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津煒
摘 要: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為如何對災難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報道提供了思路。我們不妨擦除現有的身份印記,在不知道自己身份的情況下進行討論,由此形成的約定便能在維護“最弱者的最大部分利益”的同時也使信息的傳遞體現出最大的效能。當人物報道以鼓舞士氣、促成反思為目的,以富有人文關懷的形象出現的時候,才能得到遇難者隱私及其家屬情感上的部分讓位。
關鍵詞:災難事件;人物報道;“無知之幕”;新聞倫理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3-0066-02
人類通過科技逐漸掌握了生存的主動權,卻仍然無法完全擺脫災難、意外和傷病的襲擊。出于對自身環境安危的考慮,人們迫切地需要了解災難,由此,災難報道成了一個極具新聞價值的實踐課題。
一、災難事件中是否需要人物報道
媒體對災難事件及時準確的報道,在傳遞災情、溝通信息的同時還瓦解了流言的流通渠道,具有一定的維穩功能。但是,災難事件可否只對事件本身的情況進行報道?是否有人物報道的需要?
對災難事件中不幸遇難者的報道,是鮮活生命逐漸流逝的真實重現,所帶來的震撼力遠超于冰冷的死亡數據。也許災難的記憶會隨著時間逐漸模糊,但是災難中的人物事跡卻可能永久地活在受眾的記憶里。對身處事件中心的人物的報道,以復述生命軌跡的方式重現生命的溫度,喚起人們對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對逝去生命的哀痛與追思,甚至能引發對事件原因和責任的深層追思。
災難事件人物報道呈現的問題,大多集中在侵犯隱私、給遇難者家屬帶來二次傷害、干擾救援秩序這三點。造成這三種失范行為的原因就在于“度”的把握失衡,過度追求新聞客觀真實以至侵犯隱私并傷害遇難者家屬的情感,過度追求新聞的時效以至干擾救援秩序,是新聞的職業要求與倫理道德之間發生了摩擦,但這些摩擦并不是涉及善或惡的根本性問題。如何把握報道的尺度?“無知之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角度。
二、無知之幕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1971年的《正義論》中提出了“無知之幕”的概念,即要求各方從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退回到消除所有角色和社會差異的“原始位置”進行討論。當男男女女從現實環境、角色地位、自然天賦、偏見與熱愛中抽離出來,為避免自己成為幕布升起后將面臨眾多困擾的“最少受惠者”,大家不斷地在私利與公利之間拉扯,以最終確立一個滿足“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盡善契約。
“無知之幕”的意義在于促成了有效的倫理對話,在考慮各方立場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走向公正,達成共識。因此,當記者面臨報道與否的倫理困境時,不妨褪去自身的身份與目的,設想與相關人員共同置于幕布之后進行討論。討論不要求獲得全部同意,只是一場個人訴求與倫理道德的博弈,而在這場博弈中要使一些不平等能夠被許可,那必然要求這些不平等對社會環境中的大部分人做出巨大貢獻。這樣的討論,使報道有“度”可循,讓它能在滿足巨大貢獻的前提下消費最少的隱私與情緒。
三、災難事件中的人物如何報道
2019年3月10日,埃塞航空ET 302航班起飛6分鐘后失事,機上149名乘客及8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名為“看看新聞KNEWS”的博主率先轉發其中一位遇難者的最后一條微博,并配文“據浙江省外辦消息,埃塞俄比亞失事航班上的浙江女性為金華蘭溪人,是浙江某大學學生,3月9日從上海出發前往埃塞俄比亞”。微博被曝光之后,該女大學生的生平信息不斷被挖掘、曝光、炒作,還有不少網友在其微博留下惡毒評論,家長不堪其擾最終注銷了微博賬號。盡管如此,關于埃塞俄比亞航空不幸事故的報道,仍大多圍繞這個女生及其親屬進行傳播。
如果說災難事件的人物報道是為了帶給讀者災害無情的震撼力量,是為了悼念災難中逝去的生命,那么集中對某一個或某幾個人物的報道,是否顯得有些厚此薄彼?新聞應該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是受眾是否需要如此詳盡地知道遇難者的生平種種?媒體對遇難者信息的刨根問底,不禁讓人質疑其目的。
要對遇難者進行報道,就應該思考這樣的報道到底有怎樣的重要意義,能讓大家允許它對家屬帶來二次傷害。
1987年12月10日,上海陸家嘴輪渡站發生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66人死亡,《新民晚報》刊發長篇特稿《陸家嘴輪渡站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報道遇難者情況。這篇報道并不急于聚焦某一個體的生平與愛好,而是對遇難者各個群體中的代表個體進行了報道,涉及了企業職工、中小學生、職員等群體,以及老人、孕婦與孩子。這樣的群像式報道,能夠帶來更直擊人心的力量,同時也體現了媒體的公共意識和對每一條生命的尊重與哀悼。
此外,這篇人物報道并不只停留于對遇難者的報道,還揭示了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層的社會原因——住房問題、交通問題與通訊問題,這篇報道帶來了社會變革。從那以后,凡是因大霧輪渡停航,職工一律不作遲到處分;一旦起霧,電臺、電視作滾動報道。此外,加快了延安東路隧道的建設,1988年,隧道宣告建成通車,同時市區范圍內建造過江大橋的議案也被提上議事日程。自1987年以后,上海市輪渡再未發生過一起惡性事故。這篇報道讓災難有了更深層與廣泛的社會意義,同時,報道還注意對逝者的信息進行技術性處理,只談主題相關內容而不涉及其他花邊信息。如此忠于新聞本質的報道自然會得到隱私權的部分讓位和受眾的廣泛贊賞。
四、結 語
對災難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報道,多少會侵犯到逝者的隱私,對家屬帶來二次傷害,以“無知之幕”作為指導思想來看,這就要求報道要能帶來深刻的反思和巨大的社會利益。
人物報道的目的,并不是講故事,更不是為人們增添一些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是以生命的易逝帶給受眾震撼人心的力量,進而探求災難背后的深層原因,表達對生命的哀思與尊重。因此,對人物信息的曝光應學會克制,不要挖掘與主題不相干的花邊新聞,更不要渲染悲情的畫面。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與重視,若非某個個體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災難報道應聚焦于群體而非個人,這樣既避免了無限制的隱私侵犯和對家屬的二次傷害,也體現出對所有遇難者的尊重與哀悼。對災難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報道,從來都不應簡單停留于對當事人經歷、愛好、性格的描述,而是要通過對當事人的記錄表達更為深刻的主題,用莊重的、嚴謹的、沉思的方式去探討災難深層原因的報道,才具有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羅爾斯著.何懷宏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展江,彭桂兵.媒體道德與倫理案例教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3] 陳田雨.災難報道中的倫理困境芻議——基于羅爾斯“無知之幕”理論的分析[J].采寫編,2017(4):68-69.
[4] 李朗,朱鵬.災難性事件:對遇難者媒體呈現的反思——以《新京報》與《南方周末》對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遇難者杜宜駿的報道為例[J].新聞界,2015(6):57-62.
[5] 黃永,趙曉娜.新聞攝影的倫理道德觀[J].新聞前哨,2010(2):88-89.
[6] 任志峰.新聞倫理困境中的價值選擇——以羅爾斯的“原初狀態”假設為依據[J].當代傳播,2010(6):32-33+45.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