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哲
摘要:本文以儲望華先生改編的《二泉映月》與《翻身的日子》這兩首中國鋼琴作品為例,整理總結儲望華先生自身對于改編中國民族風格作品的認知及思考,希望不僅能有更多的演奏者關注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而且對作曲家自身也能夠加深了解。
關鍵詞:鋼琴化? ?演奏技法模仿? ?二度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011-02
早在1709年的歐洲,鋼琴便已經誕生于世。但直到19世紀上半葉,才逐漸傳入中國,之后百余年中,我國飽受社會動蕩之痛,鋼琴的發展并不如歐洲那般,反而十分艱難、曲折。但是在我國老一輩的鋼琴藝術家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對鋼琴的熱愛,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具備中國民族特色的作品得以在鋼琴上演奏,并讓國外通過全球化的鋼琴了解到中國民族的作品,進而走進中國,了解中華民族。
如《百鳥朝鳳》《瀏陽河》《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和鋼琴協奏曲《黃河》等等,這些都是比較著名的鋼琴改編曲,都將中國民族元素與西方現代技法融為一體,把我國的鋼琴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儲望華先生的生平及成就簡介
儲望華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人民日報》曾在報道中稱他為“帶紅領巾的作曲者”。其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譜寫了題材多樣、風格各異、技法靈活多變的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音樂創作的“多元性”,這些作品中可迅速捕獲的音樂元素是濃郁的“中國風格”。儲望華所創作的 40 余部鋼琴作品,大致可分為原創鋼琴曲和編創鋼琴曲兩大類。
儲望華出生于湖南,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十分注重知識的儲備。在他11歲的時候,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學科。幼年時已顯其音樂天賦,14歲時,即1956年其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村歌》在全國音樂周公演,這是他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曲子。
1958年,儲望華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作曲系,師從易開基教授,在其學業期間,他創作的《變奏曲》《江南情景組曲》錄入于《全國高等音樂院校優秀教材》并出版。1963 年留校任指揮系伴奏的儲望華為了響應中央領導人提出的音樂作品要“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號召,在 1963年、1964年接連改編了《解放區的天》《翻身的日子》這兩首鋼琴獨奏曲。1965年,他被學校調入鋼琴系,專門從事中國鋼琴作品創作。1969年,儲望華與郭志鴻、殷承宗、盛禮洪、劉莊、吳祖強等多位鋼琴家、作曲家合作多次,參與到了《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中,期間他對鋼琴獨奏部分的創作做出了具有建設性的貢獻。
改革開放后,儲望華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深造,并于1985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取得了音樂碩士學位。他的作曲技巧更加成熟、專業化,創作思想和音樂語言也更加多元化,但是中國風格一直保留著,用他自己的話說“使一顆在海外孤獨冷漠的心,得到一些溫暖,使我對中國文化意更切情更濃。報效之心,更拳拳在握”。[2]正因如此,儲望華的作品一直都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情懷。
二、儲望華的中國鋼琴改編作品特色
儲望華先生認為,改編的最初的工作,是將原作的結構做稍許必要的剪裁及壓縮,不傷原作品的“筋骨”。在這項最基本的工作之后,才開始考慮怎么在鋼琴上彈奏。[1]
