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蘭
摘要: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一問世就像三年前《你的名字》一樣引發(fā)現(xiàn)象級熱議,新海誠動漫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契合后現(xiàn)代語境下公眾的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讀圖時代的到來,使“壁紙誠”的唯美畫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著力“削平深度”的時代背景下,新海誠動漫中完美人物的“純情”的青春故事更具感染力;注重情緒宣泄的時代里,新海誠漫畫的人聲、音樂作為“新形態(tài)語言”能給觀眾帶來感動與共鳴。
關鍵詞:新海誠現(xiàn)象? ?日本青春動漫? ?后現(xiàn)代語境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56-04
2019年11月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在大陸上映并取得可觀的票房收益,三年前他自編自導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2016)也曾創(chuàng)下在華最高的票房紀錄,使其獲得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的最佳編劇獎、第26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獎的最佳導演獎。其實,從出道之初新海誠就表現(xiàn)了超強的影響力,其“《星之聲》銷售了10萬張DVD,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這部作品基本上是他一個人用數(shù)字技術制作出來的,既沒有通過電視也沒有通過影院,而是利用網絡宣傳銷售DVD,這種全新的流通戰(zhàn)略取得了成功而且顯示出絕對優(yōu)秀的銷售業(yè)績”。目前,新海誠成就斐然,備受推崇,被很多人稱為宮崎駿大師的“繼承人”。新海誠動漫現(xiàn)象的產生契合了后現(xiàn)代語境下公眾的審美意識和消費趨向。
一、讀圖時代成就了“壁紙誠”的人氣
新海誠動漫以構圖景美著稱,可謂幀幀堪當壁紙收藏,新海誠藉此收獲了“壁紙誠”的美譽。比如,新海誠嶄露頭角之作《星之聲》(2002)中人物生活的小鎮(zhèn)美景得到了層次豐富的展現(xiàn),如瓦藍晴空,天上云卷云舒,夏雨來去極速,地上少女的美足、皮鞋、顏色鮮艷的橘子水、深棕的巧克力一系列美好的意象集合在一起,回憶里傘上的雨聲、春天泥土的松軟,甚至教室的黑板擦,都美到直抵人心。《言葉之庭》(2013)中刻畫了唯美的雨景,《你的名字》(2016)中從東京到鄉(xiāng)間的景觀都美得動人,或許因為畫風一直是吸引路人粉的利器,新作《天氣之子》投入更龐大的經費來打造畫面,比如動漫中東京的雨景里,每滴雨的造型以及在地上濺起的水花都不盡相同,城市的寫實刻畫宛如定制的東京城市宣傳片。
新海誠動漫特色之一是畫面制作精良,經常是整部動畫的背景舞臺完全取材現(xiàn)實世界,甚至每一處背景的細節(jié)都完美復刻了現(xiàn)實中存在的車站、街道、森林、神社,及其生動、真實,給日本的旅游發(fā)展帶來了“圣地巡禮”的熱潮。2016年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憑借小清新的畫面大火之后,兩位主人公擦肩而過的名場景——位于新宿站附近四谷的須賀神社前臺階,成為新海誠電影經典的巡禮圣地。動漫里須賀神社前臺階上失憶后的兩位主人公即使已經不記得彼此,但是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兩人回眸對望,現(xiàn)實中影迷和戀人一起拍一張欲語還休的回眸對望,就仿佛自己也成了二次元世界的主人公,感受著同樣的唯美和青春。有影迷表示,看完電影《天氣之子》又多了幾分去東京旅游的沖動。
