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硯春
中國幅員遼闊,內陸多數省份交通和水路便利,有著眾多的人口和龐大的國內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統治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體時代,中國經濟一度曾經屹立與世界之林。工業革命以后,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差距逐漸拉開。1949年,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中國的命運發生根本性改變,政治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開始了漫長的探索。面臨著西方大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這個人口眾多的傳統農業大國,通過與前蘇聯的合作,艱難地構建自己的工業基礎。這個時期,中國主要與蘇東國家發展對外貿易。1977年,中國內地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僅僅為140億美元。當時中國臺灣為180億美元,韓國是210億美元,日本則是1410億美元。
中國的開放政策,尤其是對西方世界的開放,貫穿于整個80年代,并一直延續至今。中國經濟改革的每一步都在促進對外貿易和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并拉近中國與全球市場經濟的距離。1984年4月,美國總統里根訪問中國。中美關系的緩和打開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之路,也為中國商品叩開了美國市場的大門。中國逐漸成為西方投資的新目標。對外貿易使資本流入中國,帶來了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資金。1979-1982年,中國利用外資的項目有920個,實際資金為17.69億美元。2017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項目達到35652個,實際利用外資1310.40億美元。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出口產品結構落后并且產品競爭力較弱,當時需要大量進口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所以整個20世紀80年代對外貿易基本是逆差狀態。這個時期到90年代初期,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比較密集的行業主要是服裝、鞋類、箱包、塑料制品、電子元器件等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1992年以后中國進入市場經濟階段,中國的出口逐漸由工業制成品替代初級產品,對外貿易開始由逆差轉為順差。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加,中國產業結構迅速升級,這時期的外商直接投資集中在微電子、汽車制造、大飛機制造、通信設備、儀器儀表等資本密集型產業。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出口商品享受進口國較低的進口關稅或優惠關稅,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提高了出口貿易的經濟效益,改善了中國的貿易條件。同時,為避免國內市場的迅速開放會對本國原有產業在短期內產生巨大沖擊,中國通過過渡期的辦法,在剛入世時使用配額制度進行一定的進口數量控制,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減少至最終取消配額。
2016年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開業儀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2016年10月1日,IMF執行委員會決定,人民幣符合IMF的“自由使用”標準,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這兩件標志著中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為中國對外貿易奠定進一步發展的金融基礎。
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之路是隨著中國政府發展經濟觀念的逐漸轉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而漸進地,逐步地深入的發展之路,是引進外資和技術,在“干中學”,實現從初級產品向科技含量逐漸提高的工業品轉變,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之路。是由限制進口向鼓勵進口轉變,由引進外資向對外投資的轉變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充分引進和運用國外的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實現國內產業逐漸升級、出口產品逐漸升級、國民財富的持續積累。
中國政府和企業抓住了歷史機遇,經過40年發展,在2018年,中國GDP已經從1978年世界排名第十達到了世界排名第二,GDP增長了224倍。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成就與中國采用外貿促進政策,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是分不開的。外貿促進政策毫無疑問利用了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但其關鍵優勢在于它能夠迅速而廣泛地在全社會范圍內傳播與積累知識。現代科技和管理經驗的引入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長期影響遠遠超過了比較優勢所強調的范疇。
盡管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發展階段仍存在著如下問題:
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西方發達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中逐漸變為越來越嚴重的逆差,引發了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以減少逆差、鼓勵順差為方向的貿易保護政策在某些西方國家抬頭,這為中國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2、中國的出口市場長期以來過分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的貿易對象國有230多個,其中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為85%,另外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貿易額僅占15%左右。在新的國際政治局勢下,這種市場狀況對于中國持續穩定發展對外貿易十分不利。
3、中國長期以來貨物貿易所占比重達到80%以上,而服務貿易的比重一直低于20%。服務貿易比重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
4、中國對外貿易中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許多以知識產權為支撐,或直接以知識產權構筑的技術壁壘在短期之內難以逾越。
5、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目前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方面。對外基礎建設投資和跨國企業直接投資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對此中國也制定了一系列策略,這些策略有:鼓勵進口,在國內召開進口博覽會。一方面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另一方面減小西方與國家的貿易順差。采用市場多元化戰略,以亞太為重點,以周邊國家為支撐,發達國家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合理分布。鞏固原有市場并重視和發展亞非拉市場。提出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倡技術創新引領產業革命促進出口產品進一步升級換代。
今日的中國早已告別資本匱乏、總體技術落后、部分產業缺失的時代,走向資本推動技術發展引領產業升級,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并為世界不同發展水平國家提供不同產品,擴大進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對外貿易發展之路。今日的中國,無論是政府能力、外匯儲備、工業產業鏈完整性、經濟總量、進出口總額,軍力等綜合國力,還是中國公民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公民的意識形態,都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這為中國在國際形勢瞬息變化并且全球不同經濟體日益緊密和互相影響為顯著特征的世界經濟格局中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之路是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探索之路,是從相對封閉到漸進式過渡并逐漸全面開放之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產業結構實現升級,產業鏈得到完善。對外貿易的發展為中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中國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對外貿易擴展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視野,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立了牢固的經濟紐帶。中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巨大成功也進一步堅定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持改革開放,對外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