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芬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社會。據數據顯示,2000-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49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從10.2%上升到17.9%。2018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隨著老年人口總量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現象已經成為我國極其嚴峻的社會問題,如果措施不當,將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是刻不容緩的使命。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結構變化的世界性發展趨勢,即指老年人口在人口總體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按照聯合國有關機構的規定,60歲以上的人稱為老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7%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稱為“老年型國家或地區”。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長的趨勢稱為人口老齡化。我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社會。
據瀘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 2016年瀘州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達974822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9.2%,老齡化率高于全國平均值2.5個百分點;2017年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000376人,占總數的19.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個百分點;2018年全市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達到1042194人,占人口總數的19.15%,比去年增加1.8個百分點,占戶籍人口比重達到20.46%,同2012年相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207734人,年均增加34622.33人,年均增長3.77%。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06%,比去年增加1.6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了瀘州市老齡人口數量將持續增長,老齡化程度將繼續加深。由此可見,瀘州市已經進入了一個老年化較嚴重的城市,比全國的老齡化來得更早、更猛。
數據來源:瀘州市統計局《2012-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根據瀘州市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7年間,瀘州市2012-2017年間三區四縣60歲及以上人口分布從高到底依次為:瀘縣、合江縣、江陽區、敘永縣、古藺縣、龍馬潭區、納溪區。從圖中可以看出2012-2017年間三區四縣老年人口老齡化發展均處于上升趨勢,其中瀘縣老年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
數據來源:瀘 州市統計局《2013-2018年瀘州市統計年鑒》
瀘州市城鄉高齡老年人口特別是農村空巢老人數量較大,農村貧困老年人不少分布在古藺、敘永、合江等縣域的邊遠山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
老年人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隨著他們年齡的不斷增長以及他們社會角色的轉變,老年人群體的免疫功能隨之下降,經常而且容易產生孤獨、悲觀、焦慮和抑郁等系列不良的心理和情緒。而當下瀘州市的家庭結構模式趨于小型化,子女們忙于自己的工作而無心照料家里的老人,更別說是與老年人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很多老年人精神狀態不佳。
當下的家庭結構模式多為傳統的“421”家庭,即四個老人、夫妻雙方和一個孩子,這意味著需要兩個子女贍養四個老年人,這無形之中加重了兩個子女的養老負擔。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當前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在淡化,家庭養老也在弱化,老年人的物質需求不僅跟不上,而且他們的情感需求更得不到滿足,而這種現象在瀘州市農村特別嚴重,農村大多數中青年人到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尋求發展,使得家庭養老模式逐漸弱化,導致農村的高齡老人們的養老問題特別突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瀘州市城鄉發展不均衡,也使得瀘州市的養老問題遇到了瓶頸。
從瀘州市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瀘州市人口老齡化速度在加快,造成老齡人口的供給支付額度較大,從而給人口比率較小的中青年極大的壓力,創造的社會財富與現代化建設跟不上瀘州市老齡人口的發展需求,從而出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老齡化問題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古藺、敘永等邊遠山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縣域,經濟發展無法滿足老齡人口的撫養需求,很多地方財政出現赤字。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德為孝之本。孝德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為極其濃厚的尊老思想。可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老齡人口日益增多,而多數中青年是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加之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他們面臨著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逐漸增大,使得他們在贍養和關愛老年人方面出現力不從心的普遍情況;而當前社會物質至上的價值觀普遍存在,導致養老觀念從以前的“用心”贍養老人逐漸轉變為“用錢”贍養老人模式。這種情況導致瀘州市傳統文化中“孝”的精髓與經濟掛鉤,從而使得瀘州市的“孝道”文化不僅逐漸歪曲,而且還面臨極大的挑戰。
