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彥,楊聲瑞
冰雪運動興起于北方,天然具有環境限制大、設備要求高的特點,這造成了我國冰雪運動北強南弱、冰上技術性項目發展較好的狀況。但同時,冰雪運動也有體驗感強、復滑率高的特色。而在北京-張家口冬奧會的申奧成功后,全國熱烈響應“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口號,我國冰雪運動熱潮隨之而起。經濟實力雄厚、技術水平領先的南方城市上海開始步入群眾體育中冰雪運動的發展期。冰雪人群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收入和消費水平高的特征。
十九大后,我國已步入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新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遭遇了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的申奧成功,不僅在彰顯國家經濟政治實力、營造中華民族形象等方面有積極影響,而且使冰雪運動的熱潮迅速從競技體育領域蔓延到群眾體育范疇中,提升了冰雪運動在群眾中的知名度以及普及度、刺激了冰雪運動的群眾體驗需求、吸引了社會力量在冰雪運動相關項目上的投資,引發了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
《2019全球滑雪市場報告》、《2018中國冰雪產業白皮書》等報告都預測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初級滑雪市場,中國現有滑雪人口約為1300萬人,僅占總人口的1%,遠低于鄰國日本和韓國的9%和6%,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漲,冰雪運動也有了更多發展的動力。如圖1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滑雪參與人數和參與人次不斷增加,且滑雪人數增速明顯比滑雪人次增速快,說明滑雪的重復率高,一旦體驗或習得再次重復接觸滑雪的可能性大;以及一次性體驗滑雪者占比的逐年下降,并在2018年保持穩定,也印證了這一現狀。目前,我國冰雪運動整體上呈現出參與比例低,未來潛力大的特點。
2018年上海生產總值(GDP)高達到32679.87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50萬元。充沛的資金保障、成熟的市場機制、超前的體育運動觀念、廣袤的休閑運動消費市場都是上海發展冰雪運動的必要條件。

(注:此圖由作者根據《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8年度報告)》[1]數據自繪。)
圖1 2014-2018年我國滑雪參與人次人數圖
如表1所示,上海市長期舉辦七大國際性頂尖品牌賽事等一系列體育賽事,一方面顯示出上海市從政府到相關企業的杰出的體育賽事承辦能力,營造出良好的體育名城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國際級頂尖品牌賽事的舉辦引發了群眾對于新興體育項目的觀賞興趣和參與欲望,帶動了體育相關產業的繁榮。
因氣候、溫度、場所的特殊限制性,在南方城市中冰上運動得到推廣和普及的可能性更大,上海的群眾在冰雪運動的實踐多半實現在冰場上。“上海建有11片冰場和5家滑冰俱樂部,而且已擁有初具規模的青少年冰球聯賽,并在小學設有三級不同年齡段的冰球梯隊,同時還已連續舉辦了3屆中小學生冰上運動會。”[2]這些大型真冰滑冰館和商業化俱樂部為上海群眾體驗冰上運動提供了場館條件[3],但上海市尚沒有一所建成并開放的滑雪場,這成為上海雪上運動發展緩慢的一大表征和一大阻力。

表1 上海市舉辦的國際性頂尖品牌賽事
場館設施是雪上運動普及、發展的基本必備條件。結合當下初級滑雪者較多的現狀,上海可以優先考慮建設旱雪場地、滑雪模擬器場館等技術導向型場館,以彌補地理條件對上海發展雪上運動的劣勢,同時帶動滑雪設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圖2 上海市冰雪運動相關政策焦點分析圖
如圖2所示,與上海市發展冰雪運動的相關政策主要有三種趨勢:一從宏觀上規劃全國或地區的冰雪事業,從競技體育、人民健康等角度出發;二從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角度助力冰雪運動發展,三少數政策側重于冰雪運動場地、學校冰雪運動的建設。
雖然冰雪運動發展政策的利好并沒有如同全國范圍的冰雪運動熱潮波及上海,上海的冰雪運動的發展仍然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但是同時具備政策環境鼓勵、經濟條件優越、消費市場廣泛、賽事經驗豐富等優勢條件也為上海冰雪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國家層面的冰雪運動的各項政策更加傾向于指導南方城市因地制宜,發揮地理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室內冰雪項目,經濟發達城市偏向于冰雪競賽表演和休閑健身方向的發展,成為北方地區冰雪運動事業的輔助力量。上海市則規劃在發展群眾體育事業時將冰雪運動納入推廣范疇。
充分發揮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的示范效應,發揚上海舉辦各類體育賽事的引領作用,勇于主辦、承辦各類冰雪項目賽事和表演,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力量,在上海市營造冰雪文化氛圍,深入挖掘冰雪運動精神文化內涵[4],在國內外塑造出上海市在體育冰雪賽事承辦上的良好形象,積極實踐為達成“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而奮斗,響應上海市建設“上海文化”品牌和“上海服務”品牌的需求,將發展冰雪運動作為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上海市冰雪運動僅依靠有時效性的政策利好和奧運氛圍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將深化經濟轉型中的需要供給側改革引入冰雪運動相關產業經濟中,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冰雪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的前景開闊,修建技術導向型冰雪場館、承辦種類豐富的冰雪賽事將帶給體育旅游、體育場館設備制造、體育賽事贊助等行業帶來連鎖式的直接利益,隨之刺激冰雪運動的體驗人次增長,促進冰雪運動的人才培養、體育媒體等領域的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說,發展冰雪產業經濟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就業、吸引社會資本不斷投入體育產業,從而令發展上海冰雪運動和繁榮上海冰雪產業經濟成為相輔相成的互相依存關系。
將冰雪運動納入群眾健身推廣項目中,大力推廣冰球、冰壺、旱地滑雪、花樣滑冰等各項特色不同的運動項目,積極引進與培養冰雪運動教練人才和場館維護人才,與職業冰雪運動隊伍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穩步協調并借助市場資本、政策利好、社會組織等建設完善各類商用或民用冰場和雪場[5],利用新媒體、新零售等多種渠道加大宣傳營銷力度、降低冰雪運動參與門檻[6]。前期以吸引群眾體驗為主,讓冰雪運動順利進入上海群眾休閑健身的項目范疇中;后期逐步培養上海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習慣,深入挖掘冰雪運動的精神文化內涵,使冰雪運動可持續性植根于上海。
為保持上海市冰雪運動的常態化、可持續化發展,需將冰雪運動進校園作為上海市冰雪運動推廣的重點。上海市可以借用非校園設施的冰雪活動場館和培訓教練人才,開設冰雪運動校園體驗性課程,大力開展推進冰雪項目相關活動的開展,培養青少年對冰雪運動的熱情,提高青少年冰雪運動的技能習得比例,與素質教育的方式和目標相結合,豐富學生體育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7],同時也為上海冰雪競技項目培養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