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雷達與當前“宏觀批評”問題

2020-04-07 03:33:59牛學智
南方文壇 2020年2期

研究文學批評的人通常習慣性地把文學批評分為作協派與學院派并加以批判,得出褒此揚彼或揚此褒彼的結論,這種以作者工作身份和行文習慣劃分的做法,其實是很粗糙很偷懶的,不可能觸及文學批評的實質問題。因此而產生的對文學批評本身的分歧,也就反而好像只是個人喜好問題了。然而,不管誰,文學批評的工作對象卻是不變的,它面對的一直是文學創作、文化價值、社會現實和思想訴求。離開這幾樣東西,無論批評文章寫得再怎么有趣好讀,應該說都不能算是對文學批評的實質性建樹。在這幾樣東西中,細加琢磨可知,無論哪一項東西又好像不得不在不變中求變化而得生命力。比如文學創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本。讀李白的文本,我們得出浪漫主義氣質,但李白的浪漫主義是屈原的嗎?是北島或者歐陽江河的嗎?肯定不是。讀莫言的小說文本,也很容易得出魔幻現實主義元素的結論,但究竟不是《百年孤獨》的,更不是《喧嘩與騷動》的。所以看起來靜止的文本,變化其實是它的立命之本。推動不同時代相似創作方法的文學文本變化的,并不單是作者的經歷、經驗和思想境界,而是該時代突出而普遍的文化價值訴求和社會現實狀態,這是導致同中有異,且異占主體的根本原因。而這個“異”又只能是不同主體運用不同個性理解對普遍性或深或淺的審視和批判,不可能是止于個性且僅僅是對個性的敘述或敘事。這一本質屬性,才是文學離不開一時代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人類民俗學,卻又毅然決然區別于它們而成為審美意識形態的特點。同理,文學批評如果不是在這方面自覺用力,那么,文學批評或許仍然理直氣壯存在、生產、繁殖,但它并不具備最低限度進一步討論、發展的條件,充其量是李澤厚所說的只為“裝修著人類心靈千百年”追求審美流傳因而追求創作永垂不朽的“小”作品①而做的闡釋、圖解工作,連時代烙印都很模糊,哪來思想?

作協派批評有宏觀批評,學院派批評也有宏觀批評,同為宏觀,區別孰高孰低是毫無意義的。有意義值得區別的是哪種宏觀是由最顯著的文化價值和社會現實狀況所推動,進而突出該價值與該現實。

雷達的文學批評實踐幾乎貫穿于整個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創作與批評,并且是最前沿觀照與審視,這一點是許多雷達研究者的共識;雷達文學批評的最大特點是直觀現場和注重主潮起伏,這一點也被大多數雷達研究者所認同。類似方面的論述及觀點,我在《文學主潮論與“時代主體”探尋:雷達的文學批評世界》②和《呼喚文學評論的“師友”雷達先生》③兩文中,均有詳細分析,此不再贅言。2008年到2018年整整十年,我也跟蹤閱讀雷達十年,在這期間,不同的心境,閱讀感受確有過細微的不同,但對他文學批評總的感知卻始終未變。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雷達有其相對穩定的觀察文學的價值支點,也有其相對獨立的論述文學的話語系統和話語方式。特別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批評集《雷達觀潮》④,更是如此。書中第一輯“脈動與癥候”中的十七篇文章,基本都是2015年前后他在《文藝報》所開專欄《雷達觀潮》中的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在保持他原先宏觀現象思潮論述的基本格調基礎上,在話語的尖銳程度、價值判斷的明確性上,更進了一步,因此是可以單獨拎出來研究的批評現象,其或許已經觸及了當前中國文學批評的最棘手問題。