新海誠此種“唯美”的藝術追求也得到了受眾認可,創(chuàng)下備受追捧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當下社會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少量的文字也可以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后現(xiàn)代文化的重要特征,“現(xiàn)代文化工業(yè)始終在做同一件事——將沉重的文字講解為失重的圖像語言(使之成為圖解性的語言),以緩解甚至消除語言的沉重性給人造成的壓力和緊張”。新海誠自己相信美景的“治愈”作用,他“唯美”的清新畫風可以舒緩都市人的緊張和浮躁的神經,迎合了讀圖時代人們摒棄傳統(tǒng)壓力,追求“快餐文化”的便捷輕松的心態(tài),也強化了這種心態(tài),讓受眾愉悅和享受,潛在的受眾往往就會變成固定受眾者,這種由認知到喜愛的,就是所謂的“消費資本”的增加會導致消費需求的增加。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快節(jié)奏發(fā)展,通過圖像閱讀傳達信息比文字更加簡潔方便,人們對“讀圖時代”不以為恥,對“壁紙誠”欣然追捧,覺得只要看他的綺麗精美的畫面就可以了解他要表達的信息,感受他的“青春”書寫和情感表達;相應地,受眾的這種認同形成需求,推動新海誠在追求“唯美”的道路上更加精進。
換而言之,讀圖時代和新海誠動漫的相互成全領引我們必須注意消費文化的勢不可擋。對消費者而言,動漫就是一種消費品,動漫通過對生活進行無限虛擬,讓人們獲取自我想象的滿足,一時間消弭了現(xiàn)實和想象的距離,使得受眾的動漫體驗成為對自身各種生活“白日夢”的自我消費。新海誠的動漫的美景基本都有現(xiàn)實場景作為基礎,又有超越原景的美感,這就更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代入,所以新海誠動漫攜帶了商業(yè)的基因和消費的屬性,帶著天然優(yōu)勢浸入人們的生活,而消費的需求推動并鼓勵了新海誠的繼續(xù)探索,也讓其模仿者看到了成功的路徑,于是讀圖者和供圖者攜手在求美的路上越走遠遠,消費社會和消費文化是新海誠動漫現(xiàn)象的推手。
二、“去深度”潮流認可了“純情”青春故事
“壁紙誠”的外號一方面贊美了新海誠動漫畫面的唯美特色,另一方面也蘊含了他講故事方面的特色。對比手冢治蟲、宮崎駿等人,新海誠沒有經歷過日本戰(zhàn)前戰(zhàn)后深刻的動蕩和變革,相對與宮崎駿作品的氣勢恢宏,新海誠的動漫往往被認為格局窄小,劇情簡單,缺少家國情懷、時代重任、人類命運等宏大意識。然而,“后現(xiàn)代文化的通俗化、平面化和無深度化”作為一種潮流在青少年亞文化中相當流行,新海誠動漫的擁躉們看到的是深情和純情,體會到的是美好的景致中發(fā)生著最美好的愛情、優(yōu)美的小情緒、平凡又奇幻的生活。
在新海誠這里,青少年看到自己的同齡人,在竭力“追愛”。縱觀其主要作品,新海誠往往用華美的畫面包裝“少年少女相互思慕”的故事:《星之聲》中2047年兩個中三學生感情很好,但女生被入選宇宙戰(zhàn)隊去打外星人,離開了地球后與男生的聯(lián)系靠手機短信交流,信號傳遞所需時間也越來越久,但心有靈犀的兩人回憶滿滿;《你的名字》(2016)中東京少年和鄉(xiāng)村少女在夢中互換身體談了場跨越時空的戀愛,并利用時間差拯救了要被隕石襲擊的村落;《天氣之子》中兩個生活在東京的少男少女于逆境中互助,利用超能力造福于人,但最后在保護愛人還是保護全城大眾的兩難困境中選擇了愛人。懵懂的戀情因其青澀、內斂而神圣、美好,新海誠的“青春”故事中的戀情沒有性的表達,因為那不夠神圣;也沒有家庭的瑣粹,所有的“權威”——家長都要“神隱”,因為家庭生活的瑣碎讓人無法浪漫。對愛情的向往是青春期的重大主題,看同齡人的戀愛,受眾特別容易代入。能觸動脆弱敏感的神經,能帶來百轉回腸的美好與感傷的,只有新海誠光影中如歌的“青春”。
