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學針對性不強、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提出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路徑:打造智能資源庫,營造差異化的學習環境;線上線下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打造師資團隊,提高授課教師教學水平;構建課程考評新體系,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智能教育 高職 計算機基礎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3-0167-03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與學習科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新領域,其重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分析、理解教與學的內在規律和影響因素,進而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共同發展創造良性的教育條件,具有智能化、自動化、個性化、多元化、協同化等典型特征,主要包括個性化智能學習、交互式主動學習、智能校園和智能圖書館系統。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已成為未來教育變革的重要趨勢。當前,多數專家和學者主要對智能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進行探討,但較少人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結構、教學內容及方法、實施方案等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分析高職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學習環境、教學方法、學習自主性、師資隊伍、考核評價等方面,探求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和學習系統性融合,構建智能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實現提升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教學目的。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
計算機基礎課程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方法,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設計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進行統一的學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時應用網絡進行課堂教學,但也只是在固定的機房上課,不支持移動學習、自主學習及碎片化學習,教師仍沿用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或“學生問、老師答”的單向教學模式,側重“回憶、理解和應用”的目標培養,缺乏“實時互動、分析、評價和創新”的培養機制。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
雖然中學已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但是只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門課程,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學生以主考科目為學習的重點,難以顧及此門課程的學習,導致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薄弱。而且,中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應用計算機基礎相關知識的機會較少,學習內容沒有學以致用,計算機操作技能沒能得到強化。盡管相對專業課來說,計算機基礎課程難度不大,但是對高職學生而言,受限于學習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普遍不高,大多數高職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薄弱,操作技能不強。
(三)教學針對性不強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師為主”教學模式,在“我講你聽”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滿堂灌”“滿堂教”地進行計算機基礎理論灌輸,不分專業差異,忽視學生差異。課堂授課中,老師大多“我講我的”的課,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未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學生參與互動不足,無法調動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學資源同質化、教學方法單一化,無法滿足學生追求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四)師資水平參差不齊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學生規模在不斷擴大,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課老師并沒有增加,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就教學任務來說,6個任課老師每學期承擔的教學任務都在48個班左右,每個班的授課時數為48,專任教師在最大限度地承擔授課任務之外,剩余的任務通過讓學校的行管人員兼職上課完成。行管人員大部分畢業于非師范類學校,缺乏系統的教育教學知識,本身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還要進行額外的教學,無暇顧及備課、做課件、備學生,疲于應付,導致備課不充分,教學過程缺乏完整性,授課內容缺乏全面性,課堂組織缺乏嚴密性等。
二、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路徑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不能僅著眼于學生技能訓練,而應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信息化素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將智能教育教學手段運用到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從學習環境、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師資團隊等方面對課程進行改革,使其更加適應高職學生的特點,更具特色,更加符合現代化教育教學要求。
(一)打造智能資源庫,營造差異化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可將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內容,以一個個知識點為主線,制作成相應的微課或視頻教學資源,發布到相應的智能教學平臺,利用網絡平臺重新整合和優化計算機基礎相關資源,將分散的知識、章節系統化,集約設計為若干個專題模塊,以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學習。高職學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也參差不齊,不同水平的學習者需求僅靠在課時有限的傳統課堂授課中是難以得到滿足的。而利用智能資源庫,學生在課外也可以進行線上知識的學習,可以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從而實現“預習時間”的最大化,延長教學時間與學習時間,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一門課程,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疫情之前學校一直采用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由于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本學期所有主講內容(24個理論課時)采用線上教學+所有上機實驗內容(24個實踐課時)采用線下教學模式,此舉措有效地地解決了疫情之下不能面授的問題,但從教學效果而言,并沒有取得最佳效果。本學期選取一個人數較多并具有代表性的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全班共51人,調查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理論教學全部采用線上授課,認為效果“一般”或“不好”的學生總共占比50.98%,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此方式教學效果不理想,與預想的占比低。如果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授課模式,“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占比最高,占49.02%。調查結果表明,單一的線下教學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要求,與當代高職學生喜歡智能化教學、追求自由式學習的特點不相符,因為線下教學對于上課時間、地點要求較高;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上機操作為主,采用單一的線上教學教師不能直接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能當面指正學生不會的操作。因此,只有將這兩種模式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對于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純理論知識或學生比較熟悉的操作,教師可以通過發布相應的教學資源,采用線上教學或布置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于操作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則采用線下教學,面對面指導,直接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具體如表3所示。