(一)鋼琴化
鋼琴化,是儲望華先生最開始關心的,既然是要用鋼琴演奏,那么便要充分發揮鋼琴這件樂器的優勢,如音域寬廣、和聲豐富、音色多變等等,并不一味的只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在改編的時候,著重在和聲曲式、作曲技法上面下功夫,如加入大量的和聲、織體,還有一些適當的變調因素。
在《二泉映月》這首作品中,儲望華先生認為,“以己之長,補己之短”,二胡與鋼琴具有各自的優劣。二胡作為弦樂,其樂音具有連綿悠長的特點,相反鋼琴則大多是具有顆粒性的樂音,用這兩種樂器同時演奏《二泉映月》,其反差效果會十分明顯,也會將鋼琴的缺陷暴露無遺。但是如果加以鋼琴和聲織體的豐富、多種音色對比、強弱等力度變化則可以補上其不足,既表現出了原曲民族音樂柔美的特色,又發揮出了鋼琴豐富的織體中磅礴的氣勢。
《二泉映月》全曲由六個段落改編成了一個引子加五個段落,并做了四次變奏。在第一次變奏到第三次變奏(第11-51小節)之間,和聲織體的運用尤為明顯。在這三次變奏之中,逐漸加入大量的密集柱式和聲織體、類似于古箏技法中的琶音(見譜例1),同時節奏型十分多變,出現了多次的六連音、十連音等(見譜例2)和切分音,逐漸將全曲推向高潮。這些技法的運用,使中國民族樂曲的單線條旋律變得立體豐富,彌補了其缺乏的和聲技能作用,同時在情感的表達方面;也會更加的細膩、豐富與音樂張力。將阿炳壓抑的情感得到宣泄釋放。
在《翻身的日子》這首作品中,儲望華先生植入了河北吹歌,運用鋼琴技法,改編成右手八度主旋律,左手上行琶音襯托,緊接著采用吹歌中兩組樂隊對唱模式——“對答呼應”,左手八度主旋律,右手下行琶音烘托(見譜例3),充分表現了地方吹奏管樂的特色。這個對答句把樂曲的情緒推向高潮,仿佛展現了一幅土地革命后,農民得到解放后盡情釋放自己的一副喜氣洋洋的場景。
(二)演奏技法上對民族樂器的模仿
除了在和聲織體方面的加強,儲望華先生多次用鋼琴模仿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也是其鋼琴改編的一大特色。在改編中國民族作品時,不可忽略作品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意境與韻味,大多數的中國作品講究意境美,因而在不模仿民族樂器音色的基礎上,對民族樂器演奏技法的模仿便能夠更進一步表達出原曲所蘊含的民族韻味。
《二泉映月》原是阿炳(華彥鈞)用二胡創作并演奏,表達了他內心的憤懣和哀痛,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其中二胡演奏中常用的滑音奏法,鋼琴用三度與二度之間的單倚音模仿演奏。同時還加入了大量的裝飾音,也是模仿民族樂器的特殊奏法。另外,也借鑒了古箏演奏技法之一——琶音。這些無一是為了強化民族風格,更能表達原曲的韻味。
《翻身的日子》原曲是民樂合奏,樂器總類十分豐富,有梆笛、曲笛、嗩吶、管子、笙、琵琶、揚琴、板胡、二胡、中胡等等,其中開頭處就有大段板胡獨奏主旋律,是改編的重點部分,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加花自如,且在這段旋律中多次出現獨具板胡特色的滑音,其音高是處在音與音之間,在十分工整的十二平均律上的鋼琴是無法做到的,儲望華先生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大膽嘗試,加入了一些小二度的“碰音”及豐富的裝飾音,雖鋼琴演奏出來尚缺那股獨特的民族味道,卻是改編中邁出的一大步。也正是因為儲望華先生的改編,這首產生于文革時期的作品,不僅沒有因政治因素而被掩埋在歷史長河中,反而在鋼琴舞臺上一直活躍著。
總的來說,儲望華先生作為一位鋼琴大師,用他一顆赤誠的中國心,堅守著民間音樂。正如他所言:“仰仗了生我養我的華夏土地,才有可能在鋼琴上彈出、編出、寫出具有民族風格情調的聲音。”[3]在他對民族音樂的不懈堅持下,創造出了一首首具有中國元素的鋼琴作品,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國文化與音樂。
參考文獻:
[1]儲望華.漫談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J].鋼琴藝術,1999,(01).
[2]儲望華.儲望華憶父談藝錄[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3]鮑蕙蕎.“我心中的中國文化、中國情結是不可改變的!”——著名旅澳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訪談錄[J].鋼琴藝術,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