在新海誠這里,青少年看到了平淡真實的生活,但也看到自己渴望的“奇異”。新海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完美”的,它可以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外在形象上的“完美”和內在心靈的“完美”,不僅年齡上來說是“青春”正盛的青少年(初中、高中生),身材、長相上均符合審美要求的帥哥、美女,內在品格上被賦予了清純、善良等諸多美好的品性。新海誠動漫中轉學、分別、寫信、重逢,好像每個人日常平淡的生活,但動漫人內心深處那些羞于啟齒的暗戀,驚濤駭浪式的感情也讓青春期的少年想到自己。同時,少年想象到的時、空奇遇也很“中二”,自有奇特。《星之聲》里,心愛的人去了另外的星球,與自己的幾個光年的距離,一個短信八年后才能收到,怎么能不令人愁緒滿懷無比心傷;《你的名字》中一個在城市一個鄉(xiāng)村,還可能因為隕石墜落而生死兩隔,真是特別急迫的“大事”啊;《天氣之子》中少年人有改變天氣的能力,水淹東京的大事也比不上心愛之人的擁抱,動漫以“沒有陽菜,我管世界洪水滔天”來結局。此類奇幻迷離、虛實交錯的少年心性,看似脫離現(xiàn)實,卻符合青少年的所謂的對現(xiàn)實的認知。
按照劇情、價值觀傳統(tǒng),新海誠動漫電影在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標準來寫故事,用不同于教科書、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評論家的語言來敘說“青春”。“青春”是新海誠作品的底色和背景,新海誠的作品用畫面描繪的是“青春”的情結和“真情”的流露。“青春”本身是一個人們情感記憶的符號,是人們夢想、欲望、孤獨、遺憾等情感的投射和寄托,它需要光鮮亮麗的外殼和形象作為標記。“自我拯救也需要外部的支撐,哪怕是虛擬的毒藥與他人的記憶”。新海誠的青春動漫為受眾提供了情感的依托,提供了做夢的內容和追憶的情懷。新時期的青春動漫對國家、世界等選擇性模糊,對青春敘事的風格表現(xiàn)為風輕云淡、青澀酸楚的情感糾葛和情感困惑,青春的初戀都無疾而終,青春的友情是跌宕起伏。沒有經歷過戰(zhàn)亂、饑荒、顛沛流離等苦難,不會背負沉重的歷史,也不大可能會對悲天憫人的宏大歷史敘事發(fā)生興趣,新海誠和他的動漫迷都是在平淡生活中尋找自我成長意義的同類,他們渴望理解、渴望被愛、渴望得到世界的認可。
所以,一定程度上,新海誠青春動漫現(xiàn)象其實指向后現(xiàn)代語境下青少年亞文化的影響力。青春的成長總是伴隨著殘酷的現(xiàn)實和各種各樣的阻礙,正因為這種種需要抗爭和挑戰(zhàn)的阻礙,使得青春成為顛覆傳統(tǒng)、改變現(xiàn)實的寄托和想象。青少年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的一種,但它不僅從傳統(tǒng)文化與經典中吸收營養(yǎng),還不斷地解構和顛覆傳統(tǒng)和經典,變現(xiàn)出了更多的娛樂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狀態(tài)。在新海誠的作品中,愛情都是美好、清純的,但是也是伴隨著遙遠的距離,不可觸摸的痛感的,明媚的讓人愉悅、充滿希望,又憂傷地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在削平深度,對“純情”故事的追捧中,青少年受眾和作者共謀了新海誠“青春動漫”現(xiàn)象,從寬泛的意義上看,新海誠動漫的“唯美”追求和被接受的情況,讓我們看到時代和文化的“去深度”走向。
三、“新語言形態(tài)”增強了動漫情緒宣泄力和流行度
新海誠的動漫作品不僅有精美絕倫的畫面、畫面中流淌著的青春純情,還有聲優(yōu)和音樂加持,這些“新語言形態(tài)”共同構筑了“夢幻世界”,增強了動漫的宣泄力和流行度。