許多指責文學批評的文章,有時候顯得非常“高大上”,仿佛一旦觸碰世俗問題,文章便會降格,以至于作者也就隨之墮落了,如此思維“禁忌”其實正好把批評文本與批評主體弄得水是水油是油兩張皮,甚至分裂錯位,有意遮掩了最切實問題。雷達的宏觀批評則不是這樣。他從最實際最世俗的層面來談問題,尤其是他生前最后寫下的這些文章,可以說,就是沖著戳破大家都心知肚明卻又不屑靠近的那個五彩氣泡而來的。比如在《文學批評的“過剩”與“不足”》一文中,他有一個樸素的看法是這樣的,他說,研究隊伍的龐大與研究對象的單薄之間存在明顯不平衡現象,“當代文學的研究者隊伍可謂龐大,包括教師、學生,再加上協會的、科研機構的,人數可想而知。他們要晉升職稱,要畢業,要出學術成果,要拿基金項目,要獲社科獎,都離不開寫論文、發論文,而作家作品研究這一塊就很重要,于是研究對象也就集中在十幾個‘一線作家身上,像莫言、賈平凹、王蒙或者張愛玲甚至胡蘭成,都變成‘唐僧肉了,研究他們的論文加起來,恐怕比他們本人的著作要多出十倍百倍。對作家本人來說,這無疑是好事;但是不管多么偉大的作家,再有深度,也經不住這樣地反復挖掘”⑤。還比如批評的同質化,他說,“有些論題相對固化,隔幾年就會轉圈兒似的重新討論一回,例如振興文藝評論問題,市場化與社會效益的問題,深入生活的問題,城市文學問題,底層敘述問題等等,不一而足”⑥。《面對文體與思潮的錯位》中,他借著評論家與讀者對《平凡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態度,進而推而廣之得出結論認為,評論家總是習慣于從文學史、社會思潮、創作方法和文學的思想藝術背景來考慮和評價作品,從而形成一種“專業眼光”,評論家正是如此“專業”地對待《平凡的世界》的,也因此在當時那個觀念革命,先鋒突起,大力借鑒和實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方法的熱潮中,“突然遇到這么一部面貌頗為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評價怎么會高呢?”⑦可是讀者則不然,特別是普通社會讀者,他們很少從文學思潮或方法革新的角度審視作品,他們不看重標簽,卻看重作品與他們的生活、命運、心靈體驗有多少溝通和感應,能否引起他們的共鳴和震撼⑧。還比如在《文學與社會新聞的糾纏及開解》一文,通過賈平凹《帶燈》和余華《第七天》等作家作品中對新聞素材用得好但相比較再好的新聞素材畢竟很容易“事過而境遷”得出結論認為,小說思想的魅力其實只能在情感深處打撈才接近事物本質⑨;當多數批評者非常受用“代際”帶來的研究便利時,雷達卻指出了“代際研究”的三大致命誤區,一是“代際”“行規”下,所有的研究不過是關于作家年齡與文學題材的社會學調查報告而已;二是阻斷了作者對生活本身的整體性、廣闊性的擁抱和全方位的體驗,過于注重文化身份認同,不敢突破方格子里的定位;三是助長了每一代作家的“溺愛需求”和“自戀情結”,強化了“抱團取暖”的依賴心理。⑩

以上所列雷達筆下的諸種最實際最世俗的批評現象,歸納來說,包括批評者的職稱需要、發表熱點、教科書思維、跟風趨利風氣和自我確認等,經雷達這么一聚焦,讀起來問題好像非常清楚了。但在實際的批評研究中,這些看起來顯而易見的問題和現象,其實并不那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非但如此,多數時候在“賊喊捉賊”的話語包裹中,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值一提,大家都像躲瘟疫一般躲得遠遠的談一些“純粹的”精神和“純潔”的真理了事。沒有誰真上心這等俗事會是制約批評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沒有人在繁殖形而上的批評話語或價值時真會意識到“俗務”早已瓦解了批評在讀者心目中的光輝形象。這表明,不是研究者不明白世俗生活和功利性人事關系對文學批評的致命影響,而是極力撇清類似這樣的話語沾染,進而擠進世俗功利人事關系網賺取批評的份額。可想而知,人際關系而導致的人格分裂和人際關系變異而導致的批評分裂,已經嚴重到了什么地步。如果與批評相關的所有人及其機構,不能從這個層面去反思批評文風,那么,不斷生產的“昂揚的”“正面的”批評話語及其價值,只不過是一些錯位的理論修辭和悖謬的價值表演,長此以往,無論細讀式文本解讀,還是縱覽式思潮現象分析以及打包式代際研究,前提下都將是不成立的,至少是缺乏學術合法性的。由此而推演出來的“中國文學經驗”“中國文學理論價值”和“中國思想前沿議題”,恐怕既不符合文學與理論及思想訴求的實際,也不能代表最好的文學經驗和理論期待,更壞的情況可能還會誤導今后文學創作與理論探索方向。