統籌處理好瀘州市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把人口老齡化問題作為瀘州市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制定并實施與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協調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首先,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不斷提高瀘州市的生產力來對沖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其次,拓展瀘州市經濟發展新方式。通過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創新居民消費方式等來不斷適應人口老齡化問題對社會經濟的沖擊。
根據課題組調查顯示,64.29%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模式,遠遠排在第一位,14.29%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互助養老模式,13.1%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模式,只有1.19%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模式。因此,為提高全市老齡事業發展整體水平,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能力,推進瀘州市“9073”養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和社會化服務實現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社區組織提供的各種專業化服務實現社區照料養老,3%的老年人通過入住養老機構實現集中養老,實現整個瀘州市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的目標。
根據瀘州市基本市情和老齡化進程,加強老齡綜合協調工作和政策銜接,加強養老體系建設、老齡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動態協調,綜合協調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統籌養老資源,合理規劃各類養老資源的投入,從制度上保障老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利益、精神關愛和養老服務。
首先,加強農村中心敬老院在功能、管理模式、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方面的建設。充分利用農村閑置的學校、村“兩委”用房、醫院用房以及民房等社會資源,構建農村小型互助式養老機構。同時,推進農村養老服務業吸引城市資金、資產、資源的投資。通過鄰里互助、親友相幫等模式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積極培育為老年人服務的社會組織,如農家書屋、全民健身設施等,為留守、獨居、貧困等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關愛服務。其次,根據精準扶貧脫貧的要求,因地制宜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支持民族地區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采取戰略合作、定向委托、對口支援等協作聯盟,形成異地養老、旅游養老等模式。最后,把貧困老年人納入扶貧開發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養老服務設施的扶持力度,切實改善貧困地區老年人的生活條件,提高家庭對老年人的扶養贍養能力。
在瀘州市城鎮建設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綜合考慮老年人口的規模、分布、構成等因素,合理規劃社區建設藍圖,確定養老服務類型和布局。建立城市社區步行10分鐘的居家養老服務圈,發展物業養老模式。組織身體健康且低齡老年人廣泛開展抱團養老、互助養老、助老巡訪等,為留守、殘疾、失能等老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建設養老健康產業園區或康養小鎮,創新發展“候鳥式”“度假式”“生態休閑式”等養老模式,使老年人能就近購物、咨詢,得到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
瀘州市雖然已經進入了一個老年化較嚴重的城市,比全國的老齡化來得更早、更猛,但是年輕老人非常多,他們在職場上不僅有經驗,而且他們有能力和繼續工作的活力。在遵循自愿和不擠占中青年就業崗位的原則下,啟動并推進瀘州市老年就業市場,這樣老年人不僅因自己“有用”而心神氣爽,而且貼補自己的生活所用,同時也為孩子們減輕壓力。可是,當前老年人簽訂的勞動合同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因此,建立老年就業市場,首先就是要保障這套就業體系與法律的接軌,法律要先行,然后要設立專門推進工作的機構。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2018年7月,印發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2019年2月,我國出臺了《“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可見,在信息化浪潮下,通過鼓勵和幫助老年人上網,能夠縮小甚至消除橫在青年與老年之間、新興科技與老年生活之間的數字鴻溝,不斷提升老年人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將老齡社會建設納入人文發展戰略中,構建老齡社會的新文化。整合和優化各級各類宣傳媒體的資源,形成上下互通、橫向聯合、齊抓共管的老齡宣傳格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媒體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借助微媒體、融媒體平臺,對老齡政策法規、老齡事業發展重大決策以及老齡工作典型人物、事跡、經驗等開展積極宣傳和報道,弘揚積極正確的老齡觀,營造關注老齡問題、關心老齡事業、支持老齡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提升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的孝道文化。同時,提倡家庭養老的重要方式,在滿足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關心和關懷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
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發現我市老年服務人才嚴重缺乏,而且老年服務人才隊伍參差不齊,文化素養低,導致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請來照顧自己,也不愿意到專門養老機構生活。因此,瀘州市政府應高度重視建設社會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隊伍,通過培訓、引進等方式,打造具有一定養老專業知識和高素養的服務隊伍,并在隊伍中培養骨干,塑造模范。
有一種幸福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關心關愛老年群體,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不斷創新實踐方法,開拓新途徑,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讓瀘州市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