新海誠動漫里的人物聲音極美。比如,《天氣之子》有著超豪華的聲優(yōu)陣容。雖然男女主角都是用的比較年輕的新人,電影的女主角天野陽菜的聲優(yōu)森七菜是一位00后的可愛女孩,男主角森島帆高的聲優(yōu)醍醐虎汰朗和劇中的森島帆高非常相像,不僅年輕而且是高顏值的實力派。就連兩個配角也請了日本非常出名的明星小栗旬和本田翼。但是和劇中人同樣的高顏值,加上天籟般的聲音,無疑都是讓受眾對該劇充滿期待的。聲優(yōu)讓新海誠動漫里大量的旁白別具魅力,具有超能力的陽菜回憶兩個人的第一次相遇,影片的女主角天野陽菜的聲優(yōu)森七菜用天籟的聲線,娓娓道來“我做了一個夢,那天我第一次見到你,你就像迷路的小貓一樣,你找到了我存在的意義,我很高興能給別人帶來笑容,所以我一直做著晴女的工作,遇見你真是太好了”,這讓觀眾非常代入,仿佛也成了“夢中人”。除了聲優(yōu)之美,在《天氣之子》里,RADWIMPS 制作了5首真人演唱的歌曲,在最初的PV里使用的《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為了愛,我還能做些什么),副歌的歌詞和曲名相同,過耳難忘。音樂的加入把觀眾帶入到作品的氛圍,豐富了觀眾的情感體驗。
新海誠動漫的聲音之美與畫面之美彼此加持,是促成了新海誠動漫大熱的原因之一,畢竟“當今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的產品已經能夠在全世界任何市場上成功地打開銷路”。為什么人聲之美、音樂之美有這樣的感染力?因為它們都是語言的形態(tài)之一。福柯認為語言是事物(生命、勞動)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告別方式,即告別事物域走向精神域。語言肯定了人的物質性死亡,肯定了人的精神性誕生,而語言不應僅僅是文字,還有畫面、歌曲所表達的語言,人類的最初表達情感用肢體動作,然后用聲音,再把聲音轉換語言,再在語言里形成文學的語言、學術的語言,到了文字高度發(fā)展的當下社會,人們重新拾起了原始的人聲、樂聲,并用技術等手段將之推向新的高度,使之成為“新語言形態(tài)”,發(fā)揮影響人類精神生活的功能。
作為新語言形態(tài),動漫的人聲及音樂讓新海誠動漫的感染力得到強化。“后現(xiàn)代作者的目標更經常的是試圖去震撼和觸動讀者,而不是試圖以一種邏輯的、理性的論證來贏得他們”,所以在新海誠動漫在風格上更傾向于“文學化”而不是“學術化”。在美好的嗓音里、優(yōu)美的音樂里,新海誠的動漫里人物的獨白顯得格外吸引人,令新海誠迷們徹底沉醉。從《星之聲》到《云的彼端,約定的地方》再到《秒速五厘米》,從《言葉之庭》到《你的名字》再到《天空之子》,新海誠雖然嘗試了很多種風格,如科幻、架空歷史、現(xiàn)實生活、穿越、災難等不同風格,但是作品里始終有大量的人物旁白,內容多是細碎的念想、相思的憂愁等,比如《言葉之庭》中有“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秒速5厘米》中有“我深知,這之后我們無法一直守在一起,擋在我們面前的是巨大龐然的人生,阻隔在我們中間的是廣闊無際的時間,令我們無能為力”。這類句式本身很煽情,再配上聲優(yōu)的演繹、背景音樂、裊裊歌聲,讓受眾不由得心有戚戚焉。
此外,“新形態(tài)語言”還能及時滿足后現(xiàn)代“情緒宣泄”需求。當下社會經濟發(fā)達、科技進步,很多人物質生活富足,但同時感到競爭的壓力、人際的冷漠等問題。年輕人更易于感到成長的壓抑,雖然生活在不同于父輩的年代,無需為擺脫貧困而拼搏,但面對著繽紛而廣闊的世界,他們感覺自己也是渺小而無力的,如何消解這種深刻的孤獨感,是他們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在思考的問題。感官的刺激是消解孤獨的快捷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大眾的生活文化出現(xiàn)商業(yè)化、娛樂化,人們接受信息時接受到的是豐富的感觀刺激,人們也越來越偏愛這種感官刺激。說到底,看美圖、聽故事、聽歌曲,然后代入自己的人生,本身就是眾多青年消愁破悶的方式,新海誠動漫呼應了他們的需求。新海誠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曾說:“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是不喜歡失望”。青少年在認清生活的平淡和現(xiàn)實之后,青春動漫這個光影聲共同構筑的“夢幻世界”就是他們消解孤獨感的“桃花源”,給他們宣泄情緒的出口。