當然,雷達這方面的批評問題,一直有人在探討在研究,但相比較,那些指責要么因文風粗糙而淺嘗輒止,不能給人切實的印象;要么因搶占話語山頭的急切而總是糾纏于幾個作家和幾個作品,不自覺落入被批評者的思維窠臼,普遍性缺失致使問題仍然屬于個別的而不是一般的。雷達這類精短文章所勾勒的,正是當前最一般的和最世俗的批評問題,因而他這方面的宏觀批評,實際是介于過去社會批評與現在“學術批評”之間的一種眼光。有效地補充了今天“學術批評”過剩而社會文化探析不足的短板,坐實了批評者與文本、與社會機制、與讀者、與價值標準幾者之間誰都不能缺席這樣一個樸素道理;也有力論證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學社會價值和文學理論批評的大眾化意義,彰顯了它們應該高于文學的經堂獨白與文學批評的等級化話語這個簡單邏輯。體會雷達這類以過來人和置身文學潮汐中心的參與者的經驗和教訓,我能想見,他窮極大半生的觀察和審視,其實他是非常痛恨走到今天,文學及其批評為什么越來越圈子化、越來越固化、越來越功利、越來越會說漂亮話、越來越會論證得體事物的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和支持它的利益運行機制的。其論述的終極目的,也就為著力圖打破堅固的背后網絡而不遺余力擺明事實講明道理,這是他非常清楚的價值訴求。因此,他筆下批評的諸多言不由衷、諸多王顧左右和諸多指鹿為馬,實質也是當前文學批評最典型而棘手的問題。大概人到一定年歲,特別是到了生命的某個可預見的階段,才愿意如此表達的緣故。雖然他說的時候,出于篇幅和精力的原因,他的一些觀點或許還展開得不充分,但畢竟他說的已經不少了。不過,對于他這樣一位享有權威地位的批評家來說,他的這些非常有分量的精短論述,來得還是晚了一些少了一些。

對世俗功利性批評有了整體反思和認知后,雷達其實已經開始了對精品佳作的重評工作。十七篇精短評論中,屬于重評的篇章的確很少,涉及的作家也不過三四個,然而,這些重評,卻是力圖在他的宏觀思潮批評基礎上建構作家作品論價值觀念的,是他宏觀批評中的另一努力。兩者相得益彰,構成了雷達文學批評思想的大致面貌。

