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子文
現代籃球,日益顯現出“通過簡約明快但充滿變化的攻籃配合帶動進攻組織”的趨勢特征,速度飛快、對抗劇烈的競技態勢對球員/隊的進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常認為,進攻行為包含個人進攻、進攻基礎配合及其上述兩種形式組合而成的整體行動,其中進攻基礎配合系指進攻隊員兩三人之間為了創造攻擊機會,合理運用技術而組成的合作方法,它具有承接個體行動和組合整體戰術的重要作用。[1-7]然而在現有理論框架下,人們對進攻基礎配合的認知卻存在一些問題,繼而導致在競技實踐中對進攻基礎配合的內涵與外延執行不夠、挖掘不透,阻礙了籃球技戰術的豐富和發展。
進攻基礎配合之所以從理論到實踐層面都存在瑕疵,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孤立看待問題,傳統觀點習慣于從局部視角出發討論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即掩護、擋拆、傳切、策應和突分,卻忽略了將之放在復雜多變的真實比賽場景下予以統籌安排,造成各分類邊界不清、聯系不明,乃至不能整合觀測口徑進行嚴格意義上可重復、可比較的統計與分析。鑒于此,本文擬借助整體、動態的系統論觀點,對籃球進攻基礎配合進行反思和重構,以及嘗試建立新分類概念及其臨場表現指標。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進展做出貢獻。
以籃球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及其臨場表現指標作為研究對象。
1.2.1 理論分析
運用系統論科學工具并結合競技籃球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通過對比分析、歸納演繹的方式重構進攻基礎配合分類概念,各分類概念按照“破防重點→配合方法→內部種分→組合與變化”的順序予以表述。
1.2.2 內容效度檢驗
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工具中的條目樣本能恰當反映所要測量概念的程度,通常采取專家評定并計算評定者間一致度(Interater agreement)和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的方法來說明內容效度。[8]就本研究而言,首先慎重選擇競技籃球領域具有豐富經驗且擅長研究概念內容方面的專家五人,具體名單見表1。

表1 內容效度評定專家一覽表
其次,制定內容評定問卷。在專家填寫問卷之前,詳細介紹本研究主要內容、研究意義與測量目的,評價格式見表2。

表2 分類概念內容效度評價表
最后,計算內容效度。評定者間一致度,系指專家評分一致的條目數(都評分1或2的條目加上都評分3或4的條目)除以條目總數,計算結果不能低于0.7。內容效度指數包含條目水平(item-level CVI, I-CVI)和測量水平(scale-level CVI, S-CVI)。I-CVI為評分3或4的專家數除以專家總數,鑒于本研究專家人數為五人,因此要求所有專家意見必須一致,即I-CVI=1.00。S-CVI為評分3或4的條目數除以條目總數,S-CVI須不小于0.80。均值S-CVI為評分3或4的條目比例的平均值,通過計算I-CVI均值得出,均值S-CVI須不小于0.90。
通過對比國內籃球典籍[1-3](以下簡稱《籃球》)與國際籃球聯合會主編《FIBA Basketball Glossary》[5](以下簡稱《Glossary》)中關于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表3),發現差異主要有三:(1)《Glossary》中有助攻但無策應的明確解釋,《籃球》反之;(2)雖然《籃球》和《Glossary》均有傳切,但《籃球》中將一傳一切、空切歸入傳切,而《Glossary》中將“切”單獨歸類,十三種“切”也遠較“一傳一切、空切”詳致。(3)《Glossary》中給出了擋拆配合概念,《籃球》中無擋拆配合的明確解釋。