聲優(yōu)和插曲都是流行文化的變體,新海誠動漫現(xiàn)象也彰顯了流行文化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力。借助了包括聲優(yōu)、流行音樂等手段,“動漫的表現(xiàn)手法不受現(xiàn)實規(guī)則的限制,這種悖離產生的張力則是比任何一種影視形式更具有視覺沖擊力”;同時已經成為最有優(yōu)勢的文化資源的青春動漫也在將“流行文化變成了一種消費物品或者是消費符號”。可以說,在后現(xiàn)代的社會里,能為人、為年輕人所用的商品都會被消費,在后現(xiàn)代的社會里,藝術沒有所謂崇高低賤的區(qū)分,只要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都會被認可。借助了聲優(yōu)和音樂的新海誠動漫肯定人的精神性,煽情的表達給了觀眾情緒宣泄的出口,也讓其立于不敗之地。
四、結語
1986年,新海誠13歲。同年,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天空之城》上映,不僅打動了日本國內的觀眾,也影響了新海誠的成長。新海誠對“天空”的熱愛,是不是和少年時期的這部動畫有關,不得而知,但是新海誠的“天空”和宮崎駿的“天空”有著相似的綺麗和夢想。不過,新海誠的動漫和宮崎駿的動漫在藝術追求上不同:宮崎駿動畫中的恢宏主題在新海誠這里都消隱,新海誠關注的是小我的平平淡淡的真實情感;宮崎駿動漫為主題服務的宏大世界圖景在新海誠這里仍然美好,不過這種“美圖”是日常生活的感悟和體察,美在小巧精致;宮崎駿的故事奇幻而情節(jié)合理生動,新海誠故事直白,但在不那么大的深度和高度里仍然自成一體,獨為一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回歸,對感情的細膩刻畫,都是最打動觀眾的力量。
新海誠不是宮崎駿的繼承人,但他是后現(xiàn)代社會里新動漫的創(chuàng)造者。新海誠動漫成為現(xiàn)象級的動漫就是因為他讓愛“讀圖”的觀眾欣賞到基于實景又超越實景的畫面,讓美景治愈煩躁的心靈;他讓“純情”成為動漫的唯一主題,給青春期的青少年代入自我的機會,讓過了青春期的人們找回年輕“純情”的滋味;他嫻熟地使用流行的“新語言形態(tài)”,聲優(yōu)和流行音樂的加持,讓觀眾立刻能獲得情緒的宣泄。新海誠動漫用不一樣的光影將后現(xiàn)代觀眾帶入了夢幻世界,讓消費者得到超越生活的美感、關于青春的美好遐想、情緒升華和宣泄,無愧于“數(shù)字時代的影像文學”之譽,未來或許會獲得更大經濟效益,以及文化傳播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日]山口康男.日本動畫全史[M].于素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tài)[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英]喬·艾略特.小說的藝術[M].張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斯洛文尼亞]阿萊斯?艾爾雅維獲茨.圖像時代[M].胡菊蘭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余志鴻.傳播符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6][美]瑞澤爾.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7][日]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8][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