在評論莫言的長文《莫言:中國傳統與世界新潮的混融》中,雷達的確給了莫言小說創作很高的評價。這個“高”,有別于學院學者教授們“詩學”“敘事學”以及中西文化對比的“學術研究”,那是很容易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行文,雷達只以“渾融”便點出了莫言那些被批評界吆喝得神乎其神的“魔幻現實主義”本質。他指出,“莫言并沒有對西方或拉美先鋒小說下過什么‘讀書破萬卷的功夫,他不過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幾本,或細讀,或瀏覽而已,后者居多”11。這樣的一個破碎閱讀,大概不會那么容易建構一個作家比較完整的現代性思想了,最大的可能是,閱讀激發靈感,培養出一種大膽而潑辣運用經驗的能力。因此雷達說,莫言是一個骨子里浸透了農民精神和道德理想的作家,“他很難到農民之外去尋覓他所向往的理想精神,這可以說是他至今未必意識到的潛在危機,但也是他不斷成功的堅實根由”12。雷達認為,莫言的這一點幾乎構成了其作品所有的“叛逆”。在講究“容隱”“尊卑”的古國,莫言卻放開筆墨寫“爺爺”與“奶奶”的“野合”;在我們的歷史教義和多年來的慣例所描述的農民武裝的發展圖式幾成定式時,余占鰲卻匪氣十足偏偏不肯就犯這種圖式;在階級分析和政治角度所圈定的農民的性格形象框架中,莫言筆下的農民卻又無組織無思想準備、混亂、沖動而又盲目13;等等。當然,雷達還通過莫言近期作品的再評價,極力肯定了莫言的形象塑造能力和語言創造能力。在西方先鋒或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形式刺激下,莫言以農民式的粗野和無羈,寫出了自然狀態下的農民本來面目和內心世界,并且還能適時嵌入“潛在國際讀者和全球話語元素”14,以造成國際視野和本土化中國經驗的巧妙結合。雷達所謂“渾融”之謂者,道理就在這里。《路遙作品的內在靈魂和審美價值》15是重評路遙及其《平凡的世界》的另一代表性文論。這篇文論自然也烙有雷達一直以來的為文風格和基調,即注重知人論世和審美體驗。但他格外注意調整的地方卻很突出,就是把就事論事的感覺體驗與平行平列的現象類比,做了深度修改。變就事論事為歷時性與及時性,強化了歷史意識和社會意識,變平行并列現象類比為內在靈魂與審美慣性的審視。如此一來,便打破了批評界對《平凡的世界》的兩大突出模式,一是青年心理的“勵志”讀法,二是中老年心理的“社會分析法”。前者對應著現如今人們的心態和身份危機,卻省去了社會學背景;后者對應于城鄉二元結構和過去時代的“一體化”禁錮,卻忽略了個體正常欲望與文化無意識訴求。他把《平凡的世界》的總的特點,安放在“把歷史命運個人化、把個人命運歷史化”來展開即是明證。他說,由此《平凡的世界》形成了一個橫縱交錯的骨架,使之帶有全景性、史詩性和開放性。當然他也意識到,真要做到這一點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這一點也正是《平凡的世界》超越其他同類小說的地方,也是使得《平凡的世界》“民間熱,學界冷”的最主要原因。他是這樣解釋兩個“化”的,“《平凡的世界》卻能化而為一,融為一體,在人物身上閃現現時代生活的劇烈變化,讓時代變化在一個個偏僻山村的微不足道的農民的心靈激起波瀾,他們不是兩層皮,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人物的動機不僅是從瑣碎的個人欲望,而主要是從歷史的潮流中浮起來的”16。

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同類作家作品的對比,就顯得格外準確而有普遍意義。這時候拉出賈平凹的確再合適不過,“路遙和賈平凹不一樣的是,他寫的不是純粹的、完全封閉的農村,他也重點寫農村,但更注意寫縣城、省城,尤其是城鄉交叉地帶,在他看來這里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是信息量最豐盛的地帶,最能認識中國基層社會的真面目”17。雷達也讀出路遙作品中的各種“審美沖擊”,比如傳統道德之美,苦難、冶煉之美,自我實現的未來之美,可是這諸種美的沖擊,卻不是離開特定社會規定性、意識形態規定性和文化價值規定性的純粹個人主義的“勵志”,是個體為著完成個體而與社會、與體制、與傳統、與僵化政治教條進行的心靈與行動兩方面的全面撕扯。其中有愛情的啟蒙,也有人的覺醒,更有作家主體性想要的上下階層積極流動而生的尊嚴敘事。在這一塊內容中,農民兒女與高級官員兒女之間產生了愛情,多數研究者因此把路遙的文學思想簡化成癡心妄想及向官員的獻媚,說路遙骨子里有濃厚的“官本位”意識。雷達也指出了路遙這一敘事“比較表面”“過于輕易”和“多少有一點廉價的樂觀”,暴露了路遙及后來的陳忠實、賈平凹、雪漠等幾位著名的農裔城籍作家共同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美化鄉土倫理的烏托邦傾向18。但雷達同時還看出了路遙文學思想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內容,這是別的研究者到現在還未曾意識到或意識到了但因所持理論觀點的不同而嗤之以鼻的地方。雷達指出,“路遙確實讓一些地位比較懸殊的男女相愛了,因為他向往那種非功利的、超越門第和貧富的、能經得起苦難考驗的、自由而熾烈的愛情”19。“非功利的”“超越門第和貧富的”“能經得起苦難考驗的”和“自由而熾烈的”,是現代性個體一直追求而不得的愛情條件,理論批評說起來容易,真要落實到具體而微的敘事紋理中,恐怕就難了。從涓生與子君(《傷逝》,魯迅),周萍與魯四鳳(《雷雨》,曹禺),到孫少安與田潤葉、孫少平與田曉霞、顧養民與郝紅梅以及吳仲平與孫蘭香等,漫長的中國鄉土文學史,就其情感樞紐而言,差不多就是上下階層可否順利流通的身份受挫史,愛情是檢驗社會變革是否朝向人的現代化的最核心試金石。如果沒有介入到社會結構深層,愛情敘事的分量及寄予到愛情之上的思想當然就不被人們所關注。事實證明,路遙之前這類敘事不是夭折在道德倫理上,就是被打回到資本主義拜金主義上,的確很少作家自覺從人的角度來看待城鄉男女在愛情上的現代性意識。