表3 中外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對比
相較于中外理論殊途同歸的表面差異而言,背后隱含的共性問題更加值得注意,主要有四:(1)未界定內外結合、強弱側轉移以及手遞手等帶有明顯戰術意圖的傳接球配合,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存在缺漏。(2)某些分類概念在表述上存在交叉重疊,如《籃球》中策應與傳切都涉及同伴切入,而持球隊員給無球隊員做的掩護有時候同手遞手傳接球區別不清;在《Glossary》中,UCLA掩護和UCLA切都涉及UCLA戰術,在臨場觀測中并不像字面解釋一樣容易區別,等等。(3)由于攻防對抗與博弈,某些進攻基礎配合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瞬時轉化,如,以掩護開始但中途變為傳切,類似這樣的配合在現有理論框架下無法得到合理解釋,因為單純認定其中任何一個配合都不能準確刻畫行動特征和配合意圖。(4)某些分類概念在內部種分上沒有執行統一標準。如掩護/Screen,有的按位置分為前、后、側、反掩護;有的按照是否行進間分為定位、行進間掩護,等等,這就造成臨場觀測無法清晰判定掩護類別和統計次數。
總之,現有進攻基礎配合分類概念在表述上既沒有考慮攻防互動影響,也沒有考慮各分類間聯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進攻基礎配合理論與實踐相分離。
2.2.1 重構與定義
重構進攻基礎配合分類概念,主要在于處理局部與整體兩視角間的沖突,使之從局部看是準確的,從整體看也是清晰的。與此同時,還要正視各分類在臨場行動中的動態聯系與變化,使之真正體現“承接個體行動和組合整體戰術的重要作用”。具體思路有四點:(1)遵循“特征不重、觀測不漏、邏輯不亂”的臨場表現分析要求,厘清進攻基礎配合各分類的配合方法與概念邊界,建立整體和局部相兼顧的進攻基礎配合分析視角和“觀察單位”[9]。(2)基于攻防博弈與對抗因素,明確各分類破防重點。(3)基于系統聯系角度,明確分類間的組合與變化。(4)兼顧中外理論差異并側重本土化語境,以便實踐應用和推廣。具體見表4。

表4 進攻基礎配合的分類概念
2.2.2 演繹與討論
本研究關于進攻基礎配合采取五分法,即有球掩護、無球掩護、傳切、突分、策應,在概念重構過程中試圖表達如下幾點新意。
二者破防重點不同,一個圍繞球(控球隊員)展開配合,一個圍繞人(無球隊員)展開配合,將有球掩護、無球掩護分開表述可凸顯各自的行動邏輯,且有利于同《籃球》[1-3]中掩護配合以及《Glossary》[5]中screen、pick-and-roll進行概念區分與銜接。其次,有球掩護后控球球員可直接投籃,也可突破分球或傳球給其他同伴;無球掩護后球員行動方式也比較多樣,因此有/無球掩護的概念表述均限定為有球或無球掩護瞬間的配合行動,不涉及掩護后處理球過程,這樣有助于臨場判斷更加清晰和有條理。如,有球掩護后,如果控球球員突分,則為“有球掩護+突分”;如果傳球給其他同伴,則為“有球掩護+策應”。無球掩護后,如果其中一名球員切入并接傳球,則為“無球掩護+傳切”;如果其中一名球員不切入并接傳球,則為“無球掩護+策應”,等等。
配合方法表述為“進攻球員抓住時機和出其不意插向內線區域接同伴傳球實施攻擊”,除了凸顯行動的突然性和創造性外,還明確界定為“進攻球員插向內線區域”,使之與各類非插向內線區域的快速移動形成區別。本研究認為,傳切的最重要戰術意圖就是直搗籃下,并非所有快速移動都必須歸屬切入,諸如“popout cut、V-cut、L-cut”等非插向內線區域的快速移動歸屬球員個體無球擺脫技術似乎更合理。
2.2.2.1.3 策應

圖1 三類策應的示例
將之界定為傳接球配合,方法表述為“或以轉移,或以助攻,或以接應的傳接球方式協助進攻”,強調策應的戰術意圖在于通過轉移、接應或助攻的傳接球方式策動與協助攻擊。本研究認為,新表述有助于完善進攻基礎配合分類概念;有助于同傳切或突分進行明確的概念區別。換言之,除傳切和突分之外所有帶有明顯戰術意圖的傳接球配合都可歸屬策應。在臨場實際中,轉移策應多表現為內外結合或強弱側擺動的傳接球,一個轉移策應可由一次或幾次傳接球構成;助攻策應等同于《Glossary》[5]中的助攻,即同伴接球后直接得分的傳球,一個助攻策應通常由一次傳接球構成;接應策應多表現為過渡性(含手遞手)傳接球,一個接應策應通常由一或兩次傳接球構成(圖1)。此外,如果持球隊員給無球隊員做的掩護清晰可判,可界定為“接應策應+有球掩護”;如果不清晰可判,可單純界定為“接應策應”。
關于進攻基礎配合分類概念的內部種分,主要為了滿足臨場表現分析要求,須符合“標準統一、不重復、不遺漏”的原則,至于諸如前、側、后掩護等種分概念,本研究認為屬傳統技戰術教學范疇,沒有必要也不宜納入臨場表現分析語境下關于進攻基礎配合的內部種分。具體見表5。

