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要:文化藝術的區域性、民族性、變化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文化藝術在交流過程中,易出現沖突、對流、同化、融合等現象,為藝術傳播帶來重要影響。基于此,本文立足全球化背景下,以藝術交流與傳播為研究對象,面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存在的現象,提出于沖突中尋找對話,于對話中探索融合的藝術傳播策略。
關鍵詞:藝術交流? ?文化沖突?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87-02
基于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文化、藝術、技術、產品、資源等突破了民族的界限、地域的界限、文化的界限以及意識形態的界限等。在此背景下,中西方文化藝術在交流中不可避免出現或對立、或沖突、或對流、或同化、或融合等現象。因此,在堅定不移走文化自信道路的背景下,有必要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藝術交流這種現象進行審視,探尋科學文化藝術傳播路徑,建立順應時代變化且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藝術交流與傳播體系。
一、藝術交流過程中常見的表現形式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經濟、政治、文化、技術、商品、資源等跨國流通,文化藝術碰撞、文化藝術交流、文化藝術沖突不可避免,且在不同地點、不同階段所形成的碰撞、交流、沖突、影響等也不同。對文化藝術交流過程中的表現形式進行歸納與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文化藝術之間的對立
在文化藝術跨國傳播過程中,文化藝術之間的差異性不可避免使異質文化在碰撞、交流過程中發生沖突,出現或對立、或并存、或服從的態勢。[1]例如,帝國主義時期,西方統治階級將文化視為統治武器,善于通過有利于自身建設、發展、統治的文化價值理念,影響人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從而使人民能夠認同并服從帝國統治。而這種文化趨勢下,出現了中方文化藝術與西方文化藝術的對立,全球化與民族化的對立。最為突出的表現在于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形成的兩種派系之爭,即“全盤西化派”與“維護國粹派”。“全盤西化派”面對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對立問題,持全面服從、全面支持態度;“維護國粹派”面對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對立問題,則持全面反對、完全抵制態度。
(二)文化藝術之間的對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藝術跨國傳播過程中除“支配與被支配”“服從與被服從”“主導與被主導”的之外,也存在“對話”“互來互往”的平等溝通關系。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異質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應跨越來自生活方式、傳統形式、主觀價值上存在的界限,應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建立對話伙伴關系,讓文化交流在和諧友好氛圍中得到共同發展,從而實現與人類發展、社會發展等相關的重大問題的有效解決”。[2]與此同時,文化藝術之間的對話,有利于加深自身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推動民族文化、民族意識、民族藝術等迅速發展,實現民族文化自信的構筑與提升。
(三)文化藝術之間的同化
“同化”是不同的藝術形態在相互接觸后,一種文化環境下的藝術形態被另一種文化環境中的藝術形態所影響,使其逐漸變為與之相似或相同的藝術形態。通常情況下,被同化的文化藝術多屬于弱勢文化藝術。即在文化藝術跨國傳播過程中,強勢文化逐漸滲透到弱勢文化中,使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所支配,并逐漸被強勢文化所同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文化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產生威脅,容易降低本民族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影響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四)文化藝術之間的融合
與同化類似但不同的是“融合”。它是文化傳播過程中,在對立沖突、對話交流下形成的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狀態。藝術作為意識形態中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生存發展過程中,通過某種形式與方式,將自身對世界、社會、自然的認識的具體展示。因此,不同文化環境中的藝術雖然在形式上、追求上、表現上存在差異性,但在本質上存在相通性、一致性。就音樂藝術而言,中西方音樂的產生,皆源自于人們利用聲音傳遞信息,進行自身情感的表達;無論是中西方音樂,還是古典與現代音樂,都善于利用弦樂器演奏抒情旋律。文化藝術的這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化藝術融合奠定了基礎。
二、藝術交流與傳播要在沖突中尋找對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藝術跨國傳播已經成為必然。面對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幾種形態,我們需要堅定不移走文化自信之路,能夠“在沖突中尋找對話,在對話中尋找融合”,以促進民族化、本土化發展,提升中華文化藝術傳播有效性。就“在沖突中尋找對話”而言,中華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可做到以下幾點:
一針見血,反客為主。即在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過程中,需對中西方文化異同、他國文化藝術現狀、他國基本國情、他國文化藝術需求等具有全面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目的性的文化藝術傳播方案。保證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對象、傳播渠道的合理、科學、適宜與準確。從而讓中華文化藝術傳播做到主動、到位、有效。與此同時,面對文化沖突,我們需要牢牢把握主動權,做到反客為主,從而讓世界認識中國文化藝術、了解中國故事、尊重與學習中國文化藝術。例如,面對“中華文化入侵”言論,我們在進行文化藝術傳播時,應將中華文化藝術中的追求公正公平、熱愛和平、注重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觀念展示給世界,并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富強、和諧、民主、繁榮、向上,從而扭轉中國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弱勢地位,掌握中國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主動權、話語權。[3]
拋磚引玉,引以為鑒。即在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過程中,應注重文化藝術內涵的挖掘,適當的消除中華文化藝術傳播內容的指向性,讓中華文化藝術傳播更具充分性、實際性。例如,立足中華文化藝術傳播、中華民族形象傳播的邊際,挖掘文化藝術中貼近各國公眾實際生活的要素,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拋磚引玉”,從而使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從對立沖突中解脫出來,讓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行為更容易被各國公眾所接受,達到“潤物細無聲”目的。與此同時,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中的對話,強調“尊重與平等”。對此,我們可借鑒別國文化藝術傳播經驗、方法、手段(如利用民間組織傳播文化藝術),使中國文化藝術傳播更具互動性、平等性,調動他國公眾學習、接受、傳播中國文化藝術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藝術交流與傳播要在對話中探索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新時期藝術交流與傳播的主流趨勢。我們需要通過“多措并舉”“推陳出新”“外圓內方”等措施,在對話中探索融合,增強中華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有效性。就多措并舉而言,在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過程中,面對信息化時代下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渠道多樣化發展趨勢。應注重傳播方式整合利用,能夠多措并舉的進行文化藝術互動交流,形成多元化、層次化、立體化藝術交流與傳播體系。如傳統媒體傳播、新媒體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等。就推陳出新、外圓內方而言,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的融合是建立在有效理解上的。對此,中國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不能一味的保留傳統,應在傳承中尋求創新與發展,實現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與現代文化藝術元素的有機結合。例如,在保證藝術本質、藝術特色不變的基礎上,適當改變藝術表現形式,讓他國受眾更容易理解中國文化藝術。以傳統民藝傳播為例,通過添加現代個性化設計語言,使其更契合當代人審美理念,提升他國受眾接受度、認可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藝術交流與傳播是發展國家軟實力,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產生交集,出現沖突、對話、通化、融合等問題。因此,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高度重視中國文化藝術傳承、保護、弘揚與創新的背景下。我們需對藝術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全面了解,探尋行之有效的藝術傳播策略,堅定不移走文化自信之路。
參考文獻:
[1]戴欽,帥曉軍.“一帶一路”背景下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策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2):218-221.
[2]凌來芳.傳承革新 多元融合——越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四川戲劇,2017,(01):54-59.
[3]蔣暉.基于傳承開拓創新:中國傳統藝術海外傳播的現狀與策略論析[J].藝術百家,2018,(02):75-8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