與其說這是路遙及《平凡的世界》的敗筆,不如說這才體現了路遙超越的和深沉的思考。他是抓住了現代社會人的根源問題,才敘述城鄉愛情故事的,毫不含糊,作為重評,雷達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是他晚期的批評有別于前期的重要一點,是他的批評思想接近現代性的地方。

對于批評界長熱的《白鹿原》,雷達重評也做過獨到而細微的觀照,歷數了“經典相”的那個“相”20,不重復自己,也不重復他人,觀點新穎,舉證有力,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雷達生前最重要文論差不多都包含在這些精短論述中了,這些論述從2013年一直延長到2016年,看一下發表日期就明白,他寫這些文章的時間間隔是很短的,就是說,他幾乎是在病痛中爭分奪秒趕出來的。這說明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最上心最覺得值得進一步強化的是什么了;這些短論提到的具體作品和作家也不多,至少不像前期那樣為了重鑄“民族魂”、論證“主潮”21,或者強化主體意識22,抑或站在時代橋頭堡居高臨下的總結23或引領24,往往牽扯到一批甚或一個階段幾乎所有重要作家作品。這幾年里他重點論述的批評、創作現象和作家作品,數量著實不多,但絕對是精中選精的典型,也就更加具有了普遍意義。概而言之,一部分是影響乃至制約文學及其批評的具體世俗功利因素,對這些已經嵌入進批評話語流程和價值標準核心位置的東西,他是力圖從最實際的層面給出解答,希望從業者超越或看淡這些東西;一部分是對因世俗功利因素的兌入,本屬于承上啟下作用的優秀文學經驗、批評理論被誤讀誤評進而做的深一層修正,他的再度強化和重新發掘,廓清了許多理論問題和創作實踐經驗問題。二者都屬于宏觀批評,細微區別只在于,前者重心是揭示流行現象、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后者側重勾連歷時性文化語境、聚焦并突出審美思想,以重評方式彰顯其價值與意義。總的來說,雷達晚年的這兩點批評遺產,是其貢獻給批評界的重要方法論和重要經驗參照,彌補了批評界普遍存在的貼身細讀有余而整體性缺失、代際打包闡釋過剩而普遍性匱乏、審美感性因素上升而社會文化發掘淡出的不足,打破了各身份各階層甚至各利益團體壁壘森嚴自說自話的封閉局面,提出了文學創作特別是文學批評進一步革新乃至跨過本質性危機的有效途徑——他并沒有過多死盯著個別批評個體的道德倫理做文章,而是呼喚包括批評刊物在內的批評生產流程各環節怎樣超功利的可能性。這樣切實的良知之論,大概也只有雷達這般歷經幾乎新時期以來所有批評階段的批評家,才有資格端出其肺腑;也大概只有曾經身陷其中糾纏其中深知批評水深水淺的最后生命,方能忍痛挑瘡擠膿、刮骨療傷。