(三)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
學習自主性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探知自覺行動力的體現,如何提升高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任課老師面臨的一個難題。首先,在課堂中廣泛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打造優質課堂。其次,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平臺,在分析學習資源內容和使用狀況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特性標簽化。系統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實現個性化的智能推送,督促學生學習,增強學習的時效性和精準性,以便學生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現狀,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打造師資團隊,提高授課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元素,其教學水平決定了課程教學質量。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所有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課,教學任務比較重,一直都是由專任教師+行管老師兼課來完成教學任務,導致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加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建設符合項目式、模塊化教學需要的教學創新團隊,不斷優化教師能力結構。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專任教師方面。首先,在政策上多鼓勵支持專任老師外出交流學習,多為其提供進修學習、培訓的機會,促使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主動學習新技術,為建設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多樣化需求的課程資源、提供學生終身學習資源做準備;其次,在校內經常組織任課教師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改善自身知識層次結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2.兼課的行管人員方面。首先,提高準入條件。實行聽課制,要想上課,先進行聽課,把聽課作為兼課老師接任該課程的前提條件。比如,某行管人員計劃下學期申請兼課,在申請兼課的前一個學期至少聽完20個課時的專任教師的課,通過聽課,兼課老師熟悉教學內容,學習專任教師對課堂的組織、教學方法的應用、課堂的管理經驗,提高自身授課能力。其次,指定專任教師指導兼課教師,建立“專”帶“兼”的考評機制,對于通過考評的專任教師,計算工作量,并在課帖中體現,真正實現指導教師“權、責、利”的統一,提高指導實效。再次,通過集體備課,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允許進行個性化教學探討。
(五)構建課程考評新體系,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嚴格落實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加大過程考核、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格考試紀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價與反饋機制,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隨著課程教學模式的改變,原來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已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現代化的要求,評價體系也應隨之改變。課程考評體系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教師的課程評價體系,如表4所示;二是學生的課程考核體系,如表5所示。
傳統課程考核方式主要看考試結果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同時考核手段也較單一,一般直接以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證的成績進行認定或課內考試以平時成績30%(包括考勤和作業)+期末考試成績70%進行認定,而課內考試一般采用“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模擬練習系統”進行,題型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不同學生抽取的套題難度差異比較大,考試的公平性的目的難以體現,同時也打擊了學習認真學生的積極性,無法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應健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在保留通過考證可以獲得該課程成績認定這種方式之外,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價與反饋機制,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具體見表5。
在以上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對教師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非常熟悉所教授課程,還要掌握智能教育的信息技術,準備更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學生的考核則更注重過程的考核和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意識培養,進而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職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之一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應順應時代潮流,改革教學模式、方法等,從學習環境、教學方法、學習自主性、師資隊伍等方面,實現智能教育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使得該課程授課智能化、個性化、多元化、協同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吸引力,進而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提升高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技能和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寧虹,賴力敏.“人工智能+教育”:居間的構成性存在[J].教育研究,2019(6).
[2]張潔.人工智能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林區教學,2019(12).
[3]吳兆明.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管理的思考 [J].機械職業教育,2019(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S].教職成〔2019〕13號,2019.
[5]郝彩琴.信息化教學模式下高職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建立的探索[J].輕工科技,2020(2).
【基金項目】2020年校級教改類項目“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研究”(柳鐵校發〔2020〕23 號);2020年省部級教改類項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與實踐”(全國工信行指委〔2020〕9號)
【作者簡介】黃梅香,廣西全州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計算機方向)。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