表5 進攻基礎配合各分類的內部種分
如前所述,進攻基礎配合具有組合整體戰術的重要作用,進攻基礎配合分類間的豐富聯系構成了籃球比賽相當部分進攻表現的實際情況,其中最主要聯系可概括為“鏈組合”和“變排列”。所謂“鏈組合”,也即幾個進攻基礎配合組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組合”系數學概念,意即任意兩基礎配合之間沒有前后順序限定,如有球掩護←→策應,可先有球掩護后策應,也可先策應后有球掩護(圖2)。所有進攻基礎配合之間均可進行“鏈組合”,由若干進攻基礎配合組合而成的整體戰術執行越流暢、銜接越緊密,就越容易產生組合效應。反之,如果執行不順暢或被防守割裂,則無法達成整體配合意圖。

圖2 “鏈組合”示例
所謂“變排列”,也即某個進攻基礎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突然轉化為另一個進攻基礎配合。“排列”系數學概念,意即能夠實現突變的兩配合之間有前后順序限定。“變排列”之所以限定前后順序,原因在于前一個配合實際上是為后一個配合營造了“某種突然改變”的情景。換言之,并非任意兩個進攻基礎配合之間都可以實現“變排列”。本研究結合籃球比賽情景歸納出六種“變排列”,具體見圖3。

圖3 六種“變排列”示例
從更深層面看,雖然本研究將進攻基礎配合分類間聯系概括為“鏈組合”與“變排列”,但不意味著這兩種聯系只能單調出現和孤立運行,實際上非常有可能存在這兩種聯系之間的“再聯系”。具體而言,進攻方總是力圖順暢完成若干基礎配合組成的整體戰術,也即成功操作“鏈組合”,但基于執行力、默契度、防守對抗等因素,勢必導致某些時候整體配合效果欠佳,比賽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傳統執教理念通常會認為“還是進攻執行得不夠完美”。對此本研究并不認同,理由是籃球比賽中攻防表現具有極端復雜性,尤其是競爭博弈與防守破壞性常常導致整體戰術無法按照預先設計完成。換言之,整體戰術在執行過程中“遭遇各種意外”可能屬于常態,因此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改善進攻表現和提高配合質量”,更要思考“當面對各種攻防意外時如何應變”。從這個角度而言,只有“變排列”與“鏈組合”奇正相倚、虛實相濟,才能保證技戰術打法順利執行。如圖4所示,在有球掩護、無球掩護、策應三個配合結點上,同時并存“變排列”與“鏈組合”兩種系統聯系走向,一向受迫就轉而執行另一向,復合性進攻思路將創造性地導致防守顧此失彼。

圖4 “鏈組合”與“變排列”系統聯系圖

表6 分類概念與臨場表現指標相關程度評價表
是:專家評定為“相關”(3或4);否:專家評定為“不相關”(1或2)。
3.1.1 本文從整體、動態的系統論觀點出發,按照“破防重點→配合方法→內部種分→組合與變化”的順序對進攻基礎配合各分類進行概念反思與重構,有/無球掩護界定為“掩護瞬間的配合行動”;傳切界定為“進攻球員抓住時機和出其不意插向內線區域接同伴傳球實施攻擊”;策應界定為“或以轉移,或以助攻,或以接應的傳接球方式協助進攻”,經過統籌安排后新分類概念能夠做到整體與局部視角相兼顧。
3.1.2 進攻基礎配合相互間聯系可概括為“鏈組合”與“變排列”,“鏈組合”系指幾個進攻基礎配合組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在“鏈組合”中,任意兩配合之間不存在前后順序限定。“變排列”系指某個進攻基礎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突然轉化為另一個進攻基礎配合。在“變排列”中,能夠實現突變的兩配合之間有前后順序限定。本研究歸納出六種“變排列”,而在有球掩護、無球掩護、策應三個配合結點上,實際上并存“變排列”與“鏈組合”兩種系統聯系走向。
3.1.3 本研究根據新分類概念建構了11個進攻基礎配合臨場表現指標,內容效度檢驗結果:評定者間一致度0.96,I-CVI約0.98,S-CVI最低值0.91,均值S-CVI 0.96,可作為統一觀測口徑下的臨場統計與分析參數。
3.2.1 依據本研究建立的11個指標,可實施進攻基礎配合臨場表現分析,包括統計相關頻數,分析不同攻防情景條件下各分類的組合變化特征等。
3.2.2 本研究闡明了不同進攻基礎配合之間的聯系特征,下一步將從個體行動與進攻基礎配合的聯系角度出發,繼續完善籃球比賽臨場進攻表現觀測指標與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