前面說過,有些東西是已經被批評話語化了的,它們早已被組織進了批評價值系統,成為批評腦神經本身,要徹底理清其內里原委,并非易事。如果把雷達晚年的這些短論,看作是一種特殊文論,那么,依我的看法,他動用的還主要是經驗和閱歷,若以文化現代性的思想尺度來衡量,即使是他生前的這些短論,也恐怕很難說具有自覺的現代性意識。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雷達已經做到乃至意識到的之外,宏觀批評還應該怎樣才算是理論自覺的?

首先,雷達的宏觀批評旨在戳穿現象,尋找背后的真相,但他卻很少甚至不涉及政治經濟話語及由其派生的實際社會運行機制。這就導致他的許多解釋和觀點,一般只停留在由文學閱讀積累而生的經驗性審美感知體驗層面。即是說,他太多精力花費在“是什么”上了,對于“為什么是”則只解釋了一部分。文學閱讀與社會現實、社會現實與文化價值、文化價值與審美體驗,是文學批評不可或缺的幾個勾連環節,它們有時相互對立,但多時卻是互相補充的。雷達取終端來審視全部過程及細節,使得宏觀批評經常好像處在欲言又止、雖言卻虛的位置。上文所舉大多數例子,其實已經暴露了雷達批評中較少理論自覺的問題。莫言不可能在農民文化之外尋找理想和精神,這判斷簡潔而準確;莫言小說往往有潛在國際讀者和全球話語元素,也符合莫言小說敘事事實。可是有分量的價值判斷卻缺乏有價值的理論支持,話到嘴邊又收回去了。雷達說他很贊同莫言對描寫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因而志在“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的夫子自道。“拷問靈魂”的事情雖然復雜,但具體到莫言小說,止于農民式的“叛逆”,距離真正的思想批判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更何況“拷問靈魂”的深和力,并非從莫言這里才開始。魯迅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別林斯基對果戈理的批評等,都已經鐫刻在批評史的顯赫位置。對路遙及其小說的重評,也基本如此。雷達揭開了被文學史和學院知識分子所壟斷進而阻斷了路遙和他的小說進入主流文學經驗的原因,但《平凡的世界》并非僅是底層讀者和底層社會的一劑心靈傷痛貼藥。路遙之所以不是在封閉的農村寫農民,他的敘事結果也一再證明,他的終極關懷不全在熨燙那個時代農村社會的壓抑,而是另有雄心,雖然這個雄心一直被一些批評家說成是政治野心,但他確實是內在于政治經濟文化來處理農村與農民文化訴求的,這就形成了農民文化與高層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參照的雙重批評視野25。

我相信,如果雷達的論述是內在于文化現代性思想的,他對作品關鍵細節和整體敘事氛圍的結論,也許會是另一面目,至少會把他沒說完的話充分而完整地說出來。

其次,與其他批評家相比,雷達的作家作品論,究其實質,是比他們更了解作家的內心的區別,卻不是高出作家或平行于作家的區別。這個印象是我長期閱讀理論批評后得出的。其他大多數批評家,包括現在仍活躍在一線,經常支撐刊物光榮門面的著名批評家,他們也細讀文本,也有得心應手的理論武器,但他們的理論武器往往顯得笨拙、細讀往往容易感激涕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貼”和“隔”一樣,都扮演著并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角色。雷達有時候甚至比作家本人對作品更有切膚之感,一是他的散文創作本身堪稱一流,有足夠的創作感受;二是能于蕪雜中迅速提煉出社會最敏感神經,因而他能敏識到文學的最重要部分,這是他作為批評家的藝術天賦。不過,探討批評家與作家的關系,恐怕不是拼誰更了解乃至理解作家心理的問題。了解乃至理解作家心理只是批評的一個方面,更要緊的是能否通過話語通過價值,與作家作品進行積極沖突。正像已故著名學者、文學史家王富仁曾經著文論述過的那樣,啟蒙之所以能在五四作家知識分子中生根發芽,并不是那時候有什么政策或極端手段廢除了傳統文化、古典文化以及傳統性、古典性。在傳統性、古典性和現代性并存的空間,人們在反對霸權主義文化、反對儒家霸權話語的中國本土思想解放運動的同時,覺得它們更適合當時的社會訴求和思想文化訴求,因而現代性是在被感受、被理解、被闡釋和被使用中接受下來的。在這個過程中,這些“西方話語”實際已經成為“中國話語”26。

