和科技事業才會走上康莊大道。因此,大學不斷追求這種科學的獨立自由精神將和黨的領導形成一種合理的張力,成為實現理想的“大學之道”中的常態。

(二)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具有適應于當代社會文明程度的信仰和智能的普通勞動者或公民,是當代中國“大學之道”的時代特征

大學之道應該體現時代特征。整個人類進步了,財富總體上在增長,全球的文明程度在提高,人們受教育程度也相應提高。就我國而言,高等教育已經接近普及了。就是說,不久之后中國社會大多數人都受過高等教育了,這是社會或世界進步的結果,也是社會趨于公平的表現。但是我們看到,無論是中國傳統的,還是西方近代的,“大學之道”都是以精英教育為出發點的產物,培養的不是治理國家和天下的“君子”,就是有閑暇時間可用來從事科學文藝活動的“紳士”或“某某家”之類的“英才”。因此,他們是社會的高階人士,是少數。這種“大學之道”難道能適用于普及高等教育的現況嗎?顯然不能。

當下,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我們提出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也就是說,大學所培養的應該是“人”,是能在社會立足并做出貢獻的人,是普通勞動者或公民,而不僅僅是居于平民百姓之上的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的治理者或“人上人”。當然,我們必須在前面加一定語,即培養具有適應于當代社會文明程度的信仰和智能的普通勞動者或公民。而這個信仰就應該是以24字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特別要尊奉與踐行對于公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八個字,培養具有責任感、創新和擔當精神的“公民”。這就是“德”。至于人必要的“智能”,則應是科學與人文融合,能夠理性認識自己、認識周遭、認識世界大勢,能夠與他者對話、反思自我、進行批判性思維,從而能自如地應對錯綜復雜迅速變幻的世界的智慧與能力。所以,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應該是清晰的。

不過,“大學之道”也并非千校一面,它應當體現學校的特色定位。大學還有多種多樣的,也有服務于特定地域與人群的。在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也應當允許有不同類型精英教育的存在。這使大學園地顯得萬紫千紅、五彩繽紛。

科技在迅猛發展,信息在快速流通,人們的體力勞動乃至多數腦力勞動,將逐步被機器所代替。瞻望前程,世界在不斷進步,但人類是否能走向更加文明,能否構成和諧的命運共同體,教育負有重大責任,“大學之道”起著關鍵作用。然而,當下我們看到,世界上亂象叢生。在這里,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少數操縱著當代尖端科技手段的人控制了世界絕大多數的財富。對此,有的人怪罪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認為當下社會是“過教育”了。這當然并不符合實際,是不對的。但這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大學到底怎么了?

歸根結底,“大學之道”的根基在于“文化”。“文化”即“人化”,“人文化成”;也就是“育人”“立德樹人”。《易經》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學作為文化機構,應該以繼承和創新文化為使命,成為國家文化科學的標志,并以此來解決國家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乃至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人類更加“文明”。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簡明確切地來表述“大學之道”呢?有待大家進一步思考討論。

參考文獻

[1]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01):1-9.

[2] 王義遒.論自愛[J].高校教育管理,2015(03):30-46.

[3] 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27-35.

[4] [瑞士]瓦爾特·呂埃格,[比]里德-西蒙斯.歐洲大學史(第1卷):中世紀大學[M].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458-188.

[5] [英]約·亨·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15.

[6] 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大學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62-84.

[7] 陳省身.陳省身文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244.

[8] [美]克拉克·克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12.

[9] 王義遒.探索新型綜合大學——王義遒教育文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513.

[10] [美]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規則——捍衛大學之魂[M].梁志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5.

[11] [美]安東尼·克龍曼.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M].諸惠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0-89.

[12] [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誕生20周年紀念版[M].沈致隆,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6.

The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y

WANG Yi-qiou

Abstract: The purpose and goal of university represent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omparing th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ir common point is to make natural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who can live in harmony with others and serv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ountry.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concepts of "patriotism" and "for the country" are emphasized in both the "make intimate association with people" in “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the people and changing the customs" in “Xue-Ji”. As a "rite" to maintain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of family love and social order, it has become th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ies. As a result, although the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an "imported products", they adhere to China's humanistic tradition and have a solid character in creating strong feelings of home country. Western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knowledge and science, and emphasize the concept of pure rationality. Especially after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was transplan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t has developed three function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which has obvious utilitarian colo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university ideology" has two new an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irst, it adheres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second, it emphasizes on improv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oal of running a school. These two points are inclusive, logical and reasonable with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ideology that must be adhered to new standards of university ideology.

Key words: university ideology; university purpose; university goal; university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19-11-12

作者簡介:王義遒(1932-),男,浙江寧波人,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大學文化研究;北京,1008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视频a|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亚洲另类色| 青青操国产|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激情区|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黄色a一级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页|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毛片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网2014| 久久一级电影|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麻豆小视频|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日本免费a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综合色吧|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88av在线| 日本91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