當前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文學批評,不是更加需要緬懷過去、不是更加需要恪守一畝三分地不越雷池半步遵守行規,而是更加需要讓現代性或文化現代性進入既有知識結構、敘事結構和審美結構,進而推進人的現代化程度。如此語境,重評任何一個作家作品,要想讓其內含的真正思想在曝光中深一層影響乃至重塑現代性讀者,就必然需要以現代性眼光而不是更加貼近作家作品的理念來審視一切。

雷達《真正透徹的批評為何總難出現》27是他生前所寫宏觀批評中不多見的長文之一,從批評的工具化、實用化、商業化,以及信仰的失落、“知識化”、批評主體的缺失幾個方面,扎實論述了當前批評最典型最突出的瓶頸問題,但愿后來的批評從業者能沿著雷達尚未充分展開實踐的理念道路,儲備宏觀批評的能量,以宏觀矯正普遍的瑣碎、私密化、知識化和身份化書寫,把批評引向更廣闊的社會。

【注釋】

①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8,第279頁。

②《小說評論》2008年第4期。

③《黃河文學》2018年第4期。

④雷達:《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⑤⑥《文藝報》2015年10月12日;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71、70-71頁。

⑦⑧《文藝報》2015年5月22日;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40、40頁。

⑨《文藝報》2015年1月16日;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36頁。

⑩《新華文摘》2015年5第21期;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31-33頁。

11121314《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轉載;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120、125、118、124頁。

1516171819《解放日報》2015年3月27日;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147-154、147、147-148、154、151頁。

20《人民日報》2016年6月17日;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109-115頁。

21《文學評論》1987年第1期;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310-334頁。

22《人民文學》1986年第6期;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348-356頁。

232004年6月23日、6月30日《光明日報》分上、下兩期發表的《當今文學審美趨向辨析》一文,無論對主要審美走向的分析,還是對文學風格變化的判斷,都充滿“收官”與“開啟”的氣魄;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357-373頁。

241996年8月25日雷達在《文學報》發表了《現實主義沖擊波及其局限》一文,“現實主義沖擊波”“分享艱難”等術語概念連同該文涉及的大量作品,如長篇小說《鄉村豪門》(許建斌)、中篇小說《分享艱難》(劉醒龍)、《大廠》(談歌)、《天缺一角》(李貫通)、《大雪無鄉》《破產》(關仁山)、《年前年后》(何申)等,不脛而走,大有街談巷議之盛,雷達這個名字也像電波雷達一樣,幾乎傳到了祖國各地文學讀者的大腦皮層,他那前沿而鳥瞰式的敏感神經,也因此而成為眾多知名作家創作導向的檢測儀,其對思潮的引領可見一斑;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409-417頁。

25牛學智:《路遙的現實主義與今天走向現象化的“現實主義”:從〈早晨從中午開始〉說開去》,《南方文壇》2019年第3期。

26王富仁:《“西方話語”與中國現當代文化》,《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27《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2期;見《雷達觀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第74-87頁。

(牛學智,寧夏社會科學院。本文系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當代社會分層與重要作家文學敘事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9NXBZW02;2018年寧夏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領軍人才”工程培養經費支持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啪啪网|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综合天堂网| aaa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91热爆在线|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亚洲精品动漫|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三级a|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日韩资源站|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在线五月婷婷| 婷婷亚洲最大| 亚洲无码电影|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7狠狠操|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国产成人一级| 91娇喘视频|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99ri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av永久|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69综合网|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毛片|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久久毛片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一级福利视频|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人